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社会教育渠道 传播博物馆文化


文化遗产及其博物馆事业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作为文化遗产所在地及其博物馆,赋予了更充实的任务。在保护好不可再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要为社会服务,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和需求。这就必然要求拓展社会教育的功能,传播博物馆文化。

博物馆是向民众开放的场所,国际博协对博物馆的定义说明,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盈利常设机构。为教育、科研、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显然,这一定义把教育的功能置于突出的位置。这不仅符合国际环境,而且也切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目前全国博物馆已有3000多所,其中多数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并呈逐年递升态势。全国已有1000多所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这体现了国家注重文化事业,也反映出社会对博物馆文化的需求。

博物馆是观众与展品对话的空间,这种对话的沟通离不开视觉的吸引力和冲击力,于是一些博物馆成为地标性的文化建筑,陈列的内容按照藏品文化内涵进行整合,注意布展的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借助声光电和现代数字技术,相较于传统陈列方式有明显改进。然而,真正入心入脑的教育,具有动态的对话主要靠讲解员来完成,讲解员可视为博物馆藏品的代言人。调查表明,近年来博物馆参观者聘请讲解员的现象比过去明显增加,说明讲解在博物馆社会教育中愈来愈重要。

从新需求看博物馆讲解的重要性

博物馆讲解工作常常被称为博物馆的窗口,博物馆文化的传播者、沟通博物馆展品与游客的桥梁、纽带等等。而当前一些新的情况值得研究,一方面博物馆的数量迅速增加,博物馆文化的特色显现,有的博物馆成为城市、区域、社区的文化标志;相当数量的博物馆已经免费向社会开放,文化自觉普遍唤醒,进入博物馆参观的人越来越多;收藏热的兴起和文化产品的繁荣,要求博物馆的内容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成为和谐社会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博物馆的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一些市、县区及行业博物馆数量少,设施差,甚至还不具备开放的条件,有些本应设立博物馆的地方还没有设立,形成文化资源闲置。

在博物馆体系建设需要完善的同时,作为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环节的讲解,就其服务对象、服务标准和服务空间,也提出了新需求。首先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变重物轻人的倾向。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是,不仅要重视藏品的内容讲解,而且更要重视人的需求。藏品及其内容相对是稳定的,而观众身份、年龄、阅历自有不同,兴趣点和需要也自不同,这就要求讲解,既要准确通俗,又要因人施教。其次,要开阔眼界,突出教育的社会性。就是说用馆墙之内的视野来看博物馆是远远不够的,面对的是气象万千的世界。博物馆的艺术殿堂已经融入社会之中,文化所及寻常百姓家,博物馆文化要走出去。还有,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已经非常广泛,同一主题的展览可能涉及多个省份的博物馆,甚至突破了国界,博物馆面对的是多元的文化互动。从多方面角度看,对博物馆的讲解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属于博物馆质量提升的重要方面。

社会教育及博物馆讲解

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

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传承文化遗产事业的角度,博物馆社会教育特别是讲解工作需要进一步改善:

一、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认识博物馆社教工作的重要性。博物馆是中华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收藏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是属于文化源头或者母体的部分,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鉴赏的价值。博物馆储存了残缺但鲜活的历史记忆,让今天的人们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于休闲中获得知识,从观览中启迪智慧。文化的自觉体现在开放的胸怀和积极的姿态上,博物馆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众,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博物馆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事实上,文化遗产及其文化和老百姓联系的主要途径是博物馆。在众多的文化传媒和载体中,显然需要形成博物馆文化现象,形成自己的特色,发挥好传播功能,博物馆人应该成为社会文明的带头人。当博物馆成为当地骄傲的文化特征,当博物馆的展览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当游客观看博物馆意犹未尽的离去,博物馆就成功了。这需要每一个博物馆人努力,而对于讲解工作者显得尤为重要。

二、探索讲解方式的多样性。博物馆类型和藏品的内涵不同,形成不同博物馆的特色。因为藏品的类型不同,人的需求不同,游客层次不同,所以讲解风格需要多元化。讲解员的讲解谨防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这样容易陷入僵化。讲解风格既可有大江东去的气魄,又可有小桥流水的细腻;既可以慷慨激昂,又可以娓娓道来,在规范中求个性,于平常中显风格。特别是注意准确回答观众提出的各类问题。通过具体的沟通互动使博物馆的文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观众爱看想听、并且还想来,真正成为观众的终身学校。博物馆要吸引更多的人成为志愿者,形成社会参与支持的态势,使得教育和接受教育成为自觉地行动。博物馆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根据陈列内容开展富有特色的主体活动和课堂教育结合起来,以扩展视野、增加趣味、理解消化知识。

三、社会教育要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目前博物馆主体部分是文物类博物馆,一般距离现在比较久远,从欣赏的角度看,至少有三个特点:一是与现今距离所产生的沧桑感;二是因其珍稀且不可再生的残缺美;三是形成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空间。对话空间的感受因人而异,对话空间的信息量源于讲解与观众的共鸣。拓展对话的空间显然是博物馆社教及其讲解努力的方向之一,多数博物馆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让人们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在新的形势下,策划特色活动是非常有利的方式。探索怎样请进来、走出去,用什么办法请进来走出去。在农村、社区、学校、军营、机关都有广阔的空间。把博物馆和人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形成博物馆与社会互动效应的长效机制,这将有利于博物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讲解者的水平。讲解工作者是文博界活跃的一支队伍,承担着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能,对于提高博物馆的影响力至关重要。讲解是知识的积累与升华,是一种境界、情怀、素质的反映。首先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树立服务意识。坚持讲解员培训是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提高业务水平和技能,使之训练有素。要在平常工作中树立责任意识、公众意识和服务意识,热爱讲解工作,把观众当亲人、当朋友。其次要注意讲解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口头讲解是运用科学准确的通俗语言,面对面地将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知识传递给观众的一种宣讲方式,科学与真实是讲解本质的特征,应杜绝戏说或庸俗的表述。注重讲解工作者的培养与发展。通过专家辅导提高讲解员的业务水平,通过评比和竞赛让人才脱颖而出,通过绩效挂钩提高讲解员的待遇,创造有利于讲解员的成才条件,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打好基础,开拓新的境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lyzn/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