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年出生,艺术学博士后,美术学(书法方向)博士。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一部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农工党北京市书画院副秘书长。
硕士和博士在首都师范大学书法院从事中国书法文化研究,师从欧阳中石先生和刘守安先生。
博士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师从王文章先生。
曾供职于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任艺术品评估办公室副主任。
荣获第八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二等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二等奖,第五届中国兰亭奖三等奖。书法作品多次获奖并在国内外展出,有四十余篇学术论文在《美术观察》、《中国书法》、《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艺术百家》等刊物上发表,出版《北宋汴京书法文化研究》、《跬步集》、《北宋时期书画鉴藏与流通研究》等学术专著三部、作品集四部。
杨军?楷书
楷书厚德载物(尺寸:cmx68cm,创作年代:)
楷书积学储宝(尺寸:cmx68cm,创作年代:)
行楷扇面(尺寸:62cmx26cm.创作年代:)
行楷扇面(尺寸:62cmx26cm.创作年代:)
杨军艺术年表
年,《全彩中国书法艺术史》(合著)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年,应日本大东文化大学、福冈教育大学、日本大分书道学会邀请赴日进行学术访问并举办书法联展。
年,应新加坡书法家协会邀请参加在新加坡书法中心举办的书法展览。
年6月,参加在珠海举办的“七博士书法展”。
年7月,参加在天津举办的全国美术学博士邀请展。
年12月,专著《北宋汴京书法文化研究》由南方出版社出版。
年1月,参加西泠印社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全国书法学术邀请展。
年7月,应邀为第二届“东亚佛教书画艺术海外巡回作品
邀请展”组委会成员及评委。
年8月,参加在广东举办的“明烛天南——全国青年学人书法邀请展”。
年9月,作品集《杨军书作》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年12月,作品集《韩苑积跬----杨军书作集》由美术
出版社出版。
年12月,在山东郭味蕖美术馆举办“杨军书作展”。
年8月,参加中国美术馆主办的“翰墨草原——中国青年书法家邀请展”。
年12月,作品集《杨军书迹》由西苑出版社出版。
年1月,参加文化部由主办的“欢乐春节”中日、中泰楹联展。
年5月,参加由中国美术馆主办、吉林博物院承办的“翰
墨传承学院力量”书法展。
年6月,学术论文集《跬步集》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年11月,在唐山博物馆举办“山阴道上----杨军书作展”。
年11月,《山阴道上---杨军书作集》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年4月,荣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三等奖。
年8月,专著《北宋时期书画鉴藏与流通研究》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
杨军?草书
草书扇面李白诗(直径67.5cm,创作年代:)
草书扇面施肩吾诗(直径67.5cm,创作年代:)
草书四条屏之一江南春绝句(杜牧)x68cm
草书四条屏之二凉州词(王之涣)x68cm
草书四条屏之三送汪沦(李白)x68cm
草书四条屏之四为王学士题米元章溪山骤雨横幅(吴镇)x68cm
草书四条屏之一登岳阳楼(杜甫)x49cm
草书四条屏之二山居秋瞑(王维)x49cm
草书四条屏之三赠孟浩然(李白)x49cm
草书四条屏之四终南山(王维)x49cm
清风明月本无价——小议杨军书法
文/陈志平
杨军与我为同门,年起共砚席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问学京华,相互砥砺。年,我们一起南下广东就业,我栖身于暨南大学,他则远赴湛江师范学院任教。年,杨军又考回母校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屈指算来,我与他交往已逾十年之久,对于他的所学所思的确比较熟悉。
杨军生于河南固始,“固始”之名,寓有“欲善其终,先固其始”之意,此地是全国有名的“书法之乡”。杨军早年毕业于师范院校,因而与书法结缘,本以书法为余事,没想到后来成为自己的专业,而且有托付终身之意,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杨军之于书法,固其始矣!
杨军勤学好思,对于书法下了很大的苦功夫,篆、隶、草、行、楷皆有涉猎,行草主攻二王,楷书属意《张黑女墓志》,水墨积习,多历年所;近年奔走南北,旅食京城,阅世渐深,学力益进,兼之就职于国家博物馆,又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做艺术学理论研究,遂能环谒朝野名流,遍览古今书画,探赜钩深,含英咀华,臻于有成,不惑之年,已然卓立于群能之间。
杨军自从北上之后,因为关山远隔的缘故,与我来往渐稀,然而凭借电子媒介,常常能得到他精进的好消息,遂为之鼓舞而陶然。观其近作,使我想起张怀瓘评论卫夫人的句子“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昔人尝以“高风绝尘”来形容魏晋书法,我想还不如“清风明月”四字来得具体实在。李嗣真评右军书云“若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杨军之书,正是取法魏晋而能得“清风明月”之高境者。
杨军作书,一丝不苟。行笔结字,以圆为主,此圆乃意中之圆;用笔铺毫,使转有则,此转乃折中之转。观其气度,如饱学之士,坐于高车驷马之上,揽辔纵横而无骄色者。杨军作书不喜狂怪怒张,偶有逸笔放纵处,亦能妥帖安然,这颇似其为人。杨军敏于人事,达于世务,待人和气,宜其书法之行布严整,气息流通,“清风”起于行间,“明月”印于笔底,和畅婉美,一片生机。
古人常以明月比喻“心”之澄明,“吾心似秋月,寒潭清皎洁”。此心不可捉摸,但言为心声,书为心画,藉此以观人,可得十之八九。杨军之心难知,但我略知其为学。杨军为学,以北宋书法文化为主攻方向,对赵宋宫廷书画鉴藏以及相关人物活动进行了钩沉,博士论文甫一出版,即获中国书法兰亭奖二等奖;近年又常见其文章发表于报刊,大抵文史立基,言必有据,不落俗套,是为难能。
《东坡志林》卷十有这样一则记载:昙秀来惠州见坡,将去,坡曰:“山中见公还,必求一物,何以与之?”秀曰:“鹅城清风,鹤岭明月,人人送与,只恐他无着处。”坡曰:“不如将几纸字去,每人与一纸,但向道:‘此是言法华书,里头有灾福!’”
表面来看,“鹅城清风,鹤岭明月”与苏轼的字风马牛不相及,殊不知苏轼书迹正是其心之所“印”。东坡《赤壁赋》云:“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然而此时的东坡乃处于失意之时也。杨军则不然,厕身兰台,年轻力壮,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迹印其心,其福岂浅哉?
我本非善谈风月者,今以“清风明月”比拟杨军之书,除以上赘述之外,又有取于欧阳文忠公题苏子美沧浪亭有云:“清风明月本无价。”对老杨而言,在文博系统工作之余,泼墨濡毫,作字行文,前途可期。
姑拭目以待!
甲午盛夏于暨南大学陈志平
(作者系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
杨军?行书
行书梅兰竹菊四条屏(尺寸:17cmx68cm,创作年代:年)
行书梅兰竹菊四条屏(尺寸:17cmx68cm,创作年代:年)
行书梅兰竹菊四条屏(尺寸:17cmx68cm,创作年代:年)
行书梅兰竹菊四条屏(尺寸:17cmx68cm,创作年代:年)
行书朱砂拓四灵四条屏青龙(尺寸:34cmxcm,创作年代年)
行书朱砂拓四灵四条屏白虎(尺寸:34cmxcm,创作年代年)
行书朱砂拓四灵四条屏玄武(尺寸:34cmxcm,创作年代年)
行书朱砂拓四灵四条屏朱雀(尺寸:34cmxcm,创作年代年)
杨军及其书法艺术
中国艺术研究院康海玲
书法艺术是中国的国粹之一,是东方文化精神上的高迈境界——最能代表东方艺术和汉字文化圈的文化精神形象。这种由黑的线条和白的纸面,即黑白二色穷极线条流变和章法演化而成的文化精神编码,以其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审美意趣。历经多年历史演变的书法,于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对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弘扬,已经不仅是我们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责任,还是对全人类文化杰出样式的担当。目前书法界最活跃的力量是中青年书法家,特别是具有高学历教育背景和名师指导的实力派书法家,他们既有学院教育扎实的书法史论功底,又有当代艺术创作宽广的学术视野,他们在传承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同时,又建立起了中国当代书法艺术的新形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当代书法艺术所取得的新成果。不可否认,他们是中国当代书坛一支最具活力的书法创作与研究的生力军。在这当中,作为一位创作才华和学术研究兼具,且有不凡成就的学术型和探索型的书法耕耘者,杨军无疑是一位很有代表性的书法家。
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一部副主任的杨军,年出生,艺术学博士后,美术学(书法方向)博士,副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农工党中央北京市书画院副秘书长。
杨军出生于享有“中国书法之乡”美誉的河南固始县,此地自古民情淳朴,文风昌盛,灵秀的古蓼风情和深厚的历史积淀,造就了固始自古及今人文荟萃,俊彦辈出,文儒繁盛,书画流芳的独特景观。杨军天资过人,自幼熟读四书五经,浸淫于传统文化之中,刻苦研习书法艺术,汉语言文学和工艺美术的高等教育经历,为其日后在书法方面的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和美术的基础。硕士和博士期间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从事中国书法文化研究,导师为著名学者、书坛泰斗欧阳中石先生和著名学者刘守安先生。博士后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师从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原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先生。深厚的学术涵养,扎实的书法功底,传统文化的坚实底蕴,以及杨军本人的敏而好学,探幽发微,融汇古今,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一个笔底生花、识见渊博,思辨精微的书法精英。
杨军在研习书法艺术方面是全面的,他书法创作与史论研究并重,表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理性自觉,这在当今书坛是不多见的。
在书法创作方面,当今不少书家,有的善楷不善草,且楷书呆板艰涩,缺乏性情;有的善草不善楷,且草书缺乏节奏,平淡无趣。有的只善于写一种书体,显得单调狭隘。杨军则与众不同,他深研传统,博取众长,这是他取得许多成果不可或缺的大前提。他对传统碑帖用功颇深,篆、隶、草、行、楷皆有涉猎,并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早年主攻楷书,先学柳公权,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后潜心研究魏碑《张黑女墓志》,《张黑女墓志》是北魏墓志的集大成之作,风姿特立,出类拔萃。它广涵众长,笔法结体俱佳,既有碑书古朴的神韵,又有唐楷的法度。杨军从中汲取到许多书学营养,特别是在用笔方面,深受启发。其书法作品中,方圆结合精巧和谐,刚柔相济,雄劲中隐含柔美,刚而不棱,美而不媚的艺术特色,得力于《张黑女墓志》的精髓与高妙,显示出内涵丰富而又和谐的美感。杨军的行书取法“二王”,既属意王羲之的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又借鉴王献之的英俊豪迈,笔势雄放飘逸。草书方面,杨军潜心研究怀素、黄庭坚等大家,其草书章法错落有致而又真率自然,锋酣墨饱,兴随笔划,一气呵成。由于杨军善于以流畅灵动的线条来切分书写空间,因此结体稳中有变。在杨军草书的笔画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点画的流动,犹如音符演奏出的乐章,韵律清澈明快。清劲飞扬的用笔,使字体间架上下呼应,左右顾盼,笔断意连之处更显出活泼飞舞的动态之美,整体上具有自由畅达,冲气为和的境界。杨军的行草,渗透了“二王”的血脉,方圆交替,灵巧潇洒,同时又增添了学术的浑厚之气,不激不厉,并融入自己的性格旨趣。其书法创作,既有文人情怀的温润,又有专家练达的风骨,显示出旷达的胸臆和从容的心性,令人驻足品赏与回味。
历来书家研习书法,真正完成书法作为艺术的“指与物化”的过程,都离不开前人的智慧以及长期的磨砺。杨军崇古慕古却不拘泥于古,化古人之法为己法,在各种书体的创作中寻得一片自在的天地。他的书法严谨而自由,有独立的品格追求,他将传统的笔墨语言用于当代语境,作品中高古逸气透着生动的现代感,为读者展示出一种新的审美体验。笔墨的浓重淡雅,力度的轻重缓急,波势的美丑高下等,都能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愉悦而有独到的表现。在章法、布局上,能以充满现代感的空间架构创造出不同的意境,如其各种书体的题跋、条屏、册页、横幅、对联等,或散淡疏朗、或潇洒飞扬、或清秀俊美、或严格规整等,无不以一份洒脱之情,给予当代人不一样的审美愉悦,一笔一墨一世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欣赏者更倾向于力透纸背的作品,杨军对书法力度的把握是下了功夫的。力度是书法的生命,蔡邕在《九势》中强调:“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书法如同鲜活的肌肤,因为有了力度渗透其中,就美丽而有光泽。杨军十分重视线条运动的多种力度,欣赏其作品,我们常常能从其线条的渗透力和纵深感中体会到书法生命的凝重。
书法艺术是创作主体的外在表现,是“神”的形式化。书法的人格化,指的是受书家的经历、学识、修养、性格、性别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书法风格,这是至关重要的。如王羲之“妍美流变,雄逸矫健”,张旭“连绵回绕,奇峭狂放”,颜真卿“端庄雄伟,遒劲郁勃”,王铎“笔力雄健,长于布局”等。杨军谦逊平和,温文儒雅,崇尚古风,放怀自然,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他,常能择静处而自适,揽星月以放怀,引长风而遣兴,得旷达而悠逸,他的才学、见识、襟怀、气质等,皆融合统一于书法作品间,构成了自己的山川日月,呈现出书法与灵魂最深处的生命镜像,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他能始终恪守文人操守道义,此乃真君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一部分人提出现代书法就是“倡导以绘画语汇来表达书法情绪,在形式上引进绘画的具象,如山、水、云、石之类”,而对书法的技巧法则,如书法空间的平衡、比例、节奏等有序性格,以及书法线条的立体感、力量感、节奏感等历史内容却本着轻视无视的态度,以至于在书坛上,以怪代美、以丑代美曾经风靡一时,在书法作品中,险、偏、斜、侧、敧等屡见不鲜。而杨军在多元复杂的书法世界里,始终坚持书法审美的理性,不狂躁不功利,一如既往地坚持传统,勤于探索,在扎实的基础上向经典迈进,不断地推出书法精作,这是难能可贵的。
杨军认为:书法创作不仅仅是创造优美的文字形式,而且要表现作者的心性,展现作者的人格,参与社会的时代精神构建,具备某种哲学和宗教精神。杨军的作品,是生命的延伸,情感的释放,是心灵自然的流淌。书法不只是简单的技法,而是超越技法,直指人的心性的文化审美形式,蕴含着生命的境界和哲学的意蕴。杨军一方面在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层面上不断锤炼,精益求精,另一方面,他还在书法作为生命之法、境界之法和精神之法的层面上深入实践、勤于摸索。不少书法家,只注重笔墨技巧和符号的表现,而忽略了内在精神的重塑,所以他们不可能做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杨军深深地意识到,真正的书法家都是在“技进乎道”的历练修为中去追求宇宙大化的心性价值,那些“止于技滞于巧”的书法是不足取的。杨军的美学追求是通过线条的运行创造生命、境界和精神之法。气韵生动的线条是最富于美学意味和精神重量的语言,在杨军的作品中,那些经过思想和感觉过滤的线条,以特殊多样化的运行轨迹,诉诸人们的视觉,也诉诸人们的精神世界。线条的集合变幻多端,其势、其意、其味、其情,丰富多彩,难以穷尽。线条的脉动,就是书法家心之脉动。读者可以从杨军书法作品的一笔一划中,反观他的心路历程,体验他的精神世界。
在中国当代书坛,杨军无疑是一位具有全面修养的中青年书法家。书法艺术是一种饱含人文精神的艺术,一个书法家的人文修养和其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是息息相关的。这些年来,杨军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和人格修养,在探索的道路上持之以恒、奋发图强。他不同于一般的书法探索者,由于他有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再加上他善于做深刻的思考,如怎样把书法传统的精华转换成为当代的形式,以浓郁的现代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开启传统艺术寻求突破的新境界等。杨军在创作中始终在思考着书法的诸多时代性命题,这使得他在书法领域的探索显得更具深度和活力。
显而易见,杨军在书法创作方面硕果累累,并打开了新的局面,让我们看到了当代书法创作的新气象。同时,杨军在书法的学术研究方面也不遗余力,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他对书法的研究,体现了治疗白癜风医院是哪个内蒙古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