对于书画鉴藏者来说,要掌握的书画鉴藏知识非常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了解书画发展的历史。
——朱万章《书画鉴真与辨伪》
刘九庵发现的宋人《柳荫群盲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书家及其书迹
从出土材料和传世文物可知,从殷商、秦汉到三国时期,书法经由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分书)、草书、行书、正书(真书)等不同的阶段,循序渐进,缓慢发展。根据史料上记载,书法由无名氏的创作逐渐演变为普遍的书法家创作,当为魏晋至隋唐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对后世产生划时代影响的著名书家,如魏晋南北朝的王羲之、王献之、钟繇、皇象、卫夫人、陆机、王珣等,以及隋唐时期的智永、张旭、怀素、颜真卿、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柳宗元等。他们传世稀有的书法成为后代临池之典范,直到今天,还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他们是中国书法的先驱,是中国书艺的集大成者。这一时期著名的书法名迹成为后世追捧的对象,书法原迹作为稀世珍宝为人所热捧自不待言,即便是以他们的书迹摹勒刻石、被称为“下真迹一等”的拓本也是后世鉴藏家追逐的对象。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虽然关于其书法真伪、创作背景等方面的笔墨讼争至今尚未尘埃落定,但后人围绕这一名迹所引发的对于王羲之书艺的热衷却是不争的史实;再如陆机的《平复帖》,即使刚刚入门的书法爱好者也能细说其详,说明它已经脍炙人口,为后人所熟知。其他如王羲之的《草书行穰贴》(日本藏)以及因“三希堂”而并称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都是这一时期的书法代表作。因此可以这样说,这一时期的书法,虽然对于鉴藏者来说,能有幸收藏其墨迹的人寥若晨星,但它们对后世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远的。
晋·王羲之《草书行穰贴》,日本藏
两宋时期,以“宋四家”并称的“苏(苏轼)、黄(黄庭坚)、米(米芾)、蔡(蔡襄)”四人成就最为卓著,代表了宋代书法的最高成就。苏轼的《行书李白诗》(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黄州寒食诗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黄庭坚的《华严疏》(上海博物馆藏)、《行书赠张大同书》(日本藏)、《行书青衣江题名卷》(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米芾的《研山铭》、《行书参政帖》(上海博物馆藏),蔡襄的《纡问帖》和蔡京的《行书跋胡舜臣画卷》(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等都是流传有绪的铭心绝品;其他如李建中、欧阳修、吴琚、张即之及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等都是名重一时的书法家。他们也和“宋四家”一样,对元明以来的书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北宋·苏轼《行书李白诗》,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元代的书法家以“元初三大家”并称的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最为突出。赵氏书法尤其对后人影响甚巨,与“宋四家”前后辉映。他的书迹传世也多,国内外很多大型博物馆中都藏其墨迹,如广东省博物馆所藏行书《陋室铭》和《楞严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湖州妙严寺记》及日本所藏《洛神赋》便是其不同时期书风的代表作。三家之外,以绘画著称的“元四家”(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及钱选、虞集等都是成就颇丰的书画家。
元·赵孟頫《湖州妙严寺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西晋、隋唐至宋元时期,还出现不少名不见经传者所书写之经文或章草书迹,虽然作者本身并无名声,但却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艺术财富,如晋人写经残片以及北魏、隋唐时期的敦煌经卷等,都是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极高的书法经典。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隋人所写章草《出师颂》是隋代章草之典范,填补了书法史空白。广东省博物馆所藏宋代冯预的行书《佛说了知经》则代表了两宋时期民间书法的重要成就。虽然它们的书写者不为人所知,但其书法艺术可圈可点,对清代直到近现代的书法影响较大。
隋人·章草《出师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家及其影响
绘画起源的时间,与书法大致接近。秦汉时代,绘画以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帛画为主,如同书法一样,这种创作多是无名氏所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杨子华、梁元帝等画家出现后,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虽然他们没有一件原迹流传后世,但从文献记载和后人的摹本中,我们可以想见其昔日的风采。他们的绘画也和当时的书法一样,成为后世的楷模。传为顾恺之作品的《洛神赋图》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传),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画家承前启后,在山水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这主要以李成和范宽为代表。花鸟画在宫廷绘画中占主导地位,承黄筌之余绪。人物画则表现在宗教题材和人物肖像画、故事画、风俗画创作方面。武宗元、张择端都是人物画代表,张氏的《清明上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更是世界名画。
北宋中期以后,以苏轼、文同、李公麟、米芾等人为代表的文人在画坛上活跃起来,文人画在唐代王维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他们大多以墨竹、山水等为题材,奠定了后来以文人为体系的中国画创作基石。元明以降,文人画几乎成为中国画创作的主流。苏轼在文人画的建构与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墨竹图》(中国美术馆藏)代表了这一时期文人画的高峰;其他如文同的墨竹画也是这一时期文人画的代表;宋徽宗赵佶的绘画则是工笔画之代表。
北宋·苏轼《墨竹图》,中国美术馆藏
南宋时期,山水画的代表是并称“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文人画方面,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主题的绘画成为文人热衷表现题材,米友仁的“云山墨戏”、扬补之的墨梅、赵孟坚的水仙、兰花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成为后代文人效仿之津梁;人物画则有李唐、萧照、苏汉臣等,以减笔人物画著称的梁楷则为后来的人物画创作开辟蹊径。
北宋·马远《踏歌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文人画的长足发展使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主题的水墨花鸟得以广泛流行,画家们逐步由“以形写形”向“以意写形”转变。他们主张“以素净为贵”,其画在继承院体花鸟艳丽工整的基础上,一变而为清润淡雅,涌现出了如钱选、陈琳、赵孟頫、王冕、吴镇、柯九思等一代名家。山水画方面则以“元四家”的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为代表,对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创作影响甚巨。他们的山水名迹成为后世传移摹写的对象,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浙江省博物馆藏)、《丹崖玉树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等从明代、清代、近代直到现代都成为山水画家追仿的范本。
元·黄公望《丹崖玉树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和书法一样,在隋唐时期还出现了许许多多无名氏创作的绘画名迹。这主要以敦煌壁画为代表。他们虽然不为人所知,但其杰出的艺术表现已经成为全人类的重要文化遗产,代表了这一时期民间绘画和宗教绘画的最高成就。
(摘自朱万章《书画鉴真与辨伪》,启真馆即出)
书画鉴真与辨伪
作者:朱万章
本书内容充实,体例新颖,分门别类,阐述论证。所论范围,除去书画演变简史、时代风格与个人风格、书画鉴定个案解析、常见作伪手法与区域性作伪以外,还有三章内容独具特色。分别把鉴定书画的个案解析与考察其收藏流传经过结合起来,把传播书画鉴定的学识方与研究评介20世纪重要鉴藏家结合起来,把抓住古代中国书画“传移摹写”的特点与考察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同题作品的异同结合起来。通观全书,可见作者善于集前人之大成,以多年研究所得积极推动书画鉴定之学的丰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