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你还不知道这个大展?如果你在北京的话赶快抓紧时间吧!6月初就去上海咯!
展览借助大英博物馆丰富藏品中精选出的件(套)文物,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借助文物的视角——遨游世界历史。这个展览不仅彰显了“以物述史”的独特魅力,而且启迪我们思考自身与人类创造物之间微妙的关系。
这些文物跨越了万年的历史,涵盖了世界所有地区的文明。展览平等地看待人类曾经存在和当代仍然存在的各个文明,力图发现每个文明自身的价值及其对人类历史的贡献。
众所周知,大英博物馆素以馆藏众多,展品之精闻名于世,国博本次特展的每一件文物又都是从大英博物馆万件藏品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所以每一件背后都有着足够大的信息量和史料价值,而除了它们本身的历史价值外,这件文物背后的史实、故事,你来我往间,就构架起了一部世界史。
展览时间北京站展览时间:年3月2日-5月31日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0展厅上海站展览时间:年6月29日-10月8日展览地点:上海博物馆二楼第二展厅
为了避免您观看件文物时一脸懵逼,我们特别选出8件具有代表性的、与此次展览主题非常贴切的文物,向您介绍它们背后的故事。虽然这8件文物只是本次展览的冰山一角,但还是希望您能通过它们,看见本次展览背后的主题所在。
第0号佘盆梅海特内棺埃及约公元前年虽说是文物看世界史,但实际展出其实是有件。这第号文物,佘盆梅海特内棺,便是多出的两件之一,它独立撑起本次展览的序言部分,也是本次展览主题的文物之眼。这具木棺制作于公元前年,上面的文字表明它的主人是一名叫佘盆梅海特的女性死者。初看起来,这具内棺与其他的古埃及木棺并无二致。但考古学却通过现代科技研究发现,它的全部材料都来自埃及以外的地区:木料来自黎巴嫩,黄金来自努比亚(今埃塞俄比亚地区),青金石来自阿富汗,沥青来自两河流域。此外,木棺之上很多埃及本土神的形象,也可以追溯至两河流域。公元前年的埃及并没有如此幅员辽阔的疆域,那这些材料又是从何处征集而来的呢?如今的我们,手握着美国人研制的手机,身穿着欧洲人设计的服装,观看着日本人画作的动漫,全球是个村的体验真切可感。但在漫长的奴隶社会,以及航海时代未开启之前,我们徘徊在自己的王土,是否曾经也有着秘密中尚未得知的联系呢?“全球化”,正是本次“大英博物馆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的主题。诚如本次展览的中方策展人闫志先生所言:“人类文明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相补充的发展过程,任何一个文明都脱离不了其他文明的文化因素和影响发展。”现如今的世界密不可分,而这件号文物则在告诉我们,早在早期文明时代,世界的交流合作就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了。
第7号鸟形杵巴布亚新几内亚奥罗省艾拉河公元前0年至公元前0年会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追求食物多样性是人之初最本能的追求;装饰工具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开端。这件巴布亚新几内亚出土的鸟形杵展现的正是人类步入种植时代的那段历史。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以狩猎采集为生,但随着更新世晚期环境的变冷,人口开始增加,迁徙、寻找更多样的食材,农业定居和新石器时代也就随之而来。这种典型的农具,就表明当时已有大量的职业农夫在当地的热带雨林和草地种植庄稼。农业种植对于人类而言,不仅仅具有促进人口增加的重要意义,还可以促发诸多社会的复杂化现象,如权力、交易、娱乐等等。就比如这件制成鸟形的杵,它形态优雅,可能无法胜任日常生活中大力碾压芋头这般的粗活,所以我们应把它看做一种仪式或宴会的用具。在几千万年世界史中,不同地区的早期人类配合当地气候和作物驯化不同的植物,如中东选择了早期小麦;非洲选择了高粱;巴布亚新几内亚选择了芋头,中国则选择了野生旱稻。虽然上述植物食材如今已经可以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但它们最早被驯化、被食用,确实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智慧结晶。
第15号大洪水记录板伊拉克北部古城尼尼微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除了对文物的分析,史料记载也是人类史的一大研究版块。这块看起来并不起眼的黏土板则代表着人类对于历史的忠诚。乔治·史密斯是一家印刷厂的学徒,由于离大英博物馆并不远,所以他经常在午饭时间过来参观,慢慢的,他开始专注于研究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忽然有一天,在翻译黏土板上的楔形文字时,他发现这块板子讲述了一个和《圣经》中的诺亚方舟如出一辙的大洪水的故事,而且更重要的是,这块写于公元前七世纪、如今伊拉克地区的黏土版,比现存最早的《圣经》版本还要早约四百年!而这一发现在当时也激起了社会的广泛中科白癜风专家国庆会诊中科白癜风专家国庆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