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器,是以贵金属黄金和白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器皿、饰物等,由于其稀缺性历来被皇家贵族所垄断,不仅具有其本身的经济价值,更蕴含艺术上的审美价值,所以,它不仅象征财富,更被用来作为身份、地位、权利的等级标志。对于中国人而言,黄金和白银的使用,更加凝聚了东方人特有的智慧与文明。黄金作为器物的历史比白银更为久远。黄金作为装饰最早出现在陶器上,商周遗址或墓葬就出土有金叶、金箔、金饰等。银的出现还在后期,到了春秋战国时,以金银打造的器皿才开始出现。
年北京市平谷县刘家河商墓出土
名称:金耳坠
年代:商
尺寸:长3.5厘米、宽2厘米,重6.7克
年河南省陕县后川出土
名称:金镡金首铁剑
年代:春秋
尺寸:长38.7厘米
说明:此剑剑身为铁质,已经锈蚀;剑镡及剑首为金质,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少数春秋时期铁器之一。在铁剑上附以金质剑镡和剑首,说明当时以铁作剑尚较为稀少珍贵,受到特别的重视。
年-年山东淄博临淄西汉齐王墓出土
名称:鎏金银盘
年代:战国
尺寸:高5.5厘米,口径37厘米
说明:此盘敞口、折沿,浅腹,平底。通体银质地,遍体饰浅浮雕变形蟠螭纹,纹饰表面鎏金。此器虽然出土于西汉齐王墓周边的陪葬墓,但从造型、纹饰上都有战国时代特点,与洛阳金村战国墓所出银器非常相似。银盘上有三种铭文,其字体分别属于战国周人系统、秦人系统和西汉初年样式。有学者分析,秦式文字中有“左工”、“卅三年”等字样,应是三类铭文中最早的铭刻,为秦昭王三十三年由秦国工官“左工”制造。而后来不知是何原因,周人得到此盘并将其价格刻于盘上,藏于“中府”—即周王所藏财货之地。最后辗转进入西汉齐王府中。
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五号墓出土
名称:包金嵌玉兽首银带钩
年代:魏
尺寸:长18.7厘米、宽4.9厘米
说明:带钩呈琵琶形。中部凸起,呈弧状,底部为银托。钩首为兽首,青玉雕刻,兽首用细线刻画出圆眼、长鼻和长嘴喙,喙两侧有数道横线纹。额头正中有一花蕾纹,上斜刻小方格纹,有角。面为包金组成的浮雕兽面,两侧盘绕两条夔龙,倒向勾端,合为一首。与两侧夔龙方向相反,又蟠绕着两只凤鸟纹。脊背正中,均匀嵌入三块白玉玦,玦面刻有卧蚕纹。前、后两玉玦的中心孔各嵌入一个琉璃珠。玉玦色呈青白色,刻纹较为精细。整个带钩把金属铸造工艺和琢玉工艺结合起来,堪称中国古代最华美的带钩。
年至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固围村一带进行过三次发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批战国时代的大墓及其附属的车马坑,此件制作精美的带钩就出于固围村5号墓中。当时的发掘者认为此墓是战国时代魏国的墓葬,长期以来学术界也持此观点。近年有学者提出疑问,指出此处墓地很可能是赵国墓地。
传河南省洛阳市金村出土
名称:甘斿银匜
年代:东周
尺寸:高3.7厘米、口径11厘米、通流宽9.8厘米
说明:此匜为纯银制造,底部针刻“甘斿”二字。疑是宫观之名。“甘斿”匜是现在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一件银制器皿。洛阳金村墓葬是战国时期东周王室的墓葬,因此这件器皿很可能是东周王室用器。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还以“天下共主”的名义象征性地盘踞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隅,其实它的实力仅相当一附庸小国,战国末年为秦所灭。
传山东省日照市出土
名称:“石洛侯印”金印
年代:西汉
尺寸:高1.8厘米,边长2.4厘米
说明:年张少铭先生捐赠
汉官印,龟纽,白文篆书“石洛侯印”四字。《汉官旧仪》卷上:“丞相、列侯、将军金印,紫煱绶,中二千石、二千石银印青煱绶,皆龟纽。”此印当是实用之印,为汉武帝时期官印之标准器。《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年表》“石洛侯,城阳顷王子。元狞元年四月戊寅封,侯刘敬元年。’’索隐“石洛侯敢。年表中说石洛侯名刘敬,索隐中说名刘敢,所记有矛盾。疑是敬、敢字形相近,有误。《汉书·王子侯表》无石洛侯,有原洛侯敢,注“城阳顷王子,(元鼎)元年四月戊寅封,二十六年,征和三年,坐杀人弃市。”由此可知,《史记》索隐中的“石洛侯敢”,当为《汉书》中的“原洛侯敢”。原洛侯为石洛侯之误。故《史记》索隐记石洛侯敢是正确的。此印印文行笔略带秦篆的圆转之势,结体方中带圆,印文书法精湛,为汉印中之精品。
-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名称:“滇王之印”金印
年代:西汉
尺寸:高1.8厘米、边长2.3厘米、重89.5克
说明:此印为金质,蛇钮,印钮与印身为分铸后焊接而成,印面凿刻篆书“滇王之印”4字。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年,滇王降汉,汉武帝在滇国地区设置益州郡,赐滇王王印,使其继续统领滇民。金印的出土,证实了这一历史事实。有学者认为,汉代诸侯王印及文职官印之印文均为铸成,只有部分军职官印因急于封拜而有凿文的。此金印印文为凿制,是由于西汉政府为封赐降汉的滇王而仓促制成的缘故。也有学者认为,金印印文分为凿制和铸制,在制度上并没有任何抵触,在技术上也不会有什么困难。此金印用凿文,可能是原来铸文的金印不能用来随葬,滇王需要代代相传,所以只能用仿制品。
年省满城县刘胜墓出土
名称:金医针
年代:西汉
尺寸:长6.5~7厘米、直径0.12~0.18厘米
说明:此针细长,柄方形,柄上端有小孔,针身圆形,针尖呈尖锐形。此墓共出土4枚金医针、5枚银医针,其中金医针可分为3种:三棱形的为锋针,用作放血;尖锐的为毫针,用作针灸;圆钝的为鍉针,用作点刺。此枚金医针是用作针灸的毫针。
针灸学在汉代已渐趋成熟。满城汉墓出土的金银医针,与《黄帝内经·灵枢》中关于“九针”的记载约略相合。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帛书《经脉》中论述了人体内十一经脉的循行、主病和灸法。四川绵阳双包山2号西汉墓出土了一件髹黑漆的小型木人,上面以红色线条绘出经脉,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人体经脉模型。在东汉时成书的《灵枢经》中,对经脉的循行、腧穴的部位及针刺之法也都有明确的叙述。
针灸是中国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独创的一种治病方法。金医针的发现,为研究古代针灸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年陕西省咸阳市出土
名称:金五铢
年代:西汉
尺寸:钱径2.6厘米、穿径1.1厘米
说明:这件金五铢钱黄金质,直径2.6厘米。面文“五铢”,篆书,顺读。正面有外郭,背面有内外郭,正面穿上一横。
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
名称:银壶
年代:西汉
尺寸:高15.8厘米、口径7.0厘米、底径5.4厘米
说明:上孙家寨汉晋墓地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后子河乡,从~年,在这里发掘了座汉晋时期的墓葬。这件银壶出土于一座时代为晋时期的卢水胡首领的墓内,是公元3世纪时期,今叙利亚一带的罗马时期的制品,是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名称:“扫寇将军章”银印
年代:南北朝
尺寸:高2厘米、边长2.3厘米,重67克
年内蒙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出土
名称:马头鹿角形金步摇
年代:南北朝
尺寸:高16.2厘米、重约70克
说明:步摇的基座为马头形,马头上分出呈鹿角形的枝杈,每根枝杈梢头卷成小环,环上悬一片金叶。马头和鹿角形枝杈上镶嵌珠饰。
步摇是中国古代妇女的重要头饰之一,它多用金玉等材料制作,呈树枝形状,制作考究的则在树枝上缀有花鸟禽兽等装饰物。当佩戴者行走时,饰物随着步履的颤动而不停地摇曳,因此得名“步摇”。步摇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文献中,魏晋时期成为常见的头饰。步摇不仅流行于中原地区,北方少数民族也十分喜爱。他们多以草原上常见的羊、马、鹿等动物形象作为主题纹饰,这件马头鹿角金步摇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典型的装饰品。
年吉林省集安市出土
名称:鎏金鞍桥和鎏金马蹬
年代:南北朝
尺寸:大鞍桥宽50.5厘米、高29.8厘米;小鞍桥宽38厘米、高25.4厘米;马蹬高约26.8厘米,宽约17.2厘米
说明:鎏金器是高句丽时期的工艺品。除用于人身装备、装饰物外,多用于马具。高句丽鎏金技术由中原地区传来;传统的“泥金法”是将金箔剪成碎片掺入水银加热形成泥状的金汞合金;再将其与盐矾的混合物涂抹镀物;经加温、捶打、烘烤、压磨而成金光闪闪的外表。公元4、5世纪时;高句丽鎏金技术达到很高水平,鎏金器物精美华丽;受到高句丽贵族和将领们的垂青。
年内蒙古自治区乌盟达茂旗出土
名称:牛头鹿角形金步摇
年代:南北朝
尺寸:长19.4厘米,重87.37克
说明:此件金步摇的牛头面和角是以范浇铸而成,轮廓清晰,造型逼真、美观。牛面额较宽,颊内收,嘴角向外撇,吻部平整,其轮廓与牛脸极似。面部器官分别以鱼子纹进行勾勒,并分别镶嵌白、兰、绿等色料石。两牛角中间有一鹿角形支叉,先由一个主根生出两个支根,再向上分为四五个小支叉,每小支叉梢均有一金环,每个枝梢挂桃形金叶一片,总计为十四片,每片金叶均可摇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金步摇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较为流行,是当时鲜卑族妇女所佩戴的步摇冠上的一种装饰,当走路头部摇动时,步摇上的金叶也随之颤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这种金质的牛头鹿角形步摇冠在当时不仅是时尚,也是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
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名称:金手镯
年代:隋
尺寸:长径7厘米、短径5.5厘米
说明:这对精巧的椭圆形手镯,每个分成4节,各节两端较阔,上嵌珠,半球形,透明无色,表面有白锈。各节以方形嵌青绿色玻璃珠的小节相连。其开口处有一钮饰,一端为花瓣形扣环,上嵌小珠6个,另一端为一钩,钩端亦嵌一珠。钩及环之另一端为活轴,可自由开合。轴端套以小珠,尚残留一粒。
年陕西省西安市西郊李静训墓出土
名称:金银珠花头饰
年代:隋
尺寸:银托把长6厘米、宽3.2厘米
名称:高足酒杯
年代:隋
尺寸:高5.7厘米、口径5.7厘米、重49.4克
说明:此金杯为大口,口沿外翻,上有凸弦纹一周,系用一圆环焊上。其下为高足,中空,作喇叭状,足柄及底缘亦各有焊上的凸弦纹一周。足柄上端先粘焊一圆片,然后再焊合于杯身。
注:本文由湖南扬威艺术交流中心编辑,转载请注明
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北京著名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