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奋斗,开拓创新 建设世界一流的国家博物馆

【内容提要】2012年将迎来中国国家博物馆100周年,本文回顾了2003年以来国家博物馆所经历的发展历程。国家博物馆组建后,在“四个相称”建馆方向指引下,研究确定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建馆目标,提出了“人才立馆、藏品立馆、业务立馆、学术立馆”的办馆方针。遵循“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发展定位,国家博物馆的新馆建设、文物藏品建设、国博特色的陈展体系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安保体系建设和规章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初步实现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建馆目标。

【关键词】国家博物馆 新馆 发展

 

2012年7月将迎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国家博物馆有了今天这样一个崭新的面貌,在“世界大馆”中有了一席之地。应该说新的国家博物馆的建成开馆是中华之崛起,中国软实力之提升的一个重要象征,引起了国人自豪,世界惊叹。

掐指算来,我到国家博物馆任职已经六年有余。2005年9月中旬,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同志来国博宣布我的任职决定,在这个中层和副高职称以上干部大会上,他向大家介绍我的情况并提出要求与希望。最后让我表态。当时我讲到:再过3个月,我就50岁了,按规定60岁退休,我在国博可以工作10年。这10年在国家博物馆的历史长河中只是很短的一段,而在我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将是很长很重要的历程。我要用这10年的时间好好为国博的发展做些打基础的工作。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有些工作已经完成,有些工作正在完成或有待完成。最近学术委员会的同志一定要我写篇文章,限于时间,只能回顾一下这些年的简要情况,以供大家批评指正。这些年来,我们领导班子带领全馆同仁,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一是研究确定国家博物馆的发展定位。  

我到任后,先想到如何确立国博的发展定位,因为这是首要之问题。记得2003年1月,文化部决定成立国家博物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由文化部副部长潘震宙同志任组长,我当时是人事司长,任副组长。2003年2月底,举办国家博物馆成立挂牌仪式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出席并揭牌,孙家正部长讲话(图一)。我在场认真听了这个讲话。讲话不长,但把成立国家博物馆的目的、意义、作用讲得很透彻。其中讲到:“国家博物馆的建设应该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地位相称,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相称,与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相称,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称。”这4句话讲得很实际、很贴切、很高明。后来,我们就把这“四个相称”确定为国家博物馆的建馆方向。  

我认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组建,不是简单的把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和更改一个名字的事情。而是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高度认识和重视,标志着国家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潘震宙同志是国博的首任馆长,在担任馆长不到3年的时间里,做了大量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特别是组织完成了改扩建工程方案设计的国际招投标工作,并评选出了中标方案。他到任后不久就提出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国家博物馆。我们把此确定为建馆目标。  

2006年,我们把“人才立馆、藏品立馆、业务立馆、学术立馆”作为国家博物馆的办馆方针。主要是认识到要把国家博物馆建成“四个相称”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世界大馆,没有各方面的人才,没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藏品,没有高水平的各项业务,没有高水准的学术研究是不行的。这“四个立馆”是四根巨柱支撑着国家博物馆的健康发展,缺一不可。  

紧接着,我们把“历史与艺术并重”作为国家博物馆新的发展定位。过去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定位为历史性的博物馆。而国家博物馆的成立,就不应是单一的历史馆。因为艺术在历史长河当中的亮丽是耀眼的,是不可或缺的。著名博物馆学专家苏东海先生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著文提出把我馆艺术的缺失补上。后来我又谈到:国家博物馆应该是“无处不历史,无处不艺术,无处不学术”的最高殿堂。  

国家博物馆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和管理理念,以“三贴近”为宗旨,发挥好“阵地”、“课堂”和“四个重要作用”,这些都是功能定位的组成部分。上述的定位,是否合适,还有待大家研究讨论完善,我们只是抛砖引玉。欢迎智者、仁者批评指导。

 

二是努力争取尽快把新馆建成。  

国家博物馆组建后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就决定扩建其馆舍。因为老馆建筑面积只有6.5万平方米,实用功能也不完善,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2004年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征集改扩建工程的设计方案。当时有10家国际国内著名的建筑设计单位参加了竞赛,共收到10个设计方案。经过专家的最终评选,德国的GMP建筑事务所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体设计的方案中标。虽说有了中标方案,但国内众多专家并不是很满意此方案。而该方案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也因不太满意而搁置。  

我上任后必须首先抓工程建设,因为这件事情太重要了。多次到国家发改委汇报和了解情况。后来了解到,一是对中标方案不太满意,二是认为时间上来不及。2008年北京要办奥运会,2009年是建国60周年大庆。当时已是2006年初,天安门广场届时不能是个大工地。所以要改到2009年国庆60周年以后再考虑建馆。这个考虑虽有一定道理,但我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十分着急,因为再等4年以后建馆,期间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变数。后来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风波就证实了我们的担心。因此,我下定决心要想一切办法争取把工程建设往前赶。首先决定用最快的速度修改中标方案,让上级和专家对方案都满意。说实话,我当时看了中标方案也同样不满意。一是中标方案与老馆采取对比的设计手法,这就与老建筑不协调。二是中央大厅2.4万平方米太大(是现在新馆西大厅的3倍),挤占了展厅面积,这就很不合理。三是功能布局有些零乱等等。  

与德国建筑师谈修改中标方案,开始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西方发达国家把建筑师视为艺术家,其建筑设计是人家创作的作品,不能谁说改就改的。好在不久他们就知道了我是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的,是吴良镛先生的学生,也是高级建筑师。这样,我们就有了共同语言。在修改方案过程中尽管争论不断,甚至“打架”,但还是合作得很愉快。最终的实施方案,基本上把原来的中标方案做了颠覆性的修改。特别值得称赞的是设计方加班加点,日夜兼程,不辞辛劳,只用了半年的时间,6易其稿,最终产生出了这个令建筑等各方面90%以上专家都赞成的方案。期间,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主持召开了三次至关重要的协调会议,促进了工程尽快上马。新的设计方案于2006年9月上报国家发改委,10月,国家发改委上报国务院;1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2007年3月开始动工、7月开始挖地基,这就为早日建成新馆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工程图纸量大,需要快出。边设计、边施工、设计方十分用力。北京奥运会期间,工程也基本上没有停工,保证了工程进度。  

国家博物馆新馆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一五”期间批准并建成的巨大文化设施,是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也是最大的文化惠民工程。是中国软实力提升的象征,是中国的首善文化窗口,影响和意义重大。  

当然,建成新馆并非易事,其酸、甜、苦、辣味味俱全,故事也很多,留待以后回味。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功能之全、施工难度之大,仅用三年半时间就建成了这座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是原来老馆面积的3倍),且建筑质量优良,硬件设施达到世界一流,应该说这是很不容易的,是会载入史册的。记得我到国博工作不久,80多岁的离休老馆长王宏钧先生给我写信,他说:“当年周恩来总理讲,人民大会堂(17万平方米)这个建筑肩膀高,革命历史博物馆(6.5万平方米)肩膀低,以后要解决这个问题。”50年后,我们这一代人完成了周总理的遗愿。今天想来,其根本原因,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是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所以才有财力和能力做成这件大事。  

国博新馆建筑风格,追求与老馆协调一致,整体设计庄重、质朴、大气。功能分区合理,空间序列、立体造型和室内外装饰等,都具有中国文化元素和中国气派。  

2011年3月1日,建成开放后的新馆,至今已迎来近400万的观众。其中有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外国总统、总理、议长等政要、贵宾,还有世界大博物馆的馆长,他们对新馆建筑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大都用“震撼”来形容。  

5月,我们请建筑界的专家,两院院士来馆参观座谈。吴良镛院士讲到:现在证明国博最终确立的“留三面方案”非常正确,既没有改变原有的建筑外貌和风格,又实现了新老建筑的有机协调,保持了天安门广场原有风貌的和谐统一。设计实施的方案非常成功,结合了传统和现代的文化元素,整体视觉效果很好。尤其是室内空间及流线处理上显得简洁、大方、庄重、朴素。  

关肇邺院士讲到:东西方建筑风格的差异来源于双方文化和价值的差异。国博改扩建工程的设计、能够很好地将中国的文化元素和西方建筑设计元素结合起来,是建筑设计领域里中外合作设计的典范。
李道增院士说:国博的设计走的是一条中国式的设计路线,既吸收了西方先进的设计,又结合了中国的文化。新馆建筑空间结构简洁、实用、整体和谐统一,总体设计思想符合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中国人讲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很有中国气势,符合国博世界大馆的地位。  

何镜堂院士说:国博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象征,是历史文化的最高殿堂。设计者充分认识到了国博这个项目的重大意义,又恰逢吕章申馆长是建筑师出身。双方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使得新馆建筑大气简洁,手法新颖,新旧馆实现了和谐统一,使观众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

 

三是努力争取增加馆藏。  

藏品是国家博物馆组织陈列、展览和进行学术研究的根源,是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和对外文化交流等业务活动的基础,是国家博物馆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之一。  

有了宏伟的建筑,藏品的数量和质量不够,也不能称其为“国家”博物馆。国博原有藏品约65万件,古代藏品约40余万件,近现代藏品约20余万件。这个数量与世界大馆比起来显得少了许多。  

2006年,我们得知国家文物局还存有近40万件文物,是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积攒的,现由文物咨询中心(原文物总店)保管。原计划调拨给故宫博物院等单位。这使我喜出望外,我馆立即起草申请报告申要这批文物藏品。经过三、四年的不懈努力,在蔡武部长、单霁翔局长的关心支持下,最终决定将这批文物调拨给国家博物馆,这真是一件天大的事。2010年2月举行了调拨交接仪式。蔡武部长、单霁翔局长都作了重要讲话,我在发言的时候,由于过于激动和高兴,竟然喜泪横流。国博一夜之间增加了40万件古代藏品,这是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事,在世界博物馆史上也是闻所未闻,怎么能不让人高兴呢!  

我馆的藏品保管一部和保卫处等部门,不畏艰苦,不怕酷暑和严寒,用了180多个工作日,加班加点,安全顺利完成清点移库工作,完成了一件历史性的任务。经初步清点,共计约40多万件。其中佛像约25700多件,瓷器283000多件,玉器85500多件,书画3800多件,杂项36100多件。这一批宝贵的财富,最终入藏国家博物馆。  

这些年来,国家财政部对国博收藏经费不断加大投入给予支持。从2005年至2011年底,国博共接受捐赠和征集2800多件古代文物藏品,41000多件近现代文物藏品。加上国博藏的善本、珍贵图书资料10多万件,使国家博物馆现有藏品数量已增加达约120万件。这个数量与世界大馆比不算多,但也不算少。因为我们不像西方列强通过抢夺别国的文物来充实自己的博物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底,改扩建工程动工前,65万件文物从老馆内迁出,用了67天的时间安全无损的搬迁到了首都机场附近临时租用的库房,在这里存放了4年多的时间,2011年10月,用了45天的时间又安全无损的搬回了新馆库房。加上文物局调拨的近40万件文物,100多万件文物安全的搬出去,又安全的搬了回来,这是百年一遇的大事,保管和保卫等部门的同仁虽说倍加辛苦,但深感责任重大,工作十分认真。上百万件文物一件件过目,一件件过手,与文物面对面交流,亲手包装、运输,通过这些古物与祖先进行对话,大家没人叫苦叫累,出色地完成了文物搬出搬回的历史性任务。  

最近,中央办公厅已将中办特会室收藏保管的中央国际礼品近万件移交国博收藏保管。国际友谊博物馆已划入国博,其近2万件国际礼品也已移交国博收藏。

这样,国博的藏品不仅数量大大增加,品类也更加丰富多样,为陈展和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四是努力建设有国博特色的陈展体系。  

陈列和展览是国家博物馆开展业务活动,为公众服务的主要手段和形式,也是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等社会效益的主要途径。如何建立有国家博物馆特色的陈展体系,如何将近7万平方米、48个展厅利用好,这是摆在国博人面前的一个新的历史性课题。

从2007年开始,我们就陆续进行了两个基本陈列的研讨论证。一个是古代中国通史性的陈列,这是唯有国家博物馆才具有条件承办的一个重要陈列,也是国博的“看家”陈列。1959年首次推出的“古代中国通史”陈列,是由周恩来总理、郭沫若同志等亲自关心,中宣部、文化部及各方面专家学者直接领导、参加审定。当时的陈列大纲是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来划分,以阶级斗争、农民起义为主线。  

今天的“古代中国”基本陈列怎么搞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我们先后分别召开了四次全国性的论证座谈会,请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艺术学等新老专家、学者共同研讨陈列大纲。最终决定:以反映古代中国文明为主线,以历史朝代来划分,用博物馆语言也就是主要用文物说话,以文物陈列来表现,而非以教科书的语言方式。大纲经国家文物局、文化部上报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批准。于2011年5月底开始预展,广泛听取广大公众的意见。但因我馆自己的文物数量不足,十几个省市的馆、所给予大力支持,借到一部分文物。但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物没能借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陈展效果。  

另一个是“复兴之路”基本陈列,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确定的陈列题目。陈列大纲经过中央党史办、中央文献办、中宣部、中央办公厅等领导、专家、学者共同讨论、审定。这个基本陈列主要是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史,充分展示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通过陈列昭示我们: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该陈列自今年3月1日复展以来,受到广大公众的欢迎,参观者如潮,留言称赞者甚多。  

除上述两个基本陈列之外,已陆续开展若干个专题陈列:“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古代青铜器艺术”、“古代佛造像艺术”、“古代瓷器艺术”、“古代玉器艺术”、“古代钱币艺术”、“古代书画艺术”。明年还会陆续开展“明清家具艺术”、“国际礼品展”、“水下考古成就展”、“蜡像艺术展”等等。  

今年还举办了四个国际展览,有德国“启蒙的艺术”、秘鲁“印加人的祖先”、还有法国、意大利的两个高档工艺美术品的展览。今后若干年还要先后与英国、意大利、法国、美国、俄罗斯等大国的著名博物馆合作举办展览。  

国博还设有地方展厅,每年展出一个地方博物馆的藏品。2011年12月第一个推出的是“新疆古代服饰展”,是我馆文化援疆的一项重要工作,2012年还将推出西藏历史文物展。

今年从3月1日开馆试运行以来,已开展陈列和展览40余个,数量之多、质量之好、品类之丰富是前所未有的。
我馆的陈列展览、美术设计、策展这支队伍,经受了百年一遇的历史机遇,他们大展身手,一年就设计、布展出这么多展览,让我这个馆长十分感动和自豪。这是一支有水平、有干劲、能吃苦的队伍。当然这支队伍也经受了考验和锻炼。这里要特别指出,我馆的部分著名老专家在很多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家博物馆的陈展体系,主要思路是,在陈展组成上力求丰富、多样。既要展示中华古代文明,又要展示近现代文明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还要展示世界文明成果。既有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也有临时性展览;既有历史类展览,也有艺术类展览;既有本馆的藏品展览,也有与国内外合作的展览;既有侧重于学术的展览,也有配合时政的展览;既有反映传统艺术的展览,也有反映当代艺术成就的展览。我们计划用2/3的展厅用于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及国际展览,1/3的展厅接待临时展览。  

国博特色的陈展体系可以说初步形成,但还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不断修改和做好细部的大量工作。经过不断努力,真正打磨出既有国博特色,又具世界一流水平的陈展体系。  

伴随着若干个陈列、展览和各项业务工作的展开,全馆各方面的学术活动大大增多,学术研究大大加强,学术质量和学术成果大大提高,在这些方面也是前所未有的。

 

五是建立“以人为本”的公众服务体系。  

2011年3月1日新国博试运行以来,克服种种困难,边收尾、边调试、边开放。面对大量观众涌进新馆,在安全有序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各项公共服务内容,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为公众服务的水平。以提供文化服务为核心的新国博公众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1、尽可能创造条件,为观众提供快捷方便的门票预订服务。为方便观众参观,目前提供4种门票预订方式。团体观众电话预约,零散观众通过网站预约或短信预约。没有预约的观众也不拒之门外,随时提供现场实名制取票方式。  

针对不同观众构成,分别在西门北侧设立零散观众入口,西门南侧设立绿色通道,方便残疾人或高龄老人进入。西门中部设立国宾通道,专门为国务、外交活动使用。北门设立团体观众入口,集中安排团体观众进入。  

2、存包服务、安检服务、查询服务。标识、信息提示和公共广播等系统努力做到有求必应,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在方便观众参观的同时确保场馆和文物安全,在北门外和西门外设有存包处。在入口检票处设有安检门、X光机等安检设备。西大厅和北门厅分别设有4个服务台,为观众提供各种贴心服务。同时在公共区域设有标识牌、电子信息提示屏,方便观众快速查找陈展信息。  

3、配备专职讲解员和志愿讲解员。设有语言导览和手机导览。建有观众体验设施,开展学术讲座和沙龙。公共教育手段多样,内容丰富。国博手机导览中文版和英文版现在可以提供500件展品20个小时的在线导览服务,以后会逐步增加。特别是以服务青少年为核心的1500平方米观众体验区,青少年可以在美术、戏剧、音乐、影视、实验和制作等6个方面进行娱乐体验活动。同时还组织高水平的讲座、论坛、对话等活动。  

4、设有咖啡、茶座、自助餐等休闲服务项目。设有工艺纪念品、出版物等文创产品,满足各类观众文化消费需求。  

5、为全面服务公众的需求,新闻发布、专题报道、网站、微博、舆情掌握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向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量和了解公众的需求情况。  

为公众服务系统还在不断完善中,服务水平我们会不断努力一步步提高。

 

六是建立安全有效的安保体系。  

新馆建筑规模巨大,珍宝巨多,安保工作巨重,因此建立国博安全保障体系是头等大事。目前,国博安保体系由五部分组成:1是安全机制,2是人防系统,3是技防系统,4是物防系统,5是规制和预案。  

1、安全管理机制。国家博物馆《安全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安全领导小组由馆长任安全第一责任人,相关部门主任为小组成员。全馆逐级签署《安全岗位责任书》和《安全奖惩办法》。这种安全管理机制,从管理组织架构上确定了安全工作是由主要馆领导负总责而展开,各部门参予实施,安全保卫处具体执行和监督执行。  

2、人防系统。人是安全管理的核心。任何技术、设备、物防等,都要人去有效、合理地付诸实施。我馆的人防是由保卫处一支强悍的保卫干部队伍和驻馆武警官兵共同组成。我馆对保卫干部的主要要求标准是:政治思想过硬、技术过硬、身体素质过硬。驻馆武警官兵更是个个过硬,人人强悍,是一支可靠的安全保障主力。  

3、技防系统。技术防范主要包括:安全监控报警系统、消防报警系统、消防水系统、安检防暴系统、阻车防范系统、展柜报警系统等主要技术设备。  

4、物防系统。各类物防产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功能日益成熟有效。根据文物等级和珍贵程度,增加防暴、防盗、防水、防火、防破坏等物防措施。同时,对安保人员自身防护采取物防的自救装备等技术设备手段。  

5、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对安保人员的管理和设备的使用,都必须有规章制度来约束,同时需要制度和方案(应急预案)来指导。为此,我馆结合新馆的实际和以往的经验组织汇编了《国家博物馆安全保障方案》和《国家博物馆安全管理办法》等41项安保规章制度、各类方案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国家博物馆的安保工作是一个完整有效的体系。今后会进一步结合我馆安全机制及制度、方案,不断加强和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之间的联动,形成强有力的整体效能。在安全上做到万无一失。

 

七是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科学管理。  

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来科学管理国博,是我馆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自国博组建以来,已先后制定了近30项全馆性的规章制度。馆领导班子对规章制度的建设十分重视,在2008年初就成立了以馆长为组长的调研领导小组,分别对新馆建设、藏品征集、陈列展览、学术研究、文物考古、公共服务、对外交流、文化产业、管理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调研,形成符合国博实际的调研报告。按照各项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有重点地开展规章制度建设工作。2009年开始,首先修订了《规章制度建设管理办法》。而后逐步制定出办公自动化系统运行、公文处理、档案管理、督查工作、合同管理、印章制度、财务管理、科研项目管理、文物保护、对外交流与合作,网站域名使用、政府采购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商标管理、著作权管理办法等16个制度办法。2010年以来又制定出涉及全馆安全运行管理、新闻发布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科研成果奖励、艺术著作出版经费资助、用电管理、美术创作管理、职工培训管理、人才引进办法、职工加班管理等10余项规章制度。编印《中国国家博物馆规章制度汇编》,发全馆遵照执行。  

国家博物馆已基本形成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权,靠制度管人的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同时,加强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在馆长办公室增设督查科,负责全馆各项事务的督促检查工作,以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  

记得在2007年一次馆内干部大会上,我明确提出一个目标:争取在2012年7月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的时候,把我馆初步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国家博物馆。当时有不少同志持怀疑态度,甚至有人认为是天方夜谭。因为那个时候新馆还八字没有一撇,大家的疑虑是自然的。但我这个馆长一直是信心十足。因为有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有文化部等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今天可以说,在建馆100周年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的目标初步实现了。但我也深深知道,“国内领先”较容易做到,真正达到“国际一流”还有很长的路程。“硬件”是一流了,而“软件”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为这不仅与国博人的素质有关,更与我们整个国民的素质有关。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继续持久的努力再努力。  

2011年12月13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lyzn/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