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开篇的更新已经过去快一个月,让各位久等了。
上周忙完后,就一直在想第二篇游记更新哪一段,最后还是决定和大家分享一下古代先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这些珍品全部收藏在国家博物馆。在国博,没有“镇馆之宝”一说,因为每一件藏品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大家以后要是去北京玩,有时间一定要去国博参观一下,绝对会有所收获。
一直以来都想去国博参观,去年下半年在北京转机,短暂停留之际,便做计划去参观。今年3月到5月在国博举办的《大英博物馆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真的很想去看,可实在是没时间,最后无奈放弃。
国博在年重建完工后,常设基本陈列为《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还有一些专题陈列比如《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藏品总数多达万件。
本文主要分享基本陈列展品,最后的后母戊鼎属于专题陈列《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
———我是分割线———
人面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中有大量的动物形纹饰,如鱼、鹿、蛙等,以鱼纹最为典型,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公认的彩陶艺术精品。类似内容的彩陶盆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很像一种特制的葬具。这类图画一般被认为象征着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
背壶是大汶口文化特有的水器,可以用来盛水或汲水,固定在背上,行走时不用担心壶内的水溅出或倾覆。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捕鱼能力已经显著增强,船形彩陶壶是一个独木舟的模型,是人们制造原始舟船、网具并掌握捕鱼技术的真实写照。
与船形彩陶壶背壶的造型不同,此彩陶壶高领、圆腹、平底。壶的腹部很有特色,一面鼓腹,另一面扁平。
涡纹四系彩陶罐
此罐为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的代表作,被誉为“彩陶之王”。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形式非常繁缛,多用黑色等粗的线条,采取平行、弯曲或交叉等组合方式绘制。
玉龙
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完整无缺,呈C字形,龙的头尾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盠(li)青铜驹尊
盠青铜驹尊昂首挺立,身躯短小,腰部平展,颈部斜伸,剪鬃竖耳,矮足短尾,神态憨稚,形象生动逼真。背部开方口,有兽钮盖,腹部中空用以盛酒。器表装饰极为简洁,仅在腹两侧和盖钮上装饰涡纹和云纹组成的圆形漩涡。
凸目铜面具
凸目铜面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为商至蜀时期的祭器,此面具应是蜀王蚕丛的神像。
兵马俑...不介绍了。
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每天都有很多学生来国博参观。站在旁边听了一段,讲解员的讲解并不是死板的灌输,而是引导学生做发散性的思考。不同地区教育资源的巨大差距,着实让人羡慕。
击鼓说唱俑
此件陶俑上戴帻,额前有花饰,袒胸露腹,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作击鼓说唱表演,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是陪葬俑中少有的传神佳作。
黄釉乐舞图瓷扁壶
唐骑驼乐舞三彩俑
骆驼昂首挺立,驮载了5个汉、胡成年男子。中间一个胡人在跳舞,其余4人围坐演奏。他们手中的乐器仅残留下一把琵琶,据夏鼐先生研究,应该是一人拨奏琵琶,一人吹筚篥,二人击鼓,均属胡乐。骆驼载乐陶俑巧妙地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造型优美生动,釉色鲜明润泽,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下面为《复兴之路》陈列。
《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鸦片战争前夕,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国家已经确立,清王朝却依然固守着高度集中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圆明园兽首
京师大学堂牌匾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清末年至年间的曾用名。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
蔡元培北京大学校长任命状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的陆军官制及暂行编制
溥仪退位诏书
国徽石膏模型母模
开国大典上升起的五星红旗
开国大典上使用的话筒
中央人民政府牌匾
插播:国博望人民大会堂
国博望天安门
女排精神
许海峰的中国奥运首金
神舟五号返回舱和航天服
专题展览之一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
藏品太多,在此只挑选部分做展示。
国博的参观时间在四小时左右,馆内工作人员训练有素,能够很自然的和观众保持距离,在不打扰观众参观的前提下做好引导工作,体现出一个顶尖博物馆应有的水准。
对了,参观国博可以在网上提前预约,这样可以不用排队,直接走专用通道进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