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钱币展:用展示内容进行形式创作

中国古代钱币的历史文化悠久,而中国国家博物馆亦有大量的中国古代钱币收藏。作为国博常设专题展之一的中国古代钱币展,自2011年10月起对社会开放。展览共推出1760多件展品,其中国内外罕见的钱币珍品与精品上百件,系统地展现了我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历史、文字艺术、生活意趣以及钱币铸造工艺等内容。如何在设计中恰当地运用设计语言,反映国博钱币藏品的特色,体现钱币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精湛铸造成就,挖掘更多钱币的史料与审美研究成果,以及实施中的各种得失,都决定着本次展览能否迎合观众的欣赏品味。

利用展示内容进行形式创作

国家博物馆的古代钱币藏品有210053件,素以数量大、品种多、珍稀名品荟萃而著称。因此在设计中,不需要利用大量的辅助展品和图表来诠释展览,在形式设计上,我们选择了利用展品实物本身来组织内容和形式,用真实历史藏品给观众一种直观感受。

考虑到国博馆藏古代钱币又一特色即藏品史料价值非常珍贵,可以自成体系,利用实物藏品就可以说明和涵盖我国古代钱币的发展演变史,形式上合理组织就可以体现出古代钱币历史与文化连贯传承的脉络关系,只要能把握好这一逻辑关系,就可以能较好地反应这一特色。

在馆藏中不乏国宝级珍稀货币,如“三孔布”、“共屯赤金”圜钱、“至元通宝”四体文钱、广东“光绪元宝”翻版银元;反映古代造钱工艺的各种钱范、雕母钱和钞版;体现古代书法艺术的珍品,如用悬针篆书写的王莽“布币”,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开元通宝”,宋太宗用真、行、草三体书写的“淳化元宝”,宋徽宗用瘦金体书写的“崇宁通宝”等,可谓珍品云集、蔚为大观。对这些精品的展示,主要考虑突出其历史与艺术价值,从形式上凸显其重要性,如在处理展品的展示效果(单独摆放或中心陈列)或在柜内的版面摆放位置处理上(布局留白与文物的空间疏密感)让它重点突出。另外,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藏品中的珍稀品大多来自清末与民国时期大收藏家们的捐献,尤其是罗伯昭、沈子槎先生的慷慨捐赠,这些内容在展览形式上需要强调,我们就单独开辟了一块展示区域对其做展示,用抓大放小的原则做整体设计,目的就是突出馆藏特色。

向心围合的空间营造

设计此展览时,也考虑了它的外围环境,希望能从风格上融入一些对博物馆建筑环境的认识,因改扩建后的国家博物馆整体空间充满着中西文化交融后的简约与大气,这一特有的建筑风格引入到展览之中,从展示空间内环境进一步与国博场所氛围相一致。在这一扁长1342平方米的开阔的建筑空间里,选择了向心对开疏朗的形式来排列展柜,只利用两个假墙把空间分割成两部分,又巧妙借用了展厅地面每隔6米均布的地插,且可防止地插与电线暴露在地表。在整体布局上,利用两条展线对内容与形式进行展开,一条反映不同时期钱币发展的线索和它们在当时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陈列柜沿展墙向四周顺时排放,体现出时间逻辑上的先后顺序,从先秦时期的贝币、刀币、布币到金属铸币的典范“五铢”与“开元通宝”,到后来的纸币、金银元宝、各式花钱逐步展开,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利用文物来表现内容,文字做辅助详解。另一条展线就是反映精品珍稀钱币的脉络,主要集中在中心陈列区。空间上采取这种向心围合的设计,从向心关系有序上,增强了戏剧化效果,犹如排列整齐的士兵在接受国家元首的检阅。

我们还运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组织安排空间关系,展厅布局讲求中轴对称、等级次序;小空间讲求小巧别致、移步换景的情趣,体现东方特有的审美与朴实无华的精神。其间,我们利用两扇安全门夹缝空间,设计对开平行假墙,进行收缩大空间,不仅可以增长展线,还能从内容上起到转承变化: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变乱动荡期走向盛唐,钱币的发展亦与流通工艺相应变化,尤其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与科学也较发达,还产生了流通最早的纸币,空间上的跨越正好恰和内容的转呈并相得益彰,小开间还体现了浓缩的寓意。

展品设计

本次展览中,展品大多缺乏视觉冲击力,外形非常简洁甚至简单,不但体积小,而且数量庞大,我们采用了统一次序的规律设计手法,运用比例与尺度的关系来组织设计,对每件展品都进行精确定位,尽管展览所涉及的展品数量众多,形体小,又多属平面二维展品,工作就集中在对平面展品的比例组织关系上,在空间形式上让场所简洁开敞,预留出柜内版式设计的精彩发挥,疏密与松紧在整体形式上把控。利用对艺术的直觉与活力,把对数学的精确规律性与对艺术形式的细微调节相结合。按照这一规律,从内容逻辑关系到每件展品的布局定位进行重组,使展览的整体形式呈现出具有某种次序的规律美感。另外,依据陈列大纲内容,对每件展品进行成几何化的重新编排,力求从形式上与内容相呼应,又保留文物内容关系上的完整性,创造性地借用了图表的形式组织了部分柜内展品的展示设计,如对北宋铜钱系列部分的展示,为让观众能了解更多文物信息,我们将内容严密组织,把相关内容整合,设立了一个虚设的表格编排内容,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五、当十、当百等数列,按照历史年代的顺序与钱币面值的大小关系进行展品组合,使观众能一目了然地解读内容。

再有,利用了建筑支撑柱,以它为轴点,纵列组织安排中心精品柜,有机玻璃的辅助展品可使空间产生围而不挡的效果。另外,为保证文物的安全,布展进程中丝毫不敢懈怠,始终注意安全问题,特别是对珍稀纸币的防护,进行了“四防”,即防霉、防折、防蛀以及防褪色等处理。柜内保存最佳温度在18℃~20℃,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展览中,对内容提出的特殊要求,如对宋元部分的珍稀纸币采取平柜放置处理,在布展中采取不覆膜、不压盖的手法严格保护展品,还对放置此展品的陈列柜添加了除湿和防蛀药品。

展览运用了中性平和的设计手法,空间洁净不花哨、少装饰或不装饰,力求简洁大气的艺术效果,让观众在静默的欣赏中,对我国古代钱币产生肃然起敬、庄重严谨的认知感受。从空间构架到展览色调处理、辅助展品的装饰手法,基本采用减笔的设计方法,除段首运用了一大块黄色以外,其余基本用色很少,像前言文字、单元说明、组说明以及小说明牌皆为浅色系列,略微分出主次关系,文物的背布也使用了原白棉布;内容上也减少配图,追求洁净的效果;另外,在辅助展品的造型上也借用了我国古典插屏的造型与榫卯结构,如某些双面展示的展品底台设计,其造型就类似屏风形式,取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

用光设计

照明设计上,柜内用光力求均匀,不追求强烈对比和明暗效果,让观众感觉更为自然。对环境用光,我们统一调整光线的投射角度,除补充柜内展品亮度外,不强调其装饰效果,并注意防止环境光由于多角度用光产生阴影,特别是地面上容易产生的光斑,达到了“多而不杂,治而有序”的展示效果,有主有次,让观众参观中眼睛只盯着展品,其他皆尽量避除,使整个展览光线统一在色调的柔和与简洁之中。另外,对珍稀藏品的双面展示,在利用有机玻璃时,对钱币的周围玻璃进行了磨砂,不仅可以突出展品,还能防止照明中常发生的眩光污染,大大提升了展示效果。对文物进行加固和陈放时,还着重思考展品的受光角度,为了观众的视线能够看清楚展品原型,对辅助展展台的位置与倾斜角度以及灯具光源投射角度统一调整,凸显照明对展品均匀受光的效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lswh/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