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NationalMuseumofChina)简称国博,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位于北京市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是历史与艺术并重,是集收藏、展览、考古、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截止至年末,中国国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国博藏品数量为余万件,展厅数量48个;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是中华文物收藏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整体规模在世界博物馆中位居前列。年游客接待量达到万人次,年达到万人次(当年全球第三),是全世界最受游客欢迎的博物馆之一。
商柄形器柄形器为商晚期的玉器,长10.8、宽1.5厘米,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梳商。长9.7、宽5.7厘米。年叶叔重先生赠。青玉,水沁呈白色,表面残留朱砂。梳背光平,形似斧钺,其上端凸出处穿孔。梳原有9枚齿,今残一枚。齿与背相连处两面对刻横线两道。目前所见最早玉梳出土于陶寺龙山文化墓葬中。商周时期则多有发现。如殷墟妇好墓、浙川一号楚墓、曾侯乙墓等均出土有刻纹精美的玉梳。
玉鱼商。长6.75、宽2.2厘米。年叶叔重先生捐赠。青玉,有白色沁,残留红色涂朱。玉鱼扁平,嘴有小孔,两面阴线刻出鱼眼、鳃、背鳍、腹鳍等轮廓线。脊背部还刻划一道道斜线。鱼体身厚边薄,雕琢得十分精细。玉鱼是商代动物形象玉饰中最常见的一种。如安阳小屯就曾发现数量众多的玉鱼,说明当时人们以鱼为吉祥饰物。
玉鱼商。长4.7、宽2.1厘米。年叶叔重先生捐赠。深褐色玉。鱼形扁平,前部较夸张。吻部作前伸喇叭形,体宽,尾粗短。两面对刻眼、背鳍、尾线等轮廓。鳞及腹鳍用简单的直线表示。鱼鳃上凸起处钻孔为穿,以便系配。
青玉鹦鹉商长5.1、宽2.1厘米年章立凡先生捐赠。鹦鹉扁平,勾喙,头冠雕刻成锯齿状扉棱,短翅,长尾,枝头站立状,钻孔为眼,两边对刻出翅膀轮廓。剪影式的造型,抓住了鹦鹉侧立时的特征,十分生动。玉鹦鹉是商代动物形玉饰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雕刻精美,形像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其共同特点。
青玉龙佩商长4.2、宽1.9厘米年章立凡先生捐捐赠玉龙扁平,有黄色沁,身曲蜷呈半环形,两边对刻眼,半角,前肢等轮廓线。两半角合一整角,背部钻孔为穿。造型简洁有神。臣字眼及蘑菇形角是典型的商晚期龙纹所具有的特征。
玉龙凤饰商商王武丁时期。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高11.1厘米,宽4.4厘米。玉质多呈黄褐色,间少许淡绿。整器造型为一凤负一龙,构思别致。凤圆眼、尖喙,冠部为瓶形双角,短尾,身饰羽翎纹,一足,下踏云纹。龙“臣”字状目,瓶形角,身尾向上勾卷,饰菱形纹、鳞纹。商代的玉石器雕刻继承了二里头文化的双线阴勾,而且用以表现龙、兽、禽、鱼类的装饰花纹各不相同。如龙、兽、禽的眼部造型多作“臣”字状,少数作圆形,而鱼类则均为圆形。龙身多饰鳞纹、菱形纹,中脊作扉棱状,兽类身上多用斑条纹或变形云纹,禽类饰羽翎纹,鱼类用鳞纹,这些均形成较为固定的程式化纹样,成为最具商代工艺特色的技法。此玉龙凤饰上所雕琢的双线阴勾菱形纹、鳞纹、羽翎纹即是此类装饰的代表。
玉蚕商商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年河南省安阳市大司空村出土。长3.1厘米。中国至迟在距今-年前就已经开始养蚕,浙江省钱山漾遗址就有蚕茧发现。到了多年前的商代,养蚕技术已完全成熟。甲骨文中已有蚕、桑、丝、帛的记载。在出土的商代器物中,有不少是由丝织品包裹着的,比如与玉蚕同一遗址出土的商代铜片上,就留有丝织品的痕迹。
玉援青铜内戈商商后期商王武丁时期。礼器。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通长27.8厘米,援长15.8厘米,穿径0.5厘米。玉援呈青黄色,长条状,通体抛光。前锋尖锐,有上、下刃与中脊,援末端嵌入青铜体之中,近末端处有一圆穿。与玉援相接青铜体前段为长方形,上以绿松石嵌作饕餮纹。有上、下阑,阑后有柲槽,槽内残存朽木痕迹。青铜内后段作鸟形,歧冠,“臣”字状目,钩喙,卷尾,通体嵌绿松石。此器制作精致,应为礼器。器上使用的镶嵌绿松石工艺,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从中可见两者铸造工艺的传承。
玉戈商。礼器。年湖北省黄陂县盘龙城出土。约长62厘米、援长48.8厘米、胡长10.1厘米。此戈玉色驳杂,器型巨大。戈援狭长,有中脊与上、下刃,前锋作三角形,上、下阑略凸,内部为长方形,前端近阑处有一圆穿。出土此器的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武汉黄陂区滠口镇叶店村境内,年代约在公元前15世纪,面积约平方米。城内发现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城外掘有壕沟,附近分布同时期墓地。这件玉戈形体巨大,制作精良,并非实用器,属于礼器。年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发现了商代早期遗址,并于年、年进行了发掘。城墙南北约米、东西约米。城为夯筑而成,城垣外侧有宽约14米、深约4米的壕沟。城东北隅高地上有密集的大型建筑群,已发现的3座宫殿基址,均坐北朝南,前后平行,在一条中轴线上,是一个整体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其中一座建筑基址,面阔39.8米、进深12.8米,有高出地面20厘米以上台基,四周外沿各有一排大檐柱穴,东西两侧各5个,南边20个,北边17个。内分4室,每面都有土墙,四周有回廊2米多,回廊外沿围绕着43个大檐柱,这是一座面阔4间、外绕回廊,并在回廊外侧阶下设有散水的“四阿重屋”式的宫殿建筑,在遗址中出土玉戈、铜鼎等。盘龙城是当时南方的一个重镇,盘龙城遗址的城墙夯筑技术、埋葬习俗及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与郑州商代遗址晚期遗存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证实当时商文化已影响到长江流域。
玉璋商蜀礼器。年四川省广汉县三星堆出土。长39.5厘米、宽7.8厘米。璋一般由援(锋刃)、栏(作成扉牙状的绳索系痕部分)、内(木柄镶装部分)组成。器物形态当源自戈、钺、戚一类兵器。此件玉璋质地松软,为青玉。器表因水浸或烧灼,其中一部分呈墨黑色。上下栏位置相对地作出4个束绳齿痕,栏上有一穿孔,内为长方形。援上端器背微弯折直向豁口刃尖,凸弧状下援。璋最早见于二里头文化遗址。此件器物为祭祀坑中遗物,当与某些宗教礼神活动有关。其形制也颇近似于中原所出的同类器物,表明了蜀文化与商文化的互相接近和交往。
玉鸟西周。长6.2、宽4厘米。鸟首有冠状突起,沿颈部向后舒展,末端向上翻卷。尾分两支,长尾向后伸展末端翘起,短尾向前弯卷直抵下腹。圆眼、钩喙、宽尖翅、粗短足,形态古拙,立体感强。在喙、冠末和短尾羽三个弯卷处钻三个透孔,胸部转角处也有一个穿孔,这四个孔可以将鸟形饰加以固定。鸟身纹饰线条基本为比较单一的直线或曲线,但胸部则雕刻比较特殊的卷云纹。玉鸟形象简化,图案与青铜器上的鸟纹具有一定共性,与殷墟出土的商晚期玉鸟形态也很接近,但图案更加生动流畅。
兔形佩西周。长4.5、宽2.7厘米。此器双面片雕,造型稍异,但均为兔卧状,腿前伸,长耳后伏,尾尖上翘,硕臀,圆眼,吻部穿一透孔,乖巧可爱。兔形玉佩最早见于商代,以妇好墓出土最为典型。商代玉兔的耳也略向后抿,但做奔跑状,眼圆睁、腿部摆动、尾部翘起,灵活中透出机敏,动感很强。
玉鱼西周。长8.4、宽1.3厘米。此器直身鱼形,鱼口宽短,中部有一个透钻的小孔。圆眼,眼球隐起。颈下部内凹。无鳞纹,鳍均为短斜阴刻线。短尾分叉,略向上下撇,尾端较平直。西周的墓葬中出土玉鱼较多,一部分是佩饰,另一部分是明器。佩饰多较精致,明器则质地差,刀法简陋。
鱼形佩西周。长10、宽2.2、厚0.5厘米。此器璜形鱼身,大圆眼,口部镂空一小圆孔。无鳞纹,背鳍用阴线勾勒出基本轮廓,再以细斜线填实。腹鳍只勾轮廓。尾为双叉形,略向外撇,末端双面磨制,锋利如刃。西周时期,大型墓有在棺椁的帷幕上悬挂玉鱼的葬习,多的可达数十件。鱼是人们最早庆国庆中科白癜风预约就诊郑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