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荒野,迷失战乱,终归殿堂待国博重开,

白癜风皮肤病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173930.html

山河无恙,殿堂重启,相信很多文博爱好者都在等待着博物馆重新开放的这一天吧!经历了这次疫情的劫难,想必我们对生命和世界的无常又有了新的认识,也更加坚信人类真善美的遗存是历史最瑰丽的珍宝。

我们平时看博物馆,多是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和制造工艺,欣赏不同时代的美。可你是否知道,许多国宝不仅向我们展示着历史的风貌与美的历程,它们自身的经历也是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有的曾经流落在荒野,有的曾经迷失于战乱,有的记录了无数人的牺牲和奉献。千百年来,人们奋力保护这些文明的瑰宝,使其终归于博物馆的殿堂,其过程本身也值得青史流传。

待到国博重开时,一定要奔着那些有故事的传奇宝贝去看看。

青铜奇艺浴火重生

商(约前年~前年),

年出土于湖南宁乡

年,一队卡车从长沙仓皇驶出,逃往沅陵,后方是熊熊燃烧的火海,上方是轰鸣的敌机。突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正中其中一辆卡车。在凄惶逃离之时,无人细看车上物品的损失。

时间倒回3个月前,湖南宁乡的农民姜氏兄弟三人在耕作时,锄下突然发出“铛~”的一声,三人定睛一看,凿下的是一块锈迹斑斑的金属片。兄弟们觉得这可能是个有年头的古物,就合力把它挖了出来。原来是个铜绿色,四方形,还带着四个羊头的“铜壶”。

当夜,一名古董商塞给姜氏兄弟大洋,买走了“铜壶”。但是他没有追问为什么这个大壶缺了一角,因为即使缺角,“铜壶”和其他文物比起来,也算是极其完好的了。其实那碎片被姜家珍藏了起来,当作纪念。

古董商将这个“铜壶”卖给了一位知名收藏家,它被收藏界正式命名为“四羊方尊”,其工艺精美轰动三湘。树大招风,长沙县政府听说,出动警力没收了四羊方尊,把它“孝敬”给了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张治中不但打仗不在行,还不识货,就把四羊方尊当成了笔筒,放在了自己的办公桌上。

年11月12日,侵华日军逼近长沙,张治中在恐慌中下令纵火烧毁长沙城,湖南省政府迁往沅陵。余人葬身火海,年长沙古城基本毁灭。

张治中可没有闲情逸致带上“笔筒”,就把它交给了湖南省银行。银行也随着政府内迁沅陵,途中,银行车队遭到日机轰炸,运载四羊方尊的车辆不幸中弹,其残片被草草装进一只木箱,存放进了沅陵的省银行仓库。

幸免于长沙大火的人中,包括当时身在长沙的周恩来,他对当时名震一时的四羊方尊有所耳闻。建国后,周总理派人追查四羊方尊下落,最终在湖南省银行仓库中找到了其残片。中央组织了一批专家对四羊方尊进行修复。

据专家张欣如回忆,四羊方尊残片经过清洗、焊接,由他负责修复细部。他每天把30多公斤的方尊放在腿上,一手扶着,一手作业,丝毫不敢分心。两个多月后,四羊方尊修复成功,再现年前的高超青铜技艺,就连繁缛的凤鸟纹、兽面纹、蕉叶纹和云雷纹,都看不出任何拼接痕迹。这些文物专家们的技艺之高,值得我们敬佩!

美中不足的是,四羊方尊始终缺着一角。自然,没有人想到那一角还有失而复得的可能,毕竟四羊方尊在年被古董商买下之时,那一角就已被宁乡农民姜家藏起,不为任何人所知。

直到年。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高至喜在宁乡走访时,姜家把留存近40年的四羊方尊残片交给了他,高至喜以他对四羊方尊形制和纹路的熟悉,通过残片纹路和姜家对残片“母体”的描述,一下就锁定了这是四羊方尊缺的那角。

至此,四羊方尊破镜重圆。

如今,四羊方尊安静地端坐在国博的“古代中国基本陈列”馆。走到四羊方尊跟前,很多人会想:这怕不是个赝品吧!因为它实在是太“新”了,不但显得浑然一体,甚至还闪着锃亮的金属光泽,真的像是“上周”的文物。可又有谁能想到,它曾经在战火中流离失所,又被炸得面目全非。[2]

四羊方尊细部

再一次,向拯救这件文物的专家们致敬!

硝烟散尽稳如泰山

商后期(约前年~前年),

年出土于河南安阳

年,河南安阳农民吴培文在锄地时,发现农田下露出一角铜绿。如火如荼的殷墟考古刚过去不久,安阳人对挖出古物早已见怪不怪。但吴培文的发现绝对不一般——它是个大家伙,挖了几个小时还没见着底呢!闻讯而来的古董商萧寅卿还没见着器物全貌,就大手一挥,出价20万大洋抢先买下。可这器物太大,运不走,萧便要求锯成块再收货。吴培文和其他农民费劲全力锯下了露出部分的一耳,他们觉得,照这样锯下去,不知锯到猴年马月,只得继续挖掘。历时3天3夜,这个巨无霸才完全出土,原来是一座奇大无比的青铜方鼎,有四只鼎足,上有繁复的花纹。

时值抗战,硝烟蔓延到了安阳。村民们没来得及把大鼎交给萧寅卿,日军先遣队就来了。日军路过村庄,顿时相中了这巨大的方鼎,便向村民索要。村民们不想把大鼎拱手让给日本人,夜里,他们偷偷将大鼎重新埋了起来。日军本来也没有人力和物力运走大鼎,就没有细问大鼎的去向。

年,抗战结束,村民们重新掘出了他们念念不忘的大方鼎。彼时安阳处于太平时期,这消息立刻传遍全国,引起了轰动,可惜,那个被村民锯下的鼎耳已不翼而飞。专家根据鼎内铭文,将其定名为“司母戊鼎”(现改为“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铭文

当年是蒋介石的60寿辰,国民党当局费尽全力将后母戊鼎空运到了南京,以供蒋介石参观。

蒋介石(右一)参观后母戊鼎

年,国民政府从大陆迁往台湾时,蒋介石曾指定要带走后母戊鼎,但因其太重,需要起重机吊装,在当时紧急的局势下,国府哪里顾得上找起重机?后母戊鼎就这样被撂在了南京机场,解放后被南京博物院收藏。因其在文物价值上地位极高,年,又被划归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博前身)。文物专家按照存留的一只鼎耳式样,复制了遗失的那只。

现在,后母戊鼎矗立在国博“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夏商西周时期展厅最显眼的位置,宛若中流砥柱。它的体重.84千克,是中国迄今为止出土最重的青铜器,也是国博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

国博“古代中国基本陈列”馆

夏商西周时期展厅

除了体型雄伟,后母戊鼎刻铸的盘龙纹、饕餮纹、虎含人首纹和兽面纹等代表了商代青铜器的“狞厉之美”,是中国青铜器艺术和技术的代表。[1]

后母戊鼎局部纹饰

流落马厩难掩风雅

西周,前年,

清道光年间(年~年)

出土于陕西宝鸡

“叮当、叮当……”

夜深了,经过百余天的苦战,淮军将领刘铭传仍在伏案处理公文,一种奇异的金属撞击声不绝于耳。难道,太平天国敌军又来犯了?他放下笔,循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走去。

刘铭传像

刘铭传对这里并不熟悉。这里原是太平天国护王府,刘铭传攻下常州后,便在这里办公。

太平天国护王府

这声音竟是从马厩传来!原来,刘铭传的战马正在马槽里喝水,晃动了马槽上的几个吊环,撞击槽身发出声音。刘铭传抚摸着马槽,摸到了一些纹路。他以直觉判断,这个马槽不简单!

白天,刘铭传命人把马槽清理干净,发现这马槽竟是个澡盆大的青铜盘!而且它的底部有一些大篆铭文。

大篆是先秦文字,看来这是个先秦的青铜器。刘铭传是个文化人,他偷偷把这马槽送到了安徽老家珍藏,并嘱咐家人仔细珍藏,不要声张。后来他还专门修建了个“盘亭”存放这个宝物。

经刘铭传追查,这盘是一个陕西小官在宝鸡农户家里买下的,卸任时带回了常州老家。常州被太平天国占领后,这宝物竟被太平军当做了马槽!

宝盘的消息不胫而走,不少人争相欲往观赏。但刘铭传不轻示人,只有大儒学者可以一睹。国学大师王国维受邀前往,破译出了宝盘的铭文。它讲述的是西周虢国君主征讨西方游牧民族猃(xiǎn)狁(yǔn)的经历,与《诗经·小雅·采薇》一诗记载的征猃狁内容相印证:

搏伐猃狁,于洛之阳。

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

——虢季子白盘铭文

”“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诗经·小雅·采薇》

因铭文称征猃狁的虢国国君为“季子白”(即虢宣公姬白),故此盘被命名为“虢季子白盘”。

刘铭传晚年叮嘱后人,只要刘家还有一个人在,一定要保护好虢盘。

抗日战争期间,刘家后人在逃离旧居前,把虢盘埋在后院,并在其上方栽种了一棵槐树作为标记。

年,刘铭传曾孙将虢季子白盘上交国家,它被收藏在国博,经过了周密的修复,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以最好的待遇被保护了起来,了却了刘铭传保护虢盘的心愿。[3]

万千经典九死一生

东汉,~年,

年出土于河南偃师

公元年。

昔日庄严的学堂陷入火海,士兵踢倒、砸毁石碑,一代名儒的心血付诸东流。

这场浩劫的15年之前,东汉学者、书法家蔡邕奉汉灵帝之命,在洛阳太学(位于今洛阳城郊偃师市)刻写儒家九经,以为儒家经书的标准版本。历时九年,共刻石碑46座,全部碑文20万字,不仅内容准确,且笔势“爽爽如有神力”[4],是汉隶不可多得的范本。一时间全国轰动,“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5]。因这些石经始刻于东汉熹平年间,故被命名为《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拓片

《熹平石经》的悲惨命运始于董卓之乱。年,董卓挟汉献帝迁往长安,命令下属焚烧、破坏前首都洛阳,存放《熹平石经》的洛阳太学毁于一旦。

石经在废墟中孤寂地伫立了多年,直到年,北朝中的东魏(~)将故洛阳太学中的《熹平石经》残碑迁往其首都邺(今河北临漳)。途中,残碑不幸落入黄河的滚滚波涛,被捞出来的不到一半。

隋初,隋文帝又下令将残碑从邺运往隋朝都城长安,还未运抵,隋文帝就去世。新皇隋炀帝的官员不知道石经运来有何用处,竟将其当作大殿柱础来使用!唐太宗时期,名相魏征去拯救这批文化瑰宝时,已是十不存一。唐宋以降,这些残石又经过无数战乱,基本尽数亡佚,现在只留存下了拓片。

年,洛阳太学旧址又发掘出了百余块《熹平石经》残石。考古学家推测,这一批石经可能在东魏时期被遗漏,未被迁往邺,一直留在洛阳。年,于右任购得其中22块,捐给了西安碑林。

好景不长,日寇开始轰炸西安。负责研究《熹平石经》的陕西省考古会委员张鹏一将其埋在碑林后院。年,张鹏一又掘出石经,冒险将其运回家乡富平县,吊挂在枯井之中。抗战胜利后,张鹏一之子取出石经,其后一部分被国民政府运往台湾,另外的在解放后分别藏在国博、碑林、陕博等处,后来,仍有石经残片偶被发现。目前,全世界共存有《熹平石经》碑文余字。[6]

建国后出土的《熹平石经》残片,

藏于洛阳博物馆

传家之宝传国之宝

唐,年,传世品

小说戏曲里常有“免死金牌”一物,这种神奇的东西由皇帝御赐。拥有“免死金牌”者,其本人和子孙后代不管犯什么罪,都可以免于一死。

历史上还真有这种东西,正式名叫“丹书铁券”,不过功能远没有文学作品里吹嘘的那么厉害,而是一种勋章性质的象征物。但是国博收藏的这件“钱镠铁券”,是流传至今所有丹书铁券实物中,最古老,最尊贵、也是唯一能够“免死”的。

它的主人钱镠本人就是一个传奇。

他本是晚唐时期一个又穷又丑的私盐贩子,后来去参军,从普通士兵干起,屡立战功,成为将军董昌的偏将。时值黄巢之乱,董昌、钱镠逐步平定了浙江一带的乱军,渐成一方势力。年,董昌称帝,钱镠作为其下属,果断起兵擒获上级。[7]

年,唐昭宗将这面丹书铁券赐给了钱镠。它的材质为铸铁,上面刻满金字,注明:

卿恕九死,子孙三死,

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8]

您犯下九次死罪,子孙犯下三次死罪,或者犯了其他法律,有关部门不得问责。

同时,钱镠被封为节度使,成为控制浙江一带的军阀,此时他无论犯下多少死罪,唐朝也管不着了。

年,飘零残破的大唐帝国逝去。钱镠称吴越王,开启了五代十国的吴越政权。作为一方之君,前朝的丹书铁券肯定作废了,但铁券还是一直被供奉在钱氏家庙作为纪念。

后世纪念钱镠的钱王祠,

位于杭州西湖畔

钱镠之孙钱弘俶为了保护浙江人民不遭兵火,主动归降宋朝。对于钱家的传家宝,宋朝国君既没有承认,也没有销毁。很多皇帝都好奇地命钱家后人把铁券拿到朝廷观赏,再还给钱家。终宋一代,铁券都是钱家的传家宝。蒙古人南侵时,钱家短暂地丢失了铁券。元朝,铁券又被渔民从水中捞出,钱家听闻,出了十斛谷子把它换了回来。

明朝建国时,明太祖朱元璋想刻一批丹书铁券赐给功臣。钱家听闻,把自己的传家宝上交朝廷,作为参考。朱元璋龙颜大悦,让礼部翻刻模型,还夸奖了一番钱家祖上保境安民的举措,把铁券还给了钱家,并给予丰厚赏赐。讽刺的是,朱元璋猜忌功臣,被朱元璋赐予铁券的,最后几乎都被诬为谋反处死(丹书铁券对谋反罪无效)。免死金牌不但不免死,反而是道催命符!!!

年,上万倭寇围攻浙江沿海。钱氏后裔背着铁券躲进深山。直到十几年后,再次躲过劫难的铁券才又重返钱氏祠堂。

清乾隆皇帝南巡时,也命钱家后人把铁券拿出供他一睹。见此宝物,“十全老人”乾隆题诗一首,并御赐一个紫檀柜以存放铁券。年,太平天国攻入台州。钱氏子孙将铁券沉入水井,捞出来后,金字“剥落愈甚”。4年,乾隆御赐紫檀柜连同里面的铁券被小偷盗走,民国时期才被钱家辗转购回。

年,日军攻陷铁券保管地嵊县,铁券的保管者钱赓麟夫妇给它浇灌蜡汁保护层,丢入深井。为了铁券在清澈见底的井中不被发现,夫妻俩每晚挑一担泥把井水搅混。从此,他们每天只能到很远的地方挑水来吃。一过就是七年。

日军投降后,如何取出铁券又成了个大难题。钱赓麟之子回忆:“那时的天气已经非常冷了,我爸爸下井,下去之后,马上拉上来,穿上棉袄,喝口白酒,再下去,(把铁券)拿起来,送上去,剥开(蜡汁保护层)来看,(铁券)保存得完好,一点都没有损伤。”[9]

年,保护了铁券千余年的钱家将其捐给国家。这份有“七登天子之庭,一藏深山,三沉深水”之称的传奇文物、“免死金牌”,从钱家的传家之宝变成了中国的传国之宝。

游子回乡门神归位

五代北平政权,年,

年盗掘于河北曲阳

(左:龙件;右:凤件)

“不好啦!西坟山给人挖啦!”

年的一天,河北省曲阳县西燕川村的几个村民赶到了西坟山上,这是一座小山大的古墓,“山包”上有一个触目惊心的大洞,估计是炸出来的。

王处直墓外观

警察证实了他们的猜想,盗墓贼从封土一路炸进了墓室,但是除了墓室的墙上被撬下来好几块,看不出来其他的破坏痕迹。县文物管理所马上抢救性发掘了这座古墓。从墓志铭推知,这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个叫“北平”的小国国君王处直之墓。

王处直墓志铭

王处直墓内景,地上的即其墓志铭

墓中的珍宝被盗掘一空,尸骨也早已不见。可以猜测,这座墓地在历史上遭到了很多次盗掘,但墓室墙壁上的壁画和浮雕让考古队员震撼不已。本来五代壁画就极其稀少,像王处直墓这样,集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题材和壁画、浮雕等各种形式的更是罕见。王处直墓的考古工作在把剩余壁画、浮雕迁至河北省博保护后,似乎就告一段落了。

王处直墓彩绘散乐浮雕(未被盗走),

河北博物院藏

年,一位研究过王处直墓壁画的中国画家在纽约克里斯蒂精品瓷器、油画和艺术品拍卖品画册中,发现了一件彩绘武士浮雕。它头顶凤鸟,脚踏公牛,手中执剑,怒目圆睁,与王处直墓其他浮雕风格相似。他立马联系了文物专家,发现这件武士浮雕的尺寸完全吻合王处直墓墓道入口处被撬掉的一块,相当于墓道入口两幅被盗“门神”的一幅。

拍卖被盗掘文物不被美国法律容忍,这件浮雕被美国政府接管。年5月23日,美国海关总署在纽约世界贸易中心正式将这件彩绘浮雕武士石刻交还给了中国。值得一提的是,不到4个月,世贸中心就在举世瞩目的“9·11”恐怖袭击中倒塌。

王处直墓的故事仍未结束。门神都是成对的。那这对“门神”的另一边在哪呢?

彩绘浮雕武士石刻被美国主动交还成了大新闻。美国收藏家安思远(RobertEllsworth)听说后,发现他在香港拍下的一件中国浮雕,和王处直墓彩绘浮雕极其类似,只不过他的那件头顶青龙,而不是凤鸟。安思远联系了中国政府,请他们派专家来鉴定。果然,这就是王处直墓入口的另一个“门神”。他二话不说地将彩绘浮雕武士石刻“龙件”捐给了中国。

远离家乡的两位“游子”,回家了。[10]

帝后冠佩浩劫遗珍

明万历(~年),

年出土于北京昌平

“打倒地主阶级的头子万历!”“打倒封建帝王!”“打倒牛鬼蛇神!”

疯狂年代,疯狂的人眼里燃着疯狂的怒火。

“点火烧了他们!”

“烧了!烧了!!烧了!!!”

庄严的广场上扬起一片火海。几百年前的尸骨伴着木柴在烈焰中噼啪呻吟,空气中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大雨倾盆而下,骨灰和草木灰与泥水混在一起,流向荒野。

疯狂的欢呼响起。

这,只是定陵发掘以来,遭到的劫难之一。

定陵鸟瞰图

年,郭沫若、吴晗等历史学家不顾学术界的反对,发掘北京明十三陵中的定陵。这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吴晗认为,万历是明朝皇帝中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可能史料会多一些。他们拆走金刚墙,打开万历皇帝和两个皇后的棺椁,定陵文物的第一次劫难发生了——由于经验不足,考古人员没有及时处理帝后身穿的龙袍。它们接触到外部空气后瞬间氧化。

定陵开馆的一瞬间,

左为郑振铎;中为夏鼐

(其实他们两位极其反对发掘定陵);右无考

第二次劫难的缘由是对第一次劫难的“亡羊补牢”。工作人员为防止进一步毁坏,在一部分丝织品上面涂抹成分类似塑料的软化剂!很快,丝织品颜色变深,硬作一块,不能展开。工作人员又使用不可揭下的糨糊对一部分丝织品进行装裱,因为粗心,一部分丝织品的正面被贴在纸上,反面露出,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伤。

定陵的第三次劫难更是让我们无法想象。万历帝后的金丝楠木棺椁,历经百年不腐,但毕竟是木质,不能长期在外暴露,故制作了复制品以供游客参观。定陵博物馆办公室主任认为,既然新棺椁已经做好,原来的就没用了,还不如直接扔掉。工作人员抬起棺木来到宝城上,一声令下,三具巨大的棺椁被掀下墙外,滚入山沟。一个星期后,当脸色煞白的考古学家夏鼐命令捡回棺椁时,那些优质的木材早不知被谁拿走了。

第四次劫难,也就是本段开头提到的那次,是对定陵毁坏最大的一次,发生于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专家复原出的帝后画像、考古记录以及资料照片从地宫被拉到定陵重门前的广场上批斗,并被激奋的红卫兵焚毁。另外,文革时期许多考古学家被批斗、下放,无人看管清理文物。在这十年浩劫中,对定陵的破坏无法估量。[11]

在这四次浩劫中,有一批文物幸免于难。

定陵两位皇后开棺时,考古学家在每个棺椁中各发现了两个朽烂的朱漆匣,里面装着散落的金属片和宝石、点翠。有经验的考古学家判断,这是皇后戴的凤冠。

这四件珠翠散落的凤冠被分别送到国博和故宫,由最有经验的师傅修复。他们根据明代古籍和帝后画像,一边尝试一边组装,恢复了四件凤冠的形制。每件凤冠使用场合不同,分别是仪式佩戴的礼服冠和平时佩戴的燕居冠,每位皇后每种各有一件。修复完成后,两件燕居冠——三龙二凤冠、六龙三凤冠入藏故宫,两件礼服冠——十二龙九凤冠、九龙九凤冠入藏国博。今天在国博“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展出的是九龙九凤冠。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凤冠在刚出土时保存状况欠佳,但也正因为如此,它们得到了最好的修复,被收藏于国博和故宫,躲过了那场浩劫。另一批幸运的文物,因为质地脆弱,被放进了仓库,逃过了红卫兵对地宫的搜查。[12]

惋惜之余,我们应当反思,为什么一件件历经数百年还完好如初的珍贵文物,在出土的几年后就人为地被破坏殆尽。国家对此的反思,是以后再不主动发掘帝陵(被盗后的保护性发掘除外)。而我们,最起码也应对所有文物放一丝尊重。[13]

定陵棺床上,游人祈福丢掷的钱币,

这就是对文物的破坏和不尊重!

希望我们在博物馆中与国宝们重逢之时,不但能看到美和历史,更能为它们自身的传奇经历和人们为此付出的心血所震撼!

参考资料

[1]后母戊鼎,维基百科

[2]四羊方尊,维基百科

[3]虢季子白盘,维基百科

[4]《书评》,南朝梁·萧衍著

[5]《后汉书》卷60《马融蔡邕列传》,南朝宋·范晔著

[6]熹平石经,维基百科

[7]《新五代史》卷67《吴越世家》,北宋·欧阳修著

[8]《全唐文》卷92

[9]“钱镠铁券”在浙江的最后十一年,陈淡宁,钱江晚报,年9月3日

[10]王处直墓,维基百科

[11]定陵洞开之后的厄运,中国网

[12]孝端皇后凤冠,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

[13]明定陵,维基百科

赵若朴

帮助作者补充脑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lygl/101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