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融”入百姓生活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如何让冰冷的文物成为滋养人民精神世界的温暖源泉,是博物馆的使命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指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一直积极推进文物活化利用,通过设立馆藏资源活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加速文物活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强跨界融合,不断优化传播内容、丰富传播渠道,探索开展文物数据资源研究、展示、阐释和传播工作,走出一条具有国博特点的博物馆文物活化新路径。
推动文物“走”出来
早在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博物馆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最关键的是要让文物走出库房,走进展厅,走上展线,让文物与观众见面。
中国国家博物馆积极实施策展人制度,持续提升策展能力,实现基本陈列常展常新,专题展览渐次改陈,临时展览络绎不绝,努力推动文物走出库房,走向展厅,走向全国各地,以优质的展览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基本陈列增设了“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专题展览在原展览基础上重新布展,顺利完成“中国古代钱币展”“中国古代玉器”“中国古代佛造像”“中国古代瓷器”等改陈。改陈后的“中国古代玉器”展品数量达余件(套),上至远古,下至明清,器类丰富,其中一级文物多达80余件,诸如红山文化的玦形龙、神面形器,肖家屋脊文化具有“中华第一凤”之称的凤形佩等,展品数量之多,且展出文物规格之高,在国内同类展览中实属罕见。不同材质、造型、纹饰的玉器,以及不同的器类组合与使用方式,蕴含了与之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构成了中国独特的玉文化。“中国古代钱币展”更是从馆藏20余万枚古代钱币中精心挑选出余件展品全方位立体化呈现中国古代钱币的历史演进,折射出其所承载的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丰富内涵,系统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国家博物馆每年推出40个左右精品临时展览,无论在哪个时间来到国博,观众都能欣赏到25个左右的展览,“到国博看中国”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年9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展览通过高清打样图像技术,将穿越千年的丹青、散落全球的国宝汇聚一堂,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