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藏品“状态”分析及其“现状”登录与交接

【内容提要】博物馆文物藏品在产生之初、存世过程中以及被征集入馆后,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状态”。本文依据博物馆学相关理论并结合博物馆工作实践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文物藏品“现状”的登录和交接进行探析。

【关键词】文物藏品 始状 原状 修复后状态 现状 登录  交接

 

“藏品是博物馆全部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博物馆“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1]。博物馆文物藏品在产生之初、存世过程中以及在博物馆中修复保护后和登录时都具有着不同的“状态”,“在实物从原来那个‘真实的’环境中向博物馆这个‘人为的’环境转移过程中,其价值、含义、状态、乃至某些形状都发生了变化”[2]。同时,“藏品的完残程度,直接关系到藏品的价值和保管者责任[3],也是今后检查藏品变化的依据”[4],所以文物藏品“现状”的登录和交接是博物馆中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工作。本文中笔者将依据博物馆学相关理论并结合博物馆工作实践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文物藏品“现状”的登录和交接进行探析。

一 文物藏品的“状态”分析

通常情况下,任何一件物品在进入博物馆前都具有其始状和原状。物品经过征集进入博物馆后便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文物藏品[5],如果经过修复保护,便有了新状态,并且要在登录时详实地记录其现状。

(一)始状和原状

“不论是一组青铜器,一件漆器,还是一幅画卷,一函古籍,在制作出来的时候,都有最初时所具有的状态。这种文物产生时的状态,可以叫始状”,“历史文物是千百年的历史遗存,它历尽沧桑,人为作用和自然力影响,使文物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其始状多已不复存在或发生变异,历史地形成了经历变化后状态。原状包含未经改变的始状,但不可把文物的原状绝对地理解为始状。”[6]简述之,始状就是文物产生之初的状态,原状包括“未经改变的始状”和始状“经历变化后状态”。

文物藏品种类不同,它最初时所具有的状态也不同。如一枚邮票在产生时就带有齿孔和背胶等,而明信片在产生初始时就不具有齿孔和背胶这种状态。往往一种藏品的始状在另一种藏品上就会成为原状。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对不同种类藏品的始状形成一定的科学认识。

在藏品原状形形色色的变化中,有因尘土和外物添加造成的污迹、水迹、色迹、油迹、粘贴迹(或其他附着物)、字迹等,还有受温湿度、空气、生物和光等因素作用而产生的霉斑、霉迹、虫蛀、生锈、生成铜绿、糟朽、变脆、变黄、褪色等,以及在外力(包括人力和自然力)干扰下造成的残破、断裂、脱漆、折裂、磨损、针孔、破口、破洞、裂纹、裂缝、裂口、皱折、折痕、皱痕、划痕、磕痕、压痕等,这些都是文物藏品常见的原状中始状“经历变化后状态”。

同一种质地的藏品在不同外力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的原状;同一外力作用下,不同质地的藏品所产生的原状也不尽相同。博物馆藏品按质地可分为两大类,即无机物和有机物。同是在空气潮湿的环境下,金属类藏品会产生生锈(铁)、生成铜绿(铜)等;而纸张类和纺织品类藏品则产生霉变、糟朽、褪色等,各种不同的藏品原状成因与其质地和外界各种不同因素的侵害有着密切的关系。

博物馆文物藏品按年代也可分为两大类,即古代文物与近现代文物。这两大类文物产生的年代相距久远,由于其中的传世品存世时间以及考古发掘品的存世环境等差异,它们所反映出的藏品原状也不相同。有些古代文物藏品的始状已不复存在或变化很大,而近现代文物常常是原状中“未经改变的始状”和始状“经历变化后状态”都存在,有些始状还保留完整。

(二)修复后状态

博物馆新征集入馆的文物藏品,有些在登编阶段(或库房保管阶段)要进行修复保护。修复是指运用科学方法,清除文物藏品的后天附加物或修补其残缺部分,消除危害文物藏品安全和长期保存的隐患,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固有的历史风貌,保护它的完整性,终止自然损害和机械破损,尽可能地延长其寿命,以利于藏品的收藏保管、研究使用和展陈等。藏品修复是针对藏品原状进行的,它包括对文物的除污、除锈、除霉、加固、修补和托裱等项目。其中,除污、除锈、除霉等是指清除藏品上的血迹、油迹、墨迹、霉斑等污秽,以及去除金属腐蚀物等有害物质;加固、修补等是对金属类、陶瓷类、骨类等藏品进行焊接、粘接等;托裱等则是针对纸张类、纺织品类等藏品而采取的保护措施等。

修复时,应采取最小干预原则、兼容性原则、可逆性原则和可辨识原则,尽可能多地保留文物藏品自身的历史信息和原真性、完整性,又要尽量在修复中达到完美、完善。如一件纸张类文物已残破,必须要进行托裱修复时,如局部破口大,应该是哪里破损就托裱哪里,没有损坏的地方就不要托裱,这样可以尽量多地保持文物原状。如果是多处破损,面积又大,才可以全部托裱。

修复后状态是指博物馆为保护文物藏品,对其进行加固、修补、托裱以及除污、除锈、除霉等修复后,藏品所呈现的新状态,如“已托裱、已粘接、丝网连接固定”等等。这些新状态都是藏品修复前原状中所不具有的[7]。

(三)现 状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首部比较详细地论述博物馆历史的专著《博物馆学概论》中还没有藏品“现状”这一概念,而为“完整情况”[8],后来才出现“藏品现状”[9]的说法,并一直延用至今。“藏品现状,这指文物完残情况,及重要附件”[10]。

从广义上讲,博物馆文物藏品现状包括文物原状中始状“经历变化后状态”和文物修复后状态两层含义(通常情况下,现状只有前一种状态),这是指藏品在新征集入馆后登编阶段的状态。征集阶段通常对藏品原状不进行修复保护,其藏品现状是指藏品入馆时的原状中始状“经历变化后状态”;而库房保管阶段藏品现状较为复杂,它包括藏品在长期保管和使用等过程中产生的新现状和藏品原有现状(登编时所具有的现状)的加深以及为不断保护藏品而进行修复后产生的状态。

由上可以看出,文物藏品的“始状”、“原状”和“现状”三者间的关系为:原状包括“未经改变的始状”和始状“经历变化后状态”,而现状则只包括原状中始状“经历变化后状态”。同时,笔者认为藏品“现状”与“完残情况”的关系等应表述为:藏品“现状”栏中应填写藏品的“完残情况”,换句话说,就是应填写文物藏品原状中始状“经历变化后状态”和修复后状态。

二 文物藏品“现状”的登录

博物馆文物藏品现状“是必须认真填写的登记项目,要求尽可能详尽”[11]。藏品现状的登录具体包括在文物征集、登编、库房保管、提取研究使用以及馆内外展览交接[12]等环节中,它要求对藏品现状进行认真、仔细、全面的观察,然后用文字进行简明、贴切、规范的描述,其中要掌握好藏品现状描述术语[13]的真正含义并正确使用。博物馆在对藏品现状进行登录时应注意其以下几点特性。

(一)多样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文物种类层出不穷、质地繁多,文物在历史流传存世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不同外界因素的侵蚀,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文物藏品现状的多样性,所以要掌握好不同质地藏品出现的不同现状及其所应使用的描述词以进行科学、准确的登录。

(二)可逆性和不可逆性

文物藏品的绝大多数现状一旦产生便不可逆转,例如:已断开的纸张、金属、瓷器等,只能通过修复使它们保持一体的状态;再如纸张和丝织品的糟朽、褪色、虫蛀等也不可逆转,登录时都要描述清楚。而有些现状,如文物藏品上的尘土是可以清除的,再如纸张上轻微的折皱也是可以平展的,等等,这些现状都是可以逆转的。经过适当物理处理就可以基本消除的可逆现状,则不用登录。

(三)局部性

我们知道,藏品现状具有局部性。一般情况下,对现状所在的藏品部位不作登录描述。但有时一件(套)藏品的局部或其他组成部分的现状严重,或是对珍贵文物等进行登录时,对其现状所处的部位要写清楚。如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颁发给姚桐斌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文物藏品的主要部分“奖章”是完整的,其他组成部分如“盒”始状发生了变化,为了区别,以提示进行保护和分清责任,在现状描述时就要把部位写清,登录为“奖章完整,盒磨损”等。

(四)非常见性

藏品现状登录时,会遇到一件藏品的现状是以往所不曾见到的,对于这些少见的、特殊的现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准确、到位的描述。如:邓小平生前使用过的錾字铜墨盒,其中的丝棉由于使用后墨水已蒸发,丝棉变脆,并翘起变形,那么看清了这种现状后,就可登录为“丝棉干脆、翘起变形”。对不常见的现状登录时,只要实事求是地进行贴切描述就可以了。

(五)成因性

众多的文物藏品现状中,有些虽相似,但其成因却有着差别,如“洞”,常见的有烧洞、破洞(磨损所形成的洞)、蛀洞、锈洞等;再如字迹、墨迹、色迹、油迹、血迹等,同是外物在藏品上留下的痕迹,可它们各自的化学成分却不同。如果这些现状同时出现在一件藏品上,要分别写清,以提醒对藏品采取相应的科学保护措施。

(六)情节性

有时文物藏品的原状中始状“经历变化后状态”是可以反映出其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性、教育性和故事性等情节的,尤其是近现代文物藏品这一特点更加突出。如大兴安岭扑火战斗中,战士们使用的羽绒被,其中夹带着许多土和草,这些土和草反映了战士们所处环境的艰苦和恶劣,更能反衬出战士们不怕苦、不怕累的高尚精神,如果只将其作为一般的附着物全部进行处理,就会使这件文物缺少了生动的情节。再如一件带血的被子,血迹是这件文物藏品的重要情节,它会让人联想到战争或事件的残酷性、血腥性、无情性,使人观其物如身临其境,睹物思景,让人受到启示,产生向往和平的美好心愿。这些血迹已经是这件文物的组成部分了,从这个角度讲,血迹不能完全处理,应适当地进行保留和保护。因此,现状登录时对情节性原状清理保护时要谨慎对待。

(七)完整性

如果一件藏品的存世时间短,或者保护措施到位,它的始状就不会发生变化,或变化甚微,那么它在现状登录时就具备完整性。也就是说一件文物藏品只具有始状时,它的现状可登录为“完整”。这一状态通常是指文物藏品在新入馆登编时的状态,但随着入藏时间的推移,藏品的完整性就会逐渐丧失。所以任何一件藏品现状的完整性只是相对的,而其始状的变化则是绝对的。近现代文物通常是原状中“未经改变的始状”和始状“经历变化后状态”两种都存在,避免将原状中“未经改变的始状”当成现状,是科学准确登录的关键之一。

(八)延伸性

藏品完成登编后进入的藏品库房,才是博物馆藏品永久的保管保护之地。文物入馆后,现状的变化多出现在进入藏品库房之后这个较为漫长的时间里。期间,因研究、摄影和展陈等使用需要文物藏品会被进行反复的提取,其现状会因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干扰而发生改变,特别是有些有机物或易挥发的文物藏品本身会自然氧化或消失等。这就是文物藏品从入馆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原有现状的加深或新的现状出现的情况,即文物藏品现状的延伸性。所以,博物馆文物藏品现状的登录也要贯穿其存世的始终。

同时,在登录时还应注意藏品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性特点。每件藏品在它最初产生时都具有各自的功能,如一支毛笔或一支钢笔,在它产生初始时就具有书写功能,如果是使用过的,那么它带有墨迹便是正常状态,通常墨迹不应作为现状进行登录。再如使用过的印章,上面的印泥通常也不是它的现状。

一件文物藏品的现状会有很多项,登录时不是见一个写一个或随意地将描述词堆砌在一起,要有一定的规范性。通常将带动词的部分放在一起,名词的部分放在一起(并在前面加“有”字)。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最严重的现状应放在最前边,依此排序,以强调或提示文物藏品要进行相应的保护。如一件文献藏品,已多处缺损,破口较多且大,并因着水已被菌类侵害,又折皱不平展,则其现状可登录为“残破、有霉斑、水迹、皱折”。通常,这件藏品需要进行托裱、除霉等修复保护。

三 文物藏品“现状”的交接

博物馆文物藏品现状“交接时,要认真、仔细检验,记述清楚。尤其是重要文物,如一级藏品,必要时,不仅有文字记录,还要附有整体和局部的放大照片”[14]。文物藏品现状的交接可分为馆内交接和馆际交接两种。其中,馆内藏品现状的交接主要是指征集、登编、库房和展览使用等环节间进行的交接。

随着国际国内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文化资源的共享已渐成趋势。为完成一个主题展览,馆际间需要文物藏品的交流,有时参展文物就是某博物馆的珍贵文物或镇馆之宝,其价值和唯一性是不可低估和取代的,所以藏品现状的馆际交接便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环节。馆际交流藏品现状交接时的登录,与馆内藏品现状登录的不同点是,不能擅自对藏品进行修复保护,只能对藏品现状进行现场即时即刻的、全面详尽的登录。下面将简要介绍藏品现状交接的具体方式。

(一)藏品现状交接时的基本形式—文字记录

藏品现状的文字记录是博物馆藏品现状交接时的基本形式。通常文物藏品现状等信息以文字形式写或打印在纸张或卡片上,交接时可以在其上对藏品现状进行补充修改等。其中,博物馆内部藏品现状交接时易达成共识,而馆际间交接时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些珍贵文物藏品因流传年代久远,藏品现状多而复杂,点交时要耐心、认真、仔细,丝毫不能马虎,哪怕是一个小污迹、划痕、压痕、墨迹等都要登录,甚至文物托裱的天杆处的小裂口也不可小视。

2.因各地博物馆对藏品现状登录时存在着语言习惯的差异,所以导致对藏品现状登录所用的描述词存在不同,如对污迹的描述就有“脏污”、“污迹”、“污渍”、“污染”等词。在交接时,要将对方使用的描述词含义搞清楚,以取得概念上的一致认同,避免出现异议。

3.对登录得不够确切或有遗漏的藏品现状要进行补充或重新登录。如藏品因存世时间久远已变得“污旧”(变旧、有污迹),用“污迹”来描述显然是不够的;再如藏品已“残破(残缺,有破口、破洞)”,用“残缺”来描述也是不妥当的,交接时要及时沟通并得到对方的认可,以便对现状进行准确登录。

4.有时由于展出时间紧,交接藏品多,会遇到需要描述的藏品现状特别多或来不及全面登录的特殊情况,这时可将藏品可确定的原有现状省略,如严重的霉斑、铜绿氧化等,这些现状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比较好辨认它是藏品原有的现状,而不是交接后展览使用等过程中产生的新现状,经双方认同可不用登录。但对水迹、色迹、破口等随时都可能产生的藏品现状,用肉眼无法分辨其所产生的时间,就要及时登录以分清责任。

5.文物现状交接时,要采取必要的保护原状的措施,如对纸张、丝绸和金属类文物点交时要戴手套,要轻拿轻放,不要提拿文物一边或一角等;文物暂时存放或运输时,应视藏品质地的软硬、形状和大小等选择适合的包装材料。博物馆的主题展览,应在注重文物展出形式和效果的同时,从保护或维持文物原状的角度去设计和布置展览。

(二)藏品现状交接时的辅助手段—照片

博物馆藏品现状交接时,文物照片是对藏品现状文字记录的一个补充和印证,因为通过照片可看清藏品现状及其所处的位置或损坏程度等。通常博物馆内部藏品交接时,在印有文物藏品信息的卡片上都相对应地贴有文物照片[15]。

随着数码相机和电脑的推广使用,馆际交流中的藏品现状交接时,文物照片更加充分地发挥了它的作用。与以往的胶卷文物照片相比,藏品数码照片具有绝对优势,它可以在电脑中放大,以便对局部或全部藏品现状进行清晰无误的核对。交接时,双方可各执有一份藏品电子文本以备用。此外,也可将藏品数字图片打印出来,然后在藏品的打印件上将其现状所处的具体位置或某一位置上的现状用笔圈出或用文字标出,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珍贵(如一级品等重要文物)而现状繁杂的藏品。

 

注释:

[1]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8、46页。

[2] 同[1],第134页。

[3]  对藏品现状负有责任的不仅仅是藏品库房保管者,还有馆内藏品研究、摄影、展览等使用者,还包括馆际交流中接收藏品的一方等,总之博物馆工作中凡是涉及到文物交接(或交手)的双方都对文物现状负有责任。

[4][11]同[1],第159页。

[5]  藏品征集的主要途径有:考古发掘、田野采集、民族学调查征集、社会调查征集、收购、接受捐赠、交换、调拨等等。参见《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第140页。

[6] 同[1],第195页。

[7] 库房保管阶段中,有时一件藏品要进行几次的加固或托裱等保护修复,并且每次修复都要进行登录。

[8] 傅振伦:《博物馆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71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关于博物馆学理论专著中,除“完整情况”外,还有“完整程度”(苏联博物馆学科学研究所编、博物馆科学工作研究所筹备处编译《苏联博物馆学基础》,文物出版社,1959年,第78页)和“完残情况”(文化部文物局主编《中国博物馆学概论》,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85页)等说法。

[9] 文化部文物局教育处:《文物博物馆专业基础课纲要》,文化部文物局教育处,1983年,第32页。

[10] a.参见《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第159页。由此可知,“现状”包括有“完残情况”和“重要附件”两个内容。国内博物馆学理论专著中出现的各类藏品登记卡片上的“现状”一栏中,有的写“现状”,有的写“完残情况”等,笔者认为写“现状”更为科学、合理。同时,博物馆近现代文物藏品的登录中,藏品附件通常放在“数量”栏或“说明”栏中说明,有时藏品缺的具体部分才放在“现状”栏中说明。所以,笔者认为,藏品的“重要附件”不应包括在“现状”内,这个问题本文先不予论述。b.“完残情况,此栏指馆藏文物的完整、损伤、残缺或污染等具体情况”。参见国家文物局编著《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手册》,群众出版社,1992年,第54页。

[12] 馆际交流中藏品现状交接时的登录放在后面陈述。

[13] 关于藏品现状描述术语及其真正含义在《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手册》(第54、55页)和中国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委员会、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编《博物馆藏品保管文集》(中华书局,2001年,第51、52页)中都有阐述,本文不再赘述。

[14] 同[1],第159、160页。

[15]  《博物馆学概论》(第71页)中就规定文物藏品卡片要贴有照片。

(责任编辑 朱亚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ztjs/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