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馆藏珠串
年陕西省临潼县姜寨出土
名称:骨珠项链
年代:新石器仰韶文化
说明:骨珠项链出土于一座少女的墓中,由件骨珠组成。所谓骨珠,实际上是细骨管上锯下的小薄骨片。原始人一般用细石器切锯骨片,这是非常费时费工而又非常细致的工作。姜寨氏族为了一个少女,竟然不惜耗费大量的劳动为其割锯如此多的骨片,确实耐人寻味。
-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号墓出土
名称:玛瑙珠、绿松石珠、玉珠、玉蚕组合腕饰
年代:西周
尺寸:直径8.5厘米
说明:由24颗大小不同的红色玛瑙珠、7颗绿松石珠、2颗绿松石管、2颗玉管和1颗玉珠及一蚕形玉饰穿缀而成。此器出土时位于墓主人的腕部,因此推测其为墓主生前所佩带的手镯,十分精美。
-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号墓也出土一件春秋时期的腕饰,由60枚不同形状的红玛瑙珠、绿松石珠、玉管和石片夹杂在一起,单行串成。为墓主生前手镯,色彩斑斓,造型优美别致,富贵华美。
-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号墓出土
名称:玛瑙珠、玉佩组合项饰
年代:西周
尺寸:长23厘米宽16.2厘米直径21厘米玉椭圆形饰长2.4厘米宽2厘米厚0.3厘米玉马蹄形饰长2.2厘米宽2.2厘米厚0.3厘米
说明:这组颈串饰用双线将颗玛瑙珠、10件玉马蹄形饰、1件玉椭圆形饰和2件小石饰串连而成。玛瑙珠双行,每隔若干颗珠子,用双线穿入一件玉马蹄形饰,椭圆形玉饰垂于整组颈项饰的下方。玉椭圆形饰刻有龙首纹,玉马蹄形饰双线刻龙鳞纹。
此器出土时位于墓主的颈部,是一件十分美丽的项饰,是墓主生前实用器,死后随葬,墓主人为女性贵族。出土时颈饰件排列有序,便于重新串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西周时期,这种组玉佩十分流行。在三门峡虢国墓、山西曲沃晋侯墓、陕西扶风强家墓等出土了大量的组玉佩,其上的玉饰件多为璜形,雕刻龙纹、龙凤纹和神人纹等,并与玛瑙珠穿缀在一起。出土时,多系于墓主的颈部。造型别致,色彩绚丽,典雅华贵。
-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号墓出土
名称:玛瑙珠、玉管组合胸佩
年代:西周晚期
尺寸:全长54厘米,玉管形饰长2~2.7厘米,红玛瑙珠径0.5~0.8厘米
说明:这组颈串饰是由颗红玛瑙珠和21件玉管形饰组成。全长54厘米,从上到下分为十二层,像扇面排开,最上面两层为4件玉管形饰,中间五层为玛瑙珠组成,最下面五层分为五组,两两排在一起,由玛瑙珠与玉管形饰相隔。玉管形饰呈青白色,上、下两端有透孔,便于穿系。有18件玉管雕琢弦纹,还有2件玉管雕琢勾云纹。
玛瑙早在新石器时代就被利用。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多作珠串饰物,颜色多为红色,也有淡黄色、白色等。战国时期,玛瑙多作为环形饰。此颈串饰组合优美,红玛瑙珠与青白色玉管形饰相间,色彩绚烂,尤显华贵气派。此器出土时位于墓主人的右侧胸部至腹部,与图92同出于一墓主身上,是墓主生前实用器。号墓是一座随葬品非常丰富的墓葬。据姜涛先生最新考证,该墓为西周晚期墓葬,墓主人为女性,为贵族夫人。
西周时期,组玉佩作为贵族阶层的礼仪器也兼作佩饰,是按等级区分的,不同阶层佩带不同的玉佩,是有严格规定的,春秋初期,还沿续这一礼仪规定。西周至春秋时期,组玉佩多套于颈部。春秋晚期,组玉佩不再套于颈部,而是系于腰间的革带上。
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
名称:串饰
年代:战国
尺寸:长20厘米
说明:此器由大小不同的玛瑙珠、琉璃珠、玉珠、绿松石管、玉管及蚕形和蝉形玉饰穿缀而成,为墓主佩带之物。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虢国墓地内出土多件串饰,其特点是讲究不同组件之间的排列次序和不同材质之间的搭配与组合,突出色彩方面的对比,个体虽小巧,但与组玉佩一样都能达到彰显身份的目的。
名称:料珠
年代:战国
尺寸:直径63厘米、腹径62厘米
说明:这是一件用琉璃(原始玻璃)制作,嵌色,呈紫地饰浅蓝色“蜻蜓眼”式的料珠。嵌色料珠在中国、东南亚、西亚、地中海东部沿岸多有发现,而且形制、色影也很相近,这对上述地区玻璃制品的发展和相互交流提供了线索。不过,直径如此大的料珠却比较少见。
云南江川李家山69号墓出土
名称:蚀花石髓珠
年代:两汉时期
尺寸:通长6.1cm;径2.2-2.3cm
说明:这件肉红色半透明圆柱形珠管,两端大小不一,表面饰2组8道弦纹,条纹上用笔涂描的痕迹清晰可见。中央穿孔较直,孔径较均匀,与玉器,玛瑙器等钻穿孔的工艺技术迥然不同。这种石珠称为肉红石髓,表面的弦纹并不是天然的,而是化学腐蚀而成,即称为蚀花工艺。此类蚀花工艺最早出现在西亚和南亚一带,包括巴基斯坦信德省的萨温城、印度的德里和康本拜,以及伊朗、伊拉克等地。早期的蚀花珠,以表面的圆圈花纹为主要特征,仅见于伊拉克和印度河流域的古文化遗址中;中期的蚀花珠的花纹以弦纹为主,其地理分布比早期蚀花珠要广泛得多,西到罗马时代的埃及,南达印度南部,东至中国新疆、西藏和云南等地,北抵高加索地区。其中以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的坦叉罗遗址发现最多,这一带的安息和贵霜时期的犍陀罗遗址中也有出土;晚期蚀花珠的花纹以曲线纹和卷草纹为主,大多分布在叙利亚、土耳其、印度及克里米亚半岛和高加索等地。滇国墓地的蚀花珠可能是本地制造,也可能是输入品。持外来说的专家认为,滇国的蚀花珠是从西亚或南亚输入的,其传入路线很可能是古代四川经云南至缅甸、印度的“蜀-身毒道”,传播者是四川商贾或侨居在云南西部地区的印度、缅甸居民。
年辽宁省西丰县西岔沟出土
名称:珠饰
年代:西汉
说明:装饰品
西丰县西岔沟墓葬出土的大量玛瑙、碧色玉石、绿色石、白色石、各色玻璃质的管状珠、圆形珠、瓜棱形珠、扁方、长方形或菱形的石佩,构成了当时所称东胡部族所特有的装饰风格。
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名称:金手镯
年代:隋
尺寸:长径7厘米、短径5.5厘米
说明:这对精巧的椭圆形手镯,每个分成4节,各节两端较阔,上嵌珠,半球形,透明无色,表面有白锈。各节以方形嵌青绿色玻璃珠的小节相连。其开口处有一钮饰,一端为花瓣形扣环,上嵌小珠6个,另一端为一钩,钩端亦嵌一珠。钩及环之另一端为活轴,可自由开合。轴端套以小珠,尚残留一粒。
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名称:嵌珍珠宝石金项链
年代:隋
尺寸:长43厘米,重91.25克
说明:李静训墓出土物中,最为令人瞩目的,莫过于这条精美无比的金项链了。项链由28个金质球形链珠组成,每个球形链珠均由12个小金环焊接而成,其上又各嵌珍珠10颗,珠光闪闪,璀璨夺目。项链上端正中为圆形,内嵌凹刻一花角鹿的深蓝色垂珠。项链下端居中为一个大圆金饰,上镶嵌一块晶莹的鸡血石,在鸡血石四周嵌有24颗珍珠,左右两侧各有一圆形金饰,上镶嵌蓝色珠饰,周缘亦各镶嵌珍珠一周。鸡血石下挂一心形金饰,上镶嵌一块长达3.1厘米,极为罕见的青金石。整条项链鲜红的鸡血石、宝蓝的青金石交相辉映,再配以洁白的珍珠,在纯金的烘托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雍容华贵,堪称是举世无双的艺术精品。
年黑龙江省绥滨县中兴金墓出土
名称:鎏金银盒、水晶、玛瑙、玉珠坠组合腰佩
年代:宋
尺寸:全长37.7厘米、银盒径8.4厘米、长方形金饰长5.9厘米
说明:此器一套由几部分组成。最上部为一鎏金银盒,子母口,银盒两侧各有一串玛瑙珠,共27颗,大多呈椭圆形,底有黄金叶托。银盒下方,缀有长方形金饰,两侧刻缠枝花图案,内嵌有两块红玛瑙。在金饰下方用黄色丝线缀一多面体水晶球,球上下两端有鎏金银托,下连一椭圆形白玉坠,坠下方及两侧玛瑙珠相连处有两个长方形玉饰,两端各有一孔,长方形玉饰下连一棱形玉坠,最下部串联15颗红玛瑙珠。
造型优美,装饰华丽,富有少数民族文物特征和地域特点。据考古发掘报告,出土时,最上面的鎏金银盒,被数层丝绸包裹,最里面一层为罗,上面还织有绣金线的茶花图案,同墓还出土了玉鱼、玉人、玉飞天、水晶雕羊距骨等,纹饰精美。此器又名为“列□”,系金代女真贵族腰间佩带的豪华装饰品,多以花鸟纹玉为主,如寿带鸟衔花玉佩、龟巢荷叶玉佩、童子玉坠等。此件佩饰,镶金嵌玉,装饰繁复,应是上层贵族的组玉佩。金代是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创建的政权,吸收了中原汉文化,其玉器制作也有其民族特性,“春水玉”、“秋山玉”为其代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
年黑龙江省绥滨县中兴金墓出土
名称:金列鞢
年代:金
尺寸:全长37.7厘米
说明:这是女真贵族腰间佩带的饰品,出土时由数层丝绸包裹。整器由金、银、玉石、玛瑙制成,上部是一鎏金银盒,子母口。银盒下缀一长方体金饰,上饰缠枝花,内镶两块红玛瑙。金饰两侧各系一串玛瑙珠,珠底附黄金叶托。金饰下方用黄丝线缀一水晶球,球上下两端置鎏金银花托,下方为一水滴状玉饰。两串玛瑙珠下方各与两片上下叠置的长方形玉条两端相连。玉条下有一个梭形玉饰,下缀15颗红玛瑙珠。整个物件做工精细,用材珍贵。
“鞢”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衣带上用以佩带物品的金属装饰,“列鞢”之名见于《金史》。《金史·谢里忽传》:“列鞢者,腰佩也。”传中记载,昭祖石鲁(完颜阿骨打之曾祖父)在劫掠乌萨扎部之后,将夺来的财产分给诸父昆弟,为报叔父谢里忽此前的救命之恩,私自留下一件金列鞢前去赠送。结合史料记载及这件列鞢出土时包裹层层丝绸的场景,可知列鞢在当时应为女真贵族的珍贵之物。
名称:彝族珊瑚银穗头饰
年代:清
尺寸:长厘米
说明:彝主要居住在大小凉山,生活以农业为主,有原始文,信仰多神教。彝族的服饰有自身的特点,其饰男女有别。男子用长达数丈的青蓝布帕包头,在右前方扎成细长锥形子帕,向前伸出帕外。妇女一般包黑色头帕,青年妇女则头上顶一块绣花方布帕,方帕前端遮住前额。富者多用银头饰,制作技术较高,可制成链形和穗形。
名称:银镀金嵌料珠领约
年代:清
尺寸:径16.3厘米
名称:青金石朝珠
年代:清
尺寸:通长厘米青金石珠径1.1厘米重.6克
说明:深蓝色,由颗青金石珠、4颗直径为2厘米的紫晶珠串连而成。这4颗大珠称为“佛头”。此串珠还连三串珊瑚珠串,每串有小珠10粒。下有紫晶坠和系紫晶坠的蓝带饰,名为纪念或称之为“三台”。
清代,皇帝祭天、祭地、祭日、祭月、祭祖等都要穿戴不同色泽的衣服和朝带,佩戴不同颜色的朝珠。皇帝祭天要佩戴青金石朝珠。《清会典图考》记:“皇帝朝珠杂饰:唯天坛用青金石,地坛用琥珀,日坛用珊瑚,月坛用绿松石。皇帝朝带:其饰天坛用青金石,地坛用黄玉,日坛用珊瑚,月坛用白玉。”青金石的色泽青如蓝天,故用于祭天时佩带。中国不产青金石,其产地为阿富汗、智利等国,我国青金石主要来自阿富汗,因为阿富汗所出青金石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属上乘。清代用青金石制作的主要器物有山子、朝珠、印章和瓶等。
出自达舒尔
名称:莎哈托的胸饰
年代:中王国
尺寸:金、青金石、玛瑙和绿宝石胸饰高4.9厘米
说明:这件做工精美的胸饰原来属于谢索斯特斯二世的女儿莎哈托。胸饰由一根用玛瑙珠、绿宝石珠和青金石珠串成的项链吊着。上述珠子之间还隔一定的距离夹着黄金珠子。胸饰的主体由纯金透雕而成,然后加以各种镶嵌物进行修饰。胸饰的中心部位有谢索斯特斯二世的登基名,它被圈在象征太阳神运动轨迹的椭圆形之中。名字的两边各有一头隼,它被看作是王权的保护者。隼的头上各戴着代表上、下埃及的双冠。两头隼的旁边各有一条眼镜蛇,埃及人相信它们是国王的保护神。两条眼镜蛇用尾巴圈着太阳圆盘,脖子上吊着象征生命象形符号。
出自达舒尔
名称:玛瑞特的项链
年代:中王国
材质:紫水晶和金
说明:这条项链是玛瑞特王后随葬品当中的一个,大量珠宝从她位于达舒尔的墓出土。玛瑞特是谢索斯特斯三世的女儿。出土的墓葬品除了项链、腰带、脚镯等首饰品以外,还有第十二王朝时期王室里的贵妇人们所珍视的器物。眼前的这条项链由两串用紫水晶做成的珠子并排相连而成。紫水晶珠子之间相隔一定距离夹串着黄金珠子,项链的两端各有一个雕刻着编织图案的黄金节扣。两只金脚爪面对面地挂在一金环下,它们吊在项链上起到护身符的作用。在古代埃及,金脚爪象征着女性的生育能力。
中王国:古代埃及历史上的一个分期,约为公元前—前年,包括第十一和第十二王朝,首都底比斯,崇拜阿蒙神。由于中王国王权衰落、神庙集团控制国家,对外战争频繁,阶级矛盾激化,宫廷争斗的激烈,从而使得中王国衰落,第13王朝时期,埃及再度陷入分裂,进入第二中间期。
注:本文由湖南扬威艺术交流中心编辑,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