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到国庆假期,却惶惶不安,总想逃离北京去呼吸点不一样的空气,多方搜寻终于定下柬埔寨自由行的项目,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暹粒是什么地方,一天之后我和詹先生就踏上了飞往暹粒的航班,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唯一一本LP的书也被詹小胖遗失在第一晚的夜市中,我们基本等于盲游,有时候逛完一个庙宇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本想抱怨丢书者,但总被眼前美景冲击到忘记抱怨,反而有一种被强烈震撼的感觉。眼前古老的庙宇,残破的砖瓦,精美的雕刻,在炎热的空气中慢慢被岁月赋予神秘的气息,我不知道我在什么地方,不知道她曾经历怎样的过去,是否有腥风血雨还是后宫争霸,我只静静的看着眼前的一切,在我开始思考之前。
这种毫无防备的视觉闯入,给了我强烈的好奇和兴奋,我迫切的去寻找不同庙宇的异同,不同雕塑的特点,不同建筑的历史,想要去了解这个曾经盛极一时却又湮没在丛林中的王国,想要去知道为什么比湿奴和湿婆比梵天在印度教中更受欢迎,还有那些雕像上的美丽仙女是谁,她们有什么样的故事。当然,也因为了解的太少,在观察中错过了好多细节。
来暹粒的旅客,大多会先去国家博物馆,全面了解高棉文化,吴哥历史,而我们却阴差阳错把博物馆放在了最后一天,由于之前参观时候的好奇,博物馆的一天是如饥似渴的一天,这种饥渴源于无知的视觉冲击,源于非理性的美学震撼,这是我以前所从未体验过的。
家里有个近四岁的小外甥,活泼可爱,特别喜欢玩摇摇车,在老家带他去玩过几次,总被摇摇车惊悚的外貌所震惊。虽然很多厂家是为了规避版权问题才制造出形态诡异的摇摇车,但这些看了能让孩子做恶梦的形态,却要伴随孩子的童年。
从小我们就在这种扭曲的美学氛围下成长,很多人感叹我们的审美教育是缺失的,而在我看来,我们的审美教育不是缺失,而是扭曲的,因为我们对丑已经习以为常。可是,中华文化数千年,创造了多少美学饕餮,本来能够给我们多少美学养分,却被鄙弃在角落。我们的雕刻、建筑、服饰、茶艺、戏曲……哪一门不是多少精妙与美好于其间。
上大学的时候,可以很清楚的分辨出大一和其他年级的学生,因为大一学生身上透着一股“土”气,需要在大学阶段不断从零开始学习如何让自己好看。当然,土和丑并不矛盾,但土也并不等同于传统。同理,时尚也不等同于美,时尚有时候难以理解,甚至是丑的,比如LadyGaga的时尚装饰,可能不是普通人眼中的美。
相对于美,今天我们更强调功能。只要能用,就不那么在乎外表。不要以为是因为经济原因,我们很多类似“大裤衩”的建筑,与金钱无关。我们的社会是比较缺乏美学追求的社会,宏大和崇高只能作为美学的一小部分,而我们现在却被看成了全部。无论什么建筑,只要大、高、豪华,就是好的,美的,这样一种狭隘的美学理念不知不觉的影响着我们。
反观一下中国当下的美学教育,小时候的摇摇车,中学阶段被禁锢的美学体验,到大学后苍白的美学理念,再看看我们的建筑、城市风格、酒店装饰,宏伟、富丽堂皇,却缺乏美感和个性,我们的美学教育环境非常堪忧。
那年在台南的文学纪念馆,看到一群孩子拿着本子在安静的参观博物馆,文学、绘画、雕塑……参观并记录相关信息,是他们的假期作业。期间孩子们没有喧嚣打闹,也没有人拿出手机检索信息替代参观。这样的作业,能让孩子在视觉的直观感受中提升理性思考,而我们常常走了一个捷径,告诉你一件物品好在哪里,美在何处,再去观看。简单的例子,导游(老师)经常就扮演这样的角色,带你去一个美景或古迹前,先讲解一番,把历史渊源风土人情精妙之处一股脑讲完。我们似乎缺乏未经理性思考的视觉美感,太多视觉都已经被目的性,没有别的可能性了。
在柬埔寨时,一个朋友发白癜风在早期能治疗吗白癜风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