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的一生,就像一座博物馆
生命亲吻自然,信仰雕刻身躯
把爱与灵感注入人间万物
循着时间,迎接光明
愿意做那默默无闻的工匠
生生世世,描摹万象
在历史和传说间游走
将生命融入草木,一如前世
我们走近往事
在斑驳中寻找残存的声音
我们涉江而过
采下暮色里最惊艳的花朵
下次相遇前,
听我们为你吟一首淡淡的诗
壹
刘易斯棋子
《归宿》:
刘易斯棋子(TheLewisChessmen)发现于苏格兰刘易斯岛,时间约在公元一一五〇至公元一二〇〇年之间,是由海象牙精心雕刻而成。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沉迷于这种来自远古却又无法再复制的精致美丽中。这些棋子的形象反映着中世纪时的权力结构。兵是没有具体造型的,仅仅是一小块直立牙板。它们代表了中世纪欧洲被粗暴强征充军的农民。他们处于社会底层,在他人眼里没有个体的身份,因而象棋上的这些兵都没有身份特征。国王坐在宝座上,膝盖上放着一把宝剑。而王后右手托腮,望向远方。中世纪时,象棋中的王后一次只能斜着走一格,力量并不大,所以也是这样“忧郁”的形象。然而每一种棋具都呈现了一个处于战争中的社会,不管是在印度、中东还是欧洲,棋子的名称和形状都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的运作方式。
新闻发布会时,某一记者问大英博物馆馆长:“您觉得博物馆这样一种形式有什么意义?”当时馆长说了很多,甚至联系到了经济全球化,然而他的最后一句话却是:“想给这些文物一个归宿。”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想做一件事的意义在哪,也常常会为了那些看起来不错的借口而忘了最初最朴素的理由。“想给这些文物一个归宿。”是馆长内心朴实的愿望,而刘易斯棋子,你最终的归宿又会在哪里?
贰
环球航行纪念章
公元年,弗朗西斯·德雷克成为历史上第二位实现环球航行的船长。他在秘鲁和巴拿马海岸从西班牙人手中攫取了近10吨的白银,其中的一些被他的同胞制作成了两枚做工精致的纪念章。纪念章上面刻画了世界地图和德雷克的航线,还有他的主舰“金鹿号”。当我在国家博物馆里见到他们时,想起的是另一位与西班牙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伟大船长:麦哲伦。正如大英博物馆馆长费舍尔先生说的那样,“全球化的理念是人类内在的直觉”,鼓舞这些海上使者走上征途的,正是这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乃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吧。身处西班牙语专业的自己,不知道在未来是否会继续他们的旅行。
叁
粉青砂器
场上的一百件大英展品,小到一针一线,大到玉石雕像,都十分精致,令人大饱眼福。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来自朝鲜的粉青砂器。粉青砂器是一种粗陶器,最早出现于十五世纪的朝鲜。“粉青”这一术语指的是陶器中带浅灰色的绿色,这只碗在朝鲜烧制,但在日本进行了精心的修补,这说明它是一件珍品,粉青砂器在日本很受欢迎,连粗陋的粉青砂碗也常被用作珍藏或用作茶具。
以物说史,畅览古今。通过文物,我们能够更加接近被文字忽略掉的历史,了解祖先们的生活。我的专业是朝鲜语,学好一门语言专业课,了解其背后蕴藏的文化是相当重要的。粉青砂器的创造,不仅体现了古朝鲜人民那种睿智的创造力,更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希伯来星盘
希伯来星盘(HebrewAstrolabe),这块精密的科学仪器出现于公元至年的西班牙,是英方策展人贝琳达·克里勒(BelindaCrerar)在件文物中最喜欢的展品。
这是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宇宙模型。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时间,勘测,可以通过太阳和星辰了解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还可以作星象占卜。(未免也太牛了吧......)传说最早的星盘是十世纪的伊斯兰物品,因为它能帮助教徒找到麦加的方向。而这个星盘是一个犹太人在西班牙制作的,上面雕刻了希伯来字母的铭文,其中夹杂了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词汇,并结合了伊斯兰教和欧洲的装饰元素。(这是当时潮人必备的科技产品。)所以虽然在当时西班牙的基督徒与伊斯兰教徒纠纷不断,但这个星盘的存在象征了科学研究不分宗教与种族。
当时的西班牙是早期多元文化的楷模,基督徒犹太人伊斯兰教徒在那里混居,这在当时的欧洲非常罕见,但这也造就了这块星盘:古希腊天文学家绘制星象图的知识与穆斯林、犹太人和基督教学者的贡献相结合,全都体现在这块星盘中。这件多功能的物品后来分裂成地球仪,印刷地图,六分仪,经线仪和罗盘。
伍
密特拉神像
密特拉(Mithras)是一位穿越了众多宗教的大神。
密特拉是一个古老的印度-伊朗神祇。这一神祇原是雅利安人万神殿里共有的崇拜对象,在伊朗-雅利安人和印度-雅利安人分化之后,开始向着不同特征发展。公元初的几个世纪,对密特拉的崇拜在罗马世界中风行一时,成为基督教的强大对手。在印度,密特拉可能与佛教中的弥勒菩萨有关。
密特拉教(Mithraism)是一个古代的秘密宗教,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五世纪强盛。它主要是崇拜密特拉神,是史前文明社会雅利安人曾信拜的神。自公元前第一世纪起在罗马帝国传播。此教只接受男性入教,所以在罗马士兵内十分流行。密特拉教的消失是在公元年的西奥多法令之后。在早期的原始社会,处于神灵多元化时期,没有唯一的“造物主”的概念。在众神中逐渐发展出了“主神”。密特拉神象征着太阳,被敬拜为太阳神。密特拉原意是“契约”,也被视为“契约之神”。
他是古印度教的契约之神。佛教中的弥勒据说是源于他,译为慈氏。(发音亦相似)。
他是波斯拜火教的主神,代表光明。拜火教创始人是琐罗亚斯德(Zarathustra,又译查拉图斯特拉,前年~前年)。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即指此人。还有理查斯特劳斯的同名曲。拉斐尔把他放在《雅典学院》中(长须老人)。拜火教在中国成为明教,金庸小说里有提。
密特拉是古罗马最受人爱戴的战神。是早期基督教最大的竞争者。后被基督教打败。为了吸引更多的罗马人信仰基督教,早期的教会借鉴了很多密特拉教的习俗和传说,比如,密特拉神的生日是12月25日,圣诞日很可能源于此,其他还有治愈盲人,驱魔等神迹,12门徒,最后晚餐,复活日等诸多的巧合。大英博物馆的密特拉神像是从伦敦的神庙遗址处发掘的。他正用金剑刺入公牛颈处。狗是他的宠物与助手,而牛身下的蛇,蝎则象征邪恶。
密特拉,一位穿越印度教,佛教,拜火教,基督教,而最终失落的神。从这件古老的宗教含义的雕塑中我们感受到了文化融合变迁的发展,密特拉最初是东西方文化混合而生的,而最终又在后世发展的宗教中留下了身影。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的全球化,文化同样也是世界共享,共同财富,东方文明亦对西方文明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探索古老的文化才会发现世界发展的精髓。
由古至今,诞生了数不胜数的宗教信仰,其中的大部分已经鲜为人知甚至消失。这件具有纪念意义的雕塑融入件展品之中,共同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要展望未来,我们都需要回首过去。一件不起眼的物品,都可能叙述了一段历史。件展品串起了一部世界史,也唤醒了我们对人类的思考与反思。
跟随着英方讲解员,来到了这座神像面前,一下子就被震撼了,深深的被其吸引,当时并不知道其背后深远的宗教内涵。以前去过卢浮宫,大多数都是单个人物雕像,更不用说是和动物在一起。这是其吸引我之处,想必其背后一定有非凡的故事。一位带着盎格鲁-撒克逊血统的年轻英俊男子,健硕的身材,征服了一头牛,手持利剑,身下有爱犬,毒蛇,这是什么样的故事。当听到英方讲解员说到这座密特拉神像有特别含义时,仔细观察男子的神情,坚定,无畏。这座神与多种宗教的交融有着紧密的联系。
陆
犍陀罗佛像
我最喜欢犍陀罗佛像。佛像眼窝处深深的阴影以及半闭的眼睛给人一种虔诚安详的感觉,衣服的皱褶顺滑,齐整且有规律,面部微带笑意,富有美感。这些神秘肃穆的细节在微观上向我们展示了犍陀罗全盛时期佛教的传播情况以及当时的艺术高度。朝代变换,沧海桑田,而当时留下来的佛像仍然安详肃穆地端坐在这里。使人不禁感叹,永恒的艺术。
柒
阿拉伯青铜手
在众多珍宝中,有一只干瘪的右手静静地在展柜中高举着。我被青铜手上铭刻的文字所吸引,走上前去一探究竟。
近看才发现,这只手上的细节真实到可怕。手部大小、手指粗细如同真人,指关节和皮肤褶皱清晰可见,小指折伤,指甲处凹陷成匙形,就连手背凸起的血管都一目了然。可能也只有在活人手上制模才能浇铸出如此精美的铜器。
专家通过破译手背上的铭文得知,这只青铜手的主人是一名信徒,生活在公元-年的也门。他将自己的手敬奉在神庙中,祈求保护神“塔拉布·里阳”的恩宠。
世事无常,沧海桑田。曾让信徒们为之疯狂的塔拉布神如今已被伊斯兰教取代,但人们对信仰的虔诚始终铭刻在这只手上,不论是跨越世纪,还是远渡重洋。
结语
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
与他们的相遇是时间奇妙的安排
我们一手牵着过去的沧桑
一手指向明天的希冀
感恩这美丽的机缘
让文明的火种得以延续
让世间的轮回生生不息
来源▏学通台网、团学联青年营
文图▏刘书润、戴博思、李孟龙责编▏白欣蔓主编▏刘宏欣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