侈口,细长颈,垂圆腹,圈足。器身彩绘褐花,以弦纹隔成两个纹饰带,上下各绘三朵位置相对错开的写意花卉;腹部近底处露胎,胎色青灰有杂质,底足无釉,瓶口有修整过的痕迹。该器是元代磁州窑烧制的一种大众化的实用器。
褐釉剔刻花双系罐
元
高52.4厘米、口径21.4厘米
年霍明志先生捐赠
敞口圆唇、粗颈丰肩、鼓腹,肩颈部有对称的双系,底部浅挖足。器型高大雄浑,胎体厚重,胎质坚硬含沙。通体施釉,釉色光润均匀。上半部用剔刻法装饰出六朵硕大的牡丹花,花肥叶厚,下腹是十三道粗弦纹。整体纹饰简洁明快,讲究对称。剔刻之后的露胎部分,露出颗粒粗糙的胎面,使深沉凝重的黑釉与棕红色的胎质形成了鲜明对比,花纹显得格外醒目。
在山西及地区的金元两代墓中,曾多次发现此类黑釉剔刻花瓷器,该器当为北方民窑所产。
钧窑天蓝釉贴花兽面纹双耳连座花口瓶
元
年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元代遗址出土
高63.2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17.5厘米
口沿外折呈五瓣花形,长颈、丰肩收腹,下连五孔座,颈与肩部附摩羯形双耳,瓶腹贴模印兽面衔环,兽面的上额有一“王”字,通体施天蓝色釉,釉色肥厚凝润,有大量的缩釉孔口沿、腹部和器座点缀着大块紫斑,形制高大饱满、气势宏大、华贵,胎质坚硬,坯体厚重,底部露胎处因烧制时的氧化过程呈现赭红色。展示了元代瓷器造型的力度之美,瓶身与器座连为一体,不可分离,瓶座为直口,束颈,颈部有兽头探出,器座五面镂空。连座瓶多见于宋元时期的龙泉窑,钧窑极为少见,该器出土了两件,均已破碎,后经粘接修复而成。
景德镇窑青花双凤纹玉壶春瓶
元
高25.8厘米、口径7.2厘米、足径7.4厘米
龙凤纹瓷罐
元
盛器
年辽宁省绥中县海域沉船出水
高31.5厘米,口径18.3厘米,足径12厘米
罐圆口、直颈、圆肩、深腹内收,矮圈足。白地褐彩,主体纹饰为龙凤图案。龙张口露巨齿,上吻长于下吻,眼方形,头长双角,发后披,躯干弯曲,肢体粗壮有力,腾跃于波涛之中。另一面绘凤纹,该器具有典型的磁州窑风格,磁州窑址在今省磁县漳河两岸。
龙泉窑粉青釉划莲花撇口碗
元
高5.8厘米、口径14.3厘米、足径3厘米
龙泉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开创于北宋,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元明两代继续生产。龙泉窑产品以青釉为主,其装饰手法有划花、贴塑等。宋元时期,龙泉窑瓷器经过海路大量出口。
钧窑带匣钵天青釉玫瑰紫斑碗
元
钵高11.8厘米、钵口径29.8厘米、碗口径25厘米
匣钵是重要的制瓷工具,种类很多。利用匣钵,可使瓷受热均匀,不因烟熏而变色,又可增大炉窑容量。
钧窑盖罐
元
高19.8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8.5厘米
盖为山形小钮,斜平顶,直壁,子口。罐为子母口,矮颈,双环系,鼓腹,圈足。釉色月白,釉面光亮,匀净细润,呈现不规则玫瑰紫色窑变。内外壁皆施釉,足底无釉,垫烧。
此盖罐釉色匀净光亮,积釉肥厚,窑变瑰丽,是元代钧窑中的佳品。
褐釉剔花瓷梅瓶
元
香港海关截获走私文物,年归还
通高26.5厘米
钧窑镂空座瓶
元公元年-年
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郊元代丰州城遗址出土
高58.3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18厘米
此瓶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为瓶形,下为镂空瓶座,连为一体。瓶口外敞,长颈,螭形双耳,瓶腹浑圆,四面各有一铺首衔环。瓶体通施天蓝釉,釉层较厚,釉色不匀,部分流于底部,俗称“流釉”。釉面有多处紫红斑,是釉料中的铜在烧制时还原所致。
元代钧窑釉色以青蓝为基调而多变化,但是成品釉层较厚,呈“乳浊现象”,不像其他青瓷那样有透明感。在艺术风格上,元代钧窑瓷器雄浑大气,常有形体很大的作品出现。而在工艺方面,则表现出粗放的特征,瓷胎胎质粗松,多数产品釉色僵硬。器形主要有两大类,主要是日用品,如瓶、盘、碗、盆等,也有炉、鼎、尊等仿古造型的礼器,标志着产品的功能从实用向纯粹审美过渡。在普通器物上,元代钧窑瓷器一般为素面,而在瓶、炉、罐等立器上则常见贴花、刻花、浮雕、堆雕、透雕、镂孔等工艺。
枢府窑瓷盘
元公元年-年
高4.3厘米、口径13.3厘米、足径4.5厘米
此盘胎体厚重,胎质坚硬,胎色洁白,釉色白中泛青,盘内有印花装饰及“枢”、“府”字样。
元代后期,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出现了新品种,其特征是胎体较为厚重,使用模压印花图案进行装饰,釉色如同鹅卵发白且略带青色,较考究的成品往往带有相对的“枢”、“府”二字,因此这种瓷器通常被称作枢府瓷,或者卵白釉瓷。
枢府瓷根据质量和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贡品,最为精致,专门供给宫廷,作为皇家祭器或者日常使用。二是公用瓷,由官府定制,有“枢”、“府”字样的就属于此类,根据定制者不同,也有印其他字的。三是商品瓷,模仿有“枢”、“府”字样的器物,虽然更为粗糙,但是价格便宜,所以大量行销海内外。
这件瓷盘是景德镇枢府窑产品,系元朝枢府院定制,盘底圈足内有釉下压印的“枢府”二字。枢府窑的器型以盘、碗、洗为主,常见纹饰有缠枝花、双龙等,采用模压印花技法。器物胎体较厚重,釉色发白而微带青色,故又称“卵白釉”。
青白釉划花玉壶春瓶
元
年山东省济南市出土
高29厘米、足径9.4厘米
在这件瓷瓶所施釉料中含有微量的氧化亚铁(FeO),因此烧成后,它的釉色白中泛出青绿色。这种釉色非青非白、似青似白,被称之为“青白釉”或“影青”。这种瓷器以江西景德镇窑的产品最佳。
磁州窑白釉黑花婴戏图瓷罐
元公元年-年
年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出土
高30厘米、口径18.5厘米、腹径31厘米、足径12厘米
此罐造型浑厚,罐体在白地上用黑色画出婴戏、花卉等图案,绘画手法简练粗犷,极富民间色彩,具有磁州窑产品的典型风格。
元代的磁州窑系是当时北方最重要的瓷器生产者,尤其是白地黑花产品数量惊人。在元大都出土的瓷器中,磁州窑系产品占了将近一半,白地黑花瓷器又占了其中的绝大多数。
从发现婴戏罐的元代沉船的位置看,那艘船应该在离岸后不久就遭意外沉没,所以难以判断这件瓷器的目的地究竟是哪里,但是从此可以折射出元代海运的繁盛。当时在国内,南北方的货运主要依靠海路,在国际贸易方面,海道更占据主导地位。
磁州窑窑址在今省磁县的漳河两岸,产品以罐、盘、碗、瓶为主,又有瓷枕及小型玩具等。釉色白中带黄,以黑、褐色花纹为装饰,有绘花、划花、剔花等手法。图像则为婴戏、禽鱼、龙风、水波、卷叶以及花卉等,纹样简粗犷,极富民间情调。此件瓷罐造型浑厚,在白釉地上用黑色釉绘出婴戏等图案,具有磁州窑产品的典型风格。
龙泉窑缠枝牡丹纹瓶
元公元年-年
年内蒙古呼和浩特东郊元代丰州城遗址出土
高45.5厘米、口径19.5厘米、底径13厘米
此瓶口部外敞平展,长颈饰多周弦纹,腹部主体为缠枝牡丹纹,下方衬以剑叶纹,通体施青釉,均匀晶莹,是元代龙泉窑瓷器的精品。
龙泉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始创于北宋。入元以后,北方名窑相继衰落,加上水陆交通和海外贸易得到发展,龙泉窑的地位更加突出。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制瓷业受其影响,烧制龙泉窑系青瓷的瓷窑不断增加,形成特有的青瓷窑系,不但占有国内市场大量份额,而且远销到东亚、东非和阿拉伯各国。
元代的龙泉青瓷产品较之以往出现较大改变。器形加大,胎体逐渐变得厚重,胎质趋于粗糙。在装饰方面,一改宋时典雅无华的风范,除划花、刻花、堆花外,更采用了印花、堆贴、镂刻等技法。由于外销的客户大量来自伊斯兰地区,受到他们喜好的影响,龙泉青瓷的釉色也发生变化,传统的粉青釉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纯正的绿色。
青花蕉叶纹瓷觚
元
年江西省高安县元代窖藏出土
高16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6厘米
觚本是盛酒的容器,后脱离实用成为礼器。这件觚为仿古器形,属观赏用的陈设品。
青花云龙玉壶春瓶
元公元年-年
高29.8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9.9厘米
此瓶口部外敞平展,束颈,垂腹重心较低,颈、腹间过渡圆滑流畅,低圈足略向外撇,器型稳重。釉色莹润透明,饰青花云龙图案,笔法简洁奔放。
元代瓷器制造最有代表性的成就是釉下彩技术的广泛应用。所谓釉下彩技术,是在瓷胎上先画出纹饰图案,再施上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经高温烧制。其优点一是由于可以直接在瓷器上进行绘画,利于创作者的艺术发挥;二是绘上去的图案永不褪色。这种技术最早出现在唐代,宋代也有使用,但是还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没能形成大规模生产。元代在技术和原料两方面取得了突破,于是创造了以青花和釉里红为代表的新品种。
所谓青花,就是在绘画时使用加入氧化钴成分的颜料,烧成后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由于使用钴料,所以具有着色力强、色彩鲜艳的特征,而且在烧制过程中,窑内的气氛变化对其影响较小,烧成可能性较大,并且呈色稳定。由于青花瓷器的色彩符合蒙古统治者和来自西亚、中亚的伊斯兰国家的喜好,所以得以在元代迅速发展,不但在国内广泛流行,而且也成为最受欢迎的外销瓷品种之一。
釉下彩技术,是在器物坯材上先用釉料绘出花纹,再上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高温烧制。彩色釉被覆盖在一层透明釉之下,故称为釉下彩或釉里彩。若在第一次所施釉中加入钴(Co)的成分,烧成的瓷器呈蓝青色,称为青花瓷,这种工艺在唐宋已使用,但不普遍。到了元代,则大量烧制青花瓷器,因釉料中含钴量的多少不等,加之火候亦有差异,故烧成品的颜色有深有浅。玉壶春瓶的器形前代就有,元代继续流行,但颈部缩短,腹部突出,圈足亦变矮以致近似于平底,增加了稳重感。
龙泉窑瓷碗
元
年广东省珠海蚊洲岛海底元代沉船出土
口径15.7厘米~17厘米
这三个青瓷碗皆属龙泉窑产品,其釉料中所含氧化亚铁(FeO)成分超过5%,故烧成后的釉色由青变深而呈不同的褐色。瓷器是元代主要出口物品之一。海船当在广州港启航,于蚊洲岛海域沉没。这是船上所载众多瓷器中的一部分。
版权申明:
此文来自由古玩元素网对中国国家博物馆资料汇编,如涉及版权问题,第一时间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并给您满意的答复,其余平台如需转载请留言给古玩元素网,否则一律追究法律责任!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