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京
中国国家博物馆
红旗簇拥国徽悬,
黄墙翠瓦映蓝天。
历史革命两部分,
一统国家博物馆。
馆藏文物八十万,
含蕴华夏百万年。
浓缩中华文明史,
可闻惊雷观烽烟。
国家博物馆里的精美佛像这些佛像在寺院里是看不到的,是古代佛像文物。都是不同时期、地域、质地的佛像文物精品。有中亚遗风的彩塑泥像,有中土气韵的木雕造像;有简洁质朴的古印度造像,华丽庄严的藏传佛像。有窖藏出土的石刻精品,有海外回归的石窟瑰宝。特别是高达两米的宋代木雕观音菩萨像(下图),是国内博物馆首屈一指的藏品,其雕刻之精、造型之美、体型之大,实为罕见,可称是精美绝伦。
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内陆地区,在与本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点和王朝风范的汉传佛教艺术。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融合当地文化信仰、风俗习惯,汇聚了佛教显宗、密宗和藏地苯教等内容,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艺术。汉传佛教艺术和藏传佛教艺术交相辉映,展现着中国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
砂岩佛半身像北魏04年国家文物局划拨
造像窄长脸,高肉髻,面带神秘的微笑,具有云冈三期秀骨清像的典型特点。北魏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孝文帝迁都并推行汉化改革之后,佛教造像出现了反映中原文人清瘦高逸、超凡出尘的精神特点,一改胡貌,开始体现中国化佛像的特点。此像风格与云冈石窟昙曜五窟的造像迥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云冈石窟流失雕像虽多,由于砂岩材质容易风化,留存至今的非常少见,且云冈三期作品目前存世完整者极少,此像更加珍稀。
夹纻菩萨坐像宋04年国家文物局划拨
夹纻器即脱胎漆器,大约始于汉魏,流行于唐代。以夹纻方法制作佛像据说始于东晋,夹纻佛像的流行大概是因为铜荒和佛教节日行像的需要。这种干漆夹纻佛像,经久不蛀,光泽如新,不易开裂。此菩萨像仰面向上,当是面向主佛,呈游戏坐姿,是宋代流行的菩萨坐姿,生动而亲切。此像历经千年,虽有残破,仍然光亮如新,是难得的夹纻佛像精品。
下图是早年被日本商会盗凿流失海外后回归国家的山西太原天龙山唐代石刻菩萨坐像,姿态生动,衣纹流畅,是盛唐石窟雕塑的杰出代表。
公元世纪,在古希腊雕塑艺术影响下,佛教造像最早出现于印度。中国的佛造像艺术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将佛教高深的哲理转化为艺术形象,不断吸收、融入中国之文化艺术,逐步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艺术内涵、鲜明时代风格与不同地区特色的中国佛造像艺术体系。彩塑佛造像欣赏(下图)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江苏南京栖霞山石窟等大批石窟寺被开凿。受大型石窟造像的影响,石雕佛教造像成为佛教造像的主流,其中山东青州、山西太原天龙山和河北定州曲阳的石雕佛教造像完全脱离了对印度式佛教造像的模仿,创造出全新的中国式佛教造像。
宋代以后,木雕佛教造像流行,注重形象塑造,工艺精巧。特别是宋代木雕菩萨像突破了典籍仪轨的限制,追求美而不娇、端庄含蓄、朴素无华的自然之美,呈现出高雅和飘逸的艺术风格。
明清时期宫廷造办处制作了大量藏传佛教造像。这些造像吸收了汉地传统的造像手法和风格,注重表现造像含蓄、温雅的神态,装饰华丽,雕刻细腻。明代藏传佛教造像雕琢精致,汉地风格占主导地位。形式多样,铸造工艺精细,装饰繁缛。
藏传佛教是佛教传入西藏地区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汇聚了佛教的显宗、密宗和西藏地区的苯教等内容。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不仅融汇了克什米尔、东北印度、尼泊尔等外来文化,还将汉传佛教造像艺术的精华融入其中,形成了具有多元文化因素的造像风格,是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博物馆馆藏宗邦重器
作为礼器,青铜容器是贵族地位的标志,家族永宝的圣物,国运昌祚的象征,以其别致多样的造型、独特的装饰纹样及镌铸在器身的文字,成为中华文明熠熠生辉的瑰宝。
士山盘西周中期00年征集
水器,盘内底铸有铭文8行97字。该形制的盘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根据周代历谱,考证其纪年为懿王十六年。士山盘铭文为研究周代服制提供了重要史料,可知西周王朝派遣使臣巡戒征察南土诸侯和方国职事贡献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铭文记载诸侯、方国国君馈赠使臣礼物的史实,可补西周宾礼之缺。
卫簋西周中期年征集
盛食器,卫簋共有4件,形制、纹饰、铭文、规格基本相同,分别为博物馆和私家收藏,属于同时制作的成套器物。这件簋盖内和器内底铸有对铭行3字。从铭文可知,卫与为兄弟关系,为兄,卫为弟,他们在王朝任不同官职,因此归属不同的职官系统管辖。作为小宗宗子的卫虽然有权独立铸造祭祀父亲的礼器,但在表达自己作器意图的铭文上,完全追随大宗宗子,表明西周宗法制度在当时贵族家族内被严格执行,在同一宗族之内,大宗在祭祀活动上以及相关的礼器制造方面具有主导权与决定权。
莲盖蟠螭纹壶(件)春秋晚期05年征集
盛酒器,两壶基本相同,莲瓣形器盖,圈足。壶身纹样以4条绹索纹为界栏隔出5条装饰纹带,口部和近圈足部各装饰一周填充蟠螭纹的波带纹,器颈肩部位装饰两周蟠螭纹,器腹部装饰一周饕餮衔龙纹,圈足装饰一周绹索纹,为东周三晋地区流行的装饰纹样。
形制和装饰纹样基本相同的壶出自太原金胜村墓地M,同墓地M出土的蟠螭纹壶上的饕餮衔龙纹与这对壶相同。此对铜壶应出自三晋地区,铸造精美,装饰繁缛华丽,是极其难得的青铜礼器精品。
王子臣俎春秋晚期04年征集
切割承载器,祭祀时常与鼎、匕配套使用。俎面两端共铸有鸟篆铭文8字,带有楚文化风貌,器主“王子臣”是楚国王室的一位公子。东周时期发现的青铜俎数量较少,此器是现存唯一的带铭铜俎,弥足珍贵。
国家博物馆馆藏文人翰墨
中国书画在收藏界备受青睐,成为拍卖市场的宠儿和炫目天价的创造者,给博物馆的书画征集工作带来重重困难。国博近藏书画作品是在相关政府机构支持下克服书画征集难题的成果体现。
《枫林爱晚图轴》蓝瑛清顺治九年绢本设色
00年国家文物局划拨
蓝瑛(~或年),字田叔,号蝶叟,晚年号石头陀,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蓝瑛将各家之长和自然造化熔于一炉,自立门庭,与文徵明、沈周并重。此幅画作是蓝瑛晚年之作,描绘的应是北方深秋山林景色。整幅画仿范宽笔意,笔墨娴熟而大气磅礴。
《山水图轴》髡残清顺治辛丑年纸本设色
00年国家文物局划拨
髡残(6~69年),字石谿,一字介丘,湖南武陵(今常德)人,在清初画坛上,与石涯并称“二石”,与程正揆并称“二溪”,与原济、朱耷、弘仁并称“四僧”,艺术上主张抒发个性,反对陈旧,作品感情真挚,风格独特。此画作于辛丑年(66年)十月,画家时年49岁,笔意已日臻老辣娴熟,有“奥境奇辟、缅缈幽深”之境。
国博馆藏之传世良工
瓷器、玛瑙器、青铜器、金制品等,它们携带着丰富的物质文化信息,展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卓越智慧和高超技艺,是我们了解已经消逝的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这些征集来的珍贵文物从制作工艺与创新发展的角度向观众展示了古人生产和生活的多彩画卷。
鸱鸮形马胄饰(件)春秋早期
0年郭焱捐赠
两件造型、纹样基本相同,以金箔剪切成鸱鸮形,通身捶揲出象征翎毛的变形窃曲纹,每件在喙、首、背、尾、腹、爪等部位分布有9对钉孔,应是马胄上的饰物,张家坡西周墓地M96和M98出土有类似尺寸的铜马胄饰。它们出自遭群体性盗掘的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盗出后被贩卖至欧洲,历经几次转手终于回到中国。这两件富丽堂皇的马胄饰制作精美,不仅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对认识和研究早期秦文化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错金银云纹鼎战国中期0年征集
炊煮器,由盖、器两部分组成,除盖顶饰三瓣花纹外,通体装饰错金银云气纹。错金银是在青铜器表面铸出浅凹的纹饰,或用硬度较大的工具在铜器表面錾刻出有浅槽的纹饰,然后在浅槽内嵌入细薄的金银片或金银丝,再用厝石将所装饰的铜器表面打磨平滑,从而使金银与青铜映衬出各种不同的纹饰色彩。错金银工艺约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此鼎纹饰疏密有致,色彩美观,反映了战国时期高超的错金银工艺水平,较为少见。
彩绘雁鱼釭灯西汉00年征集
作大雁回首衔鱼站立状,由雁首及长颈、雁体、灯盘、灯罩4部分套合而成,可以拆装。器表施红、绿彩绘,以墨线勾勒出翎羽、鳞片和夔龙纹,形象生动,装饰华丽。烟尘通过雁脖颈导入雁体内,融于水中,科学环保。汉代青铜灯造型多样,有雁足灯、卧羊灯、朱雀灯、牛灯等,这件雁鱼釭灯彩绘保存完好,设计构思巧妙,做到了实用功能和形式艺术的完美统一,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青花缠枝花纹菱花口盘明宣德
00年国家文物局划拨
十二瓣菱花折沿口,弧腹呈瓜棱状,盘心绘缠枝番莲纹,内壁绘卷枝四季花卉,外壁绘折枝四季花卉。缠枝纹在明代也称“转枝”,是在圆弧线上缀以叶子和花朵。这种纹样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多作主题纹样出现。
国博馆藏之回归的国宝
近代中国先被西方列强欺凌,后被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在那段屈辱的国难岁月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遭到践踏和蹂躏,加之猖獗的盗墓及文物走私,不计其数的珍贵文物流失海外。那些客居海外的国宝何时才能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一条漫漫长路,也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子龙鼎商商后期商末周初
子龙鼎重达30公斤,通高.03米,比著名的大克鼎和大盂鼎都高。造型雄伟,纹饰精细优美,在商末周初时期重器中,子龙鼎是商末周初已知的最大圆鼎。它与著名的国宝后母戊方鼎一方一圆,合称商代重器双璧。它也是目前所知的带有“龙”字最早的青铜器。子龙鼎在0世纪0年代前后流入日本,此后销声匿迹。直到年,日本一位企业家在大阪举办了一次私人藏品展,子龙鼎在展览中露了面,并引起轰动。年负责承办国家重点文物的专家前往日本,追寻子龙鼎的下落。当对方得知我国要追回子龙鼎时,竟开出了上亿元的报价,当时不得不暂时放弃买回子龙鼎的想法。几个月后,子龙鼎神奇地出现在香港,专家马上前往香港。经过六七次的洽谈,子龙鼎终于回到中国。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尤其是国家博物馆的这些瑰宝,让更多人看到和珍视将是全民族之幸。
国博馆藏之元明清青花瓷青花瓷,瓷器釉下彩的一种,先在瓷坯上用钴料描绘纹饰,再上无色透明釉,00度以上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由于花纹罩在釉下,看得见摸不着,所以不易磨损,永不褪色。
青花瓷创烧于唐,成熟于元,兴盛于明清,在我国瓷器史上沿袭时间最长,产量最大,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元朝开始盛行青花瓷,原因是马背民族蒙古人尚(喜好)蓝、尚白和尚红。元朝相对短暂,一共只有98年,而青花到了元代中后期工艺才成熟,所以传世的元青花非常珍贵。据介绍全世界的元青花馆藏只有-件,而国博展览了6件。
青花束莲卷草纹匜元高4.4厘米。
很多关于瓷器的书都会提到这个展品。匜像是一个瓢,是古代的净手水器,说白了就是洗手用的浇水器,是宋元时期典型器形,元青花的匜传世量很少,此件青花匜釉面发青,图案绘制简单,应该是早期青花作品,弥足珍贵。
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元.5厘米
青料为苏麻离青
苏麻离青是一种来自西亚的青花料,发色凝重幽艳,由于成分中铁含量较多,铁多了发黑,会出现斑斑点点的黑色结晶痕迹,也就是铁锈斑。明成化年后,逐渐被回青料替代。
青花云龙纹罐元高9.5厘米
主体绘有苍龙火珠,矫健飞扬,四爪刚劲,青料为苏麻离青,是元青花转型时期的精品。
青花缠枝花卉纹罐明永乐高3厘米
腹部绘缠枝牡丹纹,器形硕大,釉面肥润,白中微闪青。
青花团龙纹十棱洗明宣德
宣德官窑器之精品,洗是古代用以盥洗用的,类似今天的洗脸盆
青花缠枝菊印暗花卉纹碗明宣德高7厘米
外壁装饰缠枝莲纹
青花双凤穿牡丹纹罐明宣德高3.5厘米
肩部和足部是曲折几何纹,腹部是双凤穿牡丹,凤首描绘细腻,展开的双翼层次分明,飘动的尾羽婀娜多姿,青花色泽淡雅,尽显宣德官窑风采。
青花缠枝葡萄纹罐明宣德高.8厘米
肩部和下腹部饰如意云头对饰,腹部饰缠枝葡萄,线条流畅,器形朴实。
青花云龙赶珠纹钵明宣德高厘米
外口沿饰海水纹,外壁绘有赶珠云龙纹,造型敦厚,纹饰流畅,云气飞动,龙纹矫健,是宣德官窑器重的典型器
青花翼龙纹罐明高37.5厘米
颈部是“壬”字朵云纹带,肩部是锦地开光内饰宝相花,腹部绘带翼飞龙,足部饰海水江崖纹
青花高士弈棋图罐明成化高4.6厘米
颈部饰朵云,肩部饰叠叶芭蕉,器身绘高士携琴访友,庭院弈棋,足部饰莲瓣纹一周,青花发色淡雅柔和,胎面肥润明快,画面线条秀丽流畅,潇洒飘逸,是典型的平等青(青料)为色,成化青花精品
青花狮子戏球纹碗明成化高9厘米
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明永乐高30厘米
青料是苏麻离青,发色浓艳,光彩夺目,是永乐青花大器之精品。足部叠叶芭蕉纹,肩部莲瓣纹
青花缠枝莲纹梅瓶明永乐高5厘米
肩部是忍冬纹,腹部是缠枝莲花及花蕾纹。
缠枝莲又名西番莲,是受藏传佛教影响而形成的常见官窑纹样。
青花卷草纹贯耳瓶明永乐高9.5厘米
青花发色晕散,蓝中泛微黑,是永宣青花黄金时期的代表作。
青花缠枝花卉纹折沿洗明永乐高.5厘米
外沿海水纹,器里外都饰有缠枝花卉,器形仿来自阿拉伯铜器,造型简洁饱满,为永乐青花典型器。
青花缠枝花卉莲瓣纹碗明永乐高0厘米
外口沿饰回纹,腹部变体莲瓣纹
青花莲瓣纹鸡心碗,明永乐高6厘米
鸡心碗是永乐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器物,造型端正秀巧,圈足矮而且小,碗底心出肚脐,宛若鸡心,故名鸡心碗。
青花锦纹壮罐明永乐高3厘米
因为上下粗壮,故称壮罐,造型浑厚,纹饰繁密,有异域风格
青花缠枝花卉纹罐明宣德高4厘米,典型的宣德青花器
青花龙纹天球瓶明宣德高43厘米
口沿是忍冬纹,整个器体绘了气势磅礴的三爪龙,怒目张口,毛发高耸,龙体绕瓶身一周,青花发色浓艳
青花潘斌铭人物纹笔筒明崇祯高0厘米
这个笔筒上画着贵妇观乐舞图和状元及第图,画面上有“乙卯秋日,如意房潘斌”题记,是崇祯十二年,即公元年,崇祯青花胎体洁白致密,青花呈色丰富,此笔筒有确切纪年,是崇祯瓷器断代研究的标准器。
青花山水人物图净水碗,明,崇祯,高5厘米。
器身上有五行多达44个字的款,注明制作时间和缘由,字数之多在历代瓷器中非常罕见,也是崇祯青花断代的重要标准器。净水碗为佛前供器。
青花白龙纹天球瓶清雍正
白龙穿翔蓝色云海,气势磅礴,非常少见
青花九龙纹荸荠瓶清乾隆高9.厘米
器身绘九龙,姿态各异,穿云入海,威猛遒劲
青花折枝花果纹六方瓶清乾隆高66厘米
青花缠枝莲纹八宝纹尊清雍正高70厘米,
器形极其高大,青花纹饰清丽明晰,口沿饰忍冬纹和如意云头纹,颈饰蕉叶纹内填朵莲,肩饰回纹和团花,腹饰缠枝莲荷和佛家八宝。
佛家八宝是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
青花开光人物故事图瓶清康熙高93厘米
器形极其高大,画面开光绘人物故事图,内容丰富,工细精美,反映了康熙时期制瓷技术的高超水平
这个近米高的大青花上的人物画的是栩栩如生
青花海水双龙戏珠纹瓶清康熙,四爪蛟龙腾跃于汹涌翻滚的海面上
青花鱼藻纹凤尾尊清康熙高45.厘米
这是什么桂鱼呢
青花云龙纹双耳扁瓶清乾隆高6厘米
这条青花云龙
青花三多纹抱月瓶,清雍正高33.3厘米,瓶身主体绘有青花折枝花果,寓意福寿三多
青花缠枝花纹三羊尊清乾隆高3.8厘米
这里有弦纹、缠枝花卉纹、海浪纹、蕉叶纹、回纹、卷枝纹.
国博馆藏金器嵌宝石行龙银镀金簪
狼噬牛纹金牌饰战国胡(前-前年)饰物
97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原伊克昭盟)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长.7厘米、宽7.4厘米、重37.65克这件牌饰用黄金制成,牌面上压制出四狼噬牛的纹样。
马头鹿角形金步摇南北朝北朝冠饰
98年内蒙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出土高6.厘米、重约70克步摇的基座为马头形,马头上分出呈鹿角形的枝杈,每根枝杈梢头卷成小环,环上悬一片金叶。马头和鹿角形枝杈上镶嵌珠饰。
金牌清周长5厘米这块金牌是缅甸赠给乾隆皇帝的礼品
缅甸是中国邻邦,两千多年来,中缅两国有着密切的联系,乾隆十八年(公元年),缅甸国王派使臣带着大批礼物前来中国通好,受到清政府的隆重款待。
龙纹嵌珊瑚料珠银盔
银镀金嵌料珠领约
金镯
龙凤纹金执壶明(——年)
年北京市昌平区定陵出土通高.5厘米、口径4.厘米、圈足径5.7厘米、盖高3.厘米、盖口径4.5厘米、重9.5克。
嵌宝石桃凤银镀金钗
金瓶
嵌宝石行龙银镀金簪明(——年)
年北京市昌平区定陵出土通长7.4厘米,顶长.5、宽4.5厘米,重4.8克。
凤纹金霞帔坠子明嘉靖二十六年(年)
年江西省南城县长塘街益庄王墓出土通高6.5厘米、宽7.5厘米、重7.8克。
鎏金三龙耳银壶
国博馆藏木雕及家具
从远古到今天,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断发展和演变。中国古代家具经历了由低型向高型的嬗变过程。汉以前人们席地而坐,家具以矮型的席、案、床、榻等为主,明代中期以后,高型家具进入成熟阶段,除髹漆家具外,还出现了更为精美的硬木家具。明、清家具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代表了中国古代家具的最高工艺水平。全面感受明清家具所蕴涵的深厚、柔美、风雅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进而深刻认知中国古代家具之“大美”之所在!
国博馆藏其他重器及绝世藏品欣赏
中国国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0万平方米,国博藏品数量为00余万件,展厅数量48个。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是中华文物收藏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整体规模在世界博物馆中位居前列,0年游客接待量达到万人次,03年达到万人次(当年全球第三),是全世界最受游客欢迎的博物馆之一。
圆明园兽首之兔首
正鼎
孝端皇后凤冠
乌金釉碗
文征明行书七律诗扇
透雕蟠螭纹铜镜
唐饺子
铜觯(局部)
上亚丑钺下兽面纹铜钺
石叟款铜观音菩萨坐像
身着大祭司服的罗马皇帝屋大维雕像残片
群芳谱局部
群芳谱局部
群芳谱局部
群芳谱局部
群芳谱局部
群芳谱局部
群芳谱局部
群芳谱局部
青铜人首
青铜人首
青花八吉祥纹扁壶
青花海水云龙纹罐局部
嵌珍珠宝石金项链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出戟觚
牛头鹿角金步摇
佩戴王冠的伊西斯神
佩戴王冠的伊西斯神
绿釉陶男俑
明宣德祭红釉盘明宣德祭蓝釉暗花双龙戏珠纹盘明弘治黄釉盘
鹭鸶荷莲帽顶
龙虎纹盘
夔龙纹璜
夔龙纹璜
龙虎纹青铜尊局部
郎窑红釉观音尊
霁青金彩海宴河清尊
击鼓说唱陶俑
画像砖飞天
花鸟人物螺钿青铜镜
哈萨克斯坦古代珍宝展展品
哈萨克斯坦古代珍宝展展品
哈萨克斯坦古代珍宝展展品
哈萨克斯坦古代珍宝展展品
哈萨克斯坦古代珍宝展展品
哈萨克斯坦古代珍宝展展品
哈萨克斯坦古代珍宝展展品
哈萨克斯坦古代珍宝展展品
非洲的面具
鹘啄鹅绦环
凤形佩
仿钧窑匜式尊
错金银云纹车饰
错银卧牛青铜镇
错金银云纹铜犀牛尊
错金银云纹车饰
彩绘石雕武士像
古代佛造像
彩绘贴金石雕佛立像
石雕菩萨坐像
卜骨
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坐像
双鹿纹饰件
立鹿纹饰件
金累丝嵌珠石帽花
四羊方尊
石叟款铜观音菩萨坐像
安济桥石栏板
南朝画像砖
双羊青铜饰
双凤双兽葵瓣铜镜
红地黄彩云龙纹罐
蹴鞠纹铜镜
铜手钳
孝端皇后凤冠
粉彩凤穿花纹双联瓶
青铜爵
红彩金鱼纹花盆
粉彩桃纹天球瓶
金手镯
青玉龙形佩
鎏金熊形铜镇
莲花瓣鸟纹高足银杯
彩绘贴金石雕佛菩萨三尊立像
黄釉乐舞图瓷扁壶
菩萨头像
蓝釉陶驴
凤形佩
亚长青铜钺
素命青铜镈钮部分
艺狐在线往期精彩内容按住上图向左拖动即可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摢瀹舵妧鏈ソ鍖椾含娌荤櫧鐧滈瑕佽姳澶氬皯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