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于内蒙古博物院隆重举行
5月18日上午,由国家文物局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内蒙古博物院开幕,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全国各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博物馆和新闻媒体单位的多名代表出席主会场活动。
在开幕式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代主席布小林致欢迎辞,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作重要讲话。
现场还揭晓了“第十三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精品奖、优胜奖和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年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年度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示范单位”,“第一届全国博物馆学优秀学术成果奖”四大奖项。
展览和社教活动
专题展览主题突出,科技添亮点
此次国际博物馆日对外开放两个专题展览,展期均为两个月。其一是《识珍录宝典守文明——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成果展》,展示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启动的组织实施、阶段性成果和内蒙古自治区普查工作成果。本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古生物、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工业遗产等等,展览共展出来自全区文博单位的余件文物。希望能够通过展览,让人们重新认识文物的价值,从而树立更好的文物保护意识。
其二是实体文物与数字文物的综合展览《梦幻契丹》。展览挑选3年发掘的吐尔基山辽墓以及其它辽代墓葬出土文物精品83件套,与吐尔基山辽墓3D数字化文物50件套进行交互展示。与以往传统展览不同,在进行实物展览的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了数字化文物的多维度展示和解读,对文物从静态品鉴向动态“活化”进行重新诠释。
社教活动异彩纷呈,文化融入景观
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一直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见长,国际博物馆日这样一个大型庆典节日,是展示社会教育工作的最佳平台。当天安排了蒙古族礼仪礼俗演示、青少年教育品牌活动“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国际博物馆日专题活动“我们身边的精彩”、互动空间“元宝式马鞍DIY”、“博苑”讲坛专题讲座、流动数字博物馆展示及配套社教活动围鹿棋和“印象契丹——辽国契丹人生活寻踪”专题讲解。
1
民俗礼仪展示
蓝色的哈达、醇香的奶酒、悠扬动听的蒙古长调、热烈欢快的蒙古族舞蹈,极富浓郁的民族风情。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讲解员们在国际博物馆日为观众带来了蒙古族敬献哈达礼俗演示、盛装舞、顶碗舞、安代舞等蒙古族传统歌舞,观众不仅能欣赏精彩的演出,还能参与互动,体验蒙古族传统礼俗。
2
欢乐大课堂
“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是内蒙古博物院的品牌活动,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当天,来自呼和浩特市第十七中学的多名学生参加活动,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习展厅中的历史文化知识,进行紧张激烈的知识竞赛,化石鉴定、蒙古族摔跤、民族服装制作、纺线等精彩的互动活动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3
我们身边的精彩
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我们身边的精彩”在“草原风情”展厅举办,30多名大学生参与活动,了解蒙古族马头琴制作、鄂温克族驯鹿文化、鄂伦春族斜仁柱制作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我们身边的古迹遗址。在互动环节,大家动手制作蒙古族和三少民族生活场景模型,绘制具有呼和浩特文化特色的明信片,欣赏我们身边的精彩。
4
互动空间——元宝式马鞍DIY
蒙古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美誉,在草原上还有”男看鞍饰,女看头饰“的说法,可见马鞍在游牧民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蒙古族马鞍制作精湛,选材方便、美观大方,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当天,40多名学生走进互动空间,一起了解马鞍的材质和结构,用皮革、毛毡、铆钉等材料制作元宝式马鞍模型,感受蒙古族鞍马文化。
5
博苑讲坛
国际博协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协(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安来顺为广大观众带来了《博物馆社会角色的嬗变与前瞻——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引发的思考》专题讲座,结合历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反观博物馆社会职能的数次转变,用丰富的实例、风趣的语言,缜密的逻辑,突显博物馆通过不断融入社会、功能不断外化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为博物馆在新形势下的以社会教育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展开指出了根本依据。
6
数字流动博物馆
流动数字博物馆自年5月18日亮相青城以来已经走过了3个年头,展车行程已达两万一千多公里,走遍内蒙古所有盟市,走进农区、牧区、校园、广场、军营、工厂、矿场等为社会各阶层观众进行展出。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流动数字博物馆再次亮相宝鼎广场,为观众带来千余件珍贵数字文物,青城市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者和传承人也走上数字展车,约人于国际博物馆日进行参观。
7
契丹印象
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与文化景观”,根据展车内辽代数字文物以及和呼和浩特周边辽代遗址景观展开主题讲解活动“契丹印象”,使观众对展车展品及博物馆日的主题有更直观的理解,观众通过问题卡探秘展厅对文物知识、历史信息进行巩固反馈。
8
围鹿棋
大型围鹿棋是深受观众喜爱的互动项目,大型围鹿棋一经展出就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目光,围鹿棋子生动可爱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在讲解员的辅助下观众上场进行对弈,在体验中感受森林中围猎的生产方式,感受北方民族棋类游戏的智慧对弈。
非遗展示多彩,显民族文化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活动当天,在内蒙古博物院宝鼎广场,开展了和林剪纸、和林捏面人、蒙古靴手工制作技艺、蒙镶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银家泥塑、传统布贴画、蒙古族口簧吹奏技艺、马头琴制作技艺、青城蛋雕、新城糖画等十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及展示活动,生动展现了自治区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魅力。
﹁
结语
﹂
正如国家文物局刘玉珠局长在开幕式讲话中说道:“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博物馆是城市的名片,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是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在当今时代,博物馆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内蒙古博物院将继续发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功能,为公众提供更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让优秀的民族文化融入当代社会,全力推进文博事业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