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关系,每年要撰写上报前一年度的学科发展综述,故平日注意搜求。尽管第一季度已过,但年度出版的书刊仍未能看全。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先分享给大家,并求拾遗补阙吧。倘有用,则幸甚。
一、专著文集
韩建业:《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杨升南、朱玲玲:《远古中华》,上海书店出版社,年。
叶舒宪、古方主编:《玉成中国: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探源》,中华书局,年。
孙淑云:《攻金集:孙淑云冶金技术史论文选》,科学出版社,年。
孙庆伟:《最雅的中国:春秋时代的社会与文化》,科学出版社,年。
梁星彭:《黄河中上游史前、商周考古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
韩金秋:《夏商西周中原的北方系青铜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朱世学:《巴式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原始瓷起源研究论文集》,文物出版社,年。
上海博物馆编:《宝鸡六章——青铜器之乡的考古学叙述》,北京大学出版社,年。
杨远:《透物见人——夏商周青铜器的装饰艺术研究》,科学出版社,年。
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
张兴照:《商代水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
齐韶花:《商奄考》,浙江大学出版社,年。
曹锦炎:《吴越历史与考古论丛》,文物出版社,年。
吴爱琴:《先秦服饰制度形成研究》,科学出版社,年。
白剑:《华夏神都——全方位揭秘三星堆文明》,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年。
张闻捷:《楚国青铜礼器制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年。
张渭莲、段宏振:《中原与北方之间的文化走廊:太行山东麓地区先秦文化的演讲格局》,文物出版社,年。
刘学堂:《青铜长歌(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甘肃人民出版社,年。
易华:《齐家华夏说》,甘肃人民出版社,年。
郑建明:《夏商原始瓷略论稿》,文物出版社,年。
高崇文:《古礼足征:礼制文化的考古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刘振东:《冥界的秩序-——中国古代墓葬制度概论》,文物出版社,年。
后晓荣:《悠悠集:考古文物中的战国秦汉史地》,中国书籍出版社,年。
杨式挺、邱立诚、冯孟钦、向安强:《广东先秦考古(岭南文库)》,广东人民出版社,年。
徐苹芳:《中国城市考古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二、田野考古报告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徐家桥郭家庄商代墓葬》,科学出版社,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博物馆、德清县博物馆:《东苕溪流域夏商时期原始瓷窑址》,文物出版社,年。
河南省文物局:《荥阳官庄遗址》,科学出版社,年。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沅陵窑头发掘报告:战国至汉代城址及墓葬》,文物出版社,年。
河南省文物局:《淅川新四队墓地》,科学出版社,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凤翔县博物馆:《凤翔孙家南头——周秦墓葬与西汉仓储建筑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年。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延庆胡家营--——延怀盆地东周聚落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年。
湖北省文物局等:《武当山柳树沟墓群》,科学出版社,年。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宣汉罗家坝》,文物出版社,年。
三、器物图录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商城陶器集萃》,大象出版社,年。
曹玮主编:《三秦瑰宝:青铜器卷》,三秦出版社,年。
国家文物局编:《秦韵——大堡子山出土文物精粹》,文物出版社,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年。
长江文明馆、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阳博物馆编:《究穆穆曾侯: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文物出版社,年。
湖南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酌彼金罍:皿方罍与湖南出土青铜器精粹》,上海书画出版社,年。
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编:《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馆藏青铜器精品》,文物出版社,年。
四、论文
(一)综论
张国硕、缪小荣:《先秦城址马面初探》,《中原文化研究》年第1期。
郭明:《简论夏商周时期大型院落式建筑对称布局的演变》,《考古》年第3期。
李麦产:《从夏商营都河洛看“天地之中”观念肇始》,《殷都学刊》年第1期。
江章华:《成都平原先秦聚落变迁分析》,《考古》年第4期。
索全星:《论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以郑洛地区古都古城为例》,《中原文物》年第3期。
顾万发:《河南郑州东赵遗址考古新发现及其重要历史价值初论》,《炎黄文化》年第6期(中)。
戴向明:《晋南龙山到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的演变》,《庆贺徐光冀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年。
白九江、李大地:《试论石地坝文化》,《庆贺徐光冀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年。
宫希成:《安徽漳河流域周代土墩墓群初步分析》,《庆贺徐光冀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年。
郑同修:《关于齐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庆贺徐光冀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年。
梁云:《陇山东侧商周方国考略》,《西部考古》第8辑,科学出版社,年。
朱永刚、唐淼:《吉林省青铜时代考古发现与区系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17辑,科学出版社,年。
唐淼:《东北东部地区的大石盖墓》,《边疆考古研究》第17辑,科学出版社,年。
陈云洪:《四川地区船棺葬的考古学观察》,《边疆考古研究》第17辑,科学出版社,年。
郭明:《商周时期大型单体建筑平面布局浅析》,《文物》年第8期。
付琳:《土墩墓祭祀遗存考辨》,《东南文化》年第3期。
付琳:《试析江南周代土墩墓中“一墩多墓”的结构与形式》,《南方文物》年第3期。
徐良高:《尊“性”大“名”——以“尊”为例看考古遗物的命名与定性研究》,《南方文物》年第1期。
井中伟、和菲菲:《安阳王古道村周代贵族墓四题》,《考古与文物》年第5期。
丛德新:《新疆青铜时代的分区试析——考古类型学的视角》,《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续)》,科学出版社,年。
王青、张云涛:《墓葬所见胶东半岛周代莱文化的几个问题》,《夏商周方国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广汉)》,科学出版社,年。
方辉:《商周“夷式簋”的传播与族群变动》,《夏商周方国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广汉)》,科学出版社,年。又见《华夏考古》年第4期。
[日]江村治树:《二里头及商周城市社会的特征》,《夏商周方国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广汉)》,科学出版社,年。
陈洪:《从头向和面向看秦人的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22辑,三秦出版社,年。
雒有仓:《商周家族墓地所见复合族徽铜器墓葬的葬制与葬俗》,《考古与文物》年第2期。
常怀颖:《曾侯墓的葬车及相关问题》,《江汉考古》年第5期。
马永超、吴文婉、杨晓燕、靳桂云:《两周时期的植物利用——来自/span诗经与植物考古的证据》,《农业考古》年第6期。
[日]吉野彩美:《朝鲜半岛青铜时代考古简史》,《三代考古》(六),科学出版社,年。
张天宇:《一墓多族徽与商周分界》,《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67期,年。
燕生东:《晚商文化在东方地区的分布态势与周初东封》,《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66期,年。
常怀颖:《近二十年来中国学术界国家起源研究述评》,《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66期,年。
闫志:《从盐业角度看渤海南岸地区与商周王朝关系——读燕生东/span商周时期渤海南岸地区的盐业》,《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67期,年。
王琳:《中国古代早期王都的基本特征》,《嵩山文明研究通讯》总第4期,年。
(二)二里头时代
沈长云:《关于夏代国家产生的若干理论与实证问题》,《中原文化研究》年第1期。
刘铮:《“崇山”即“塔儿山”说新证——夏族起源新探之二》,《中原文化研究》年第2期。
方辉:《论史前及夏时期的朱砂葬——兼论帝尧与丹朱传说》,《文史哲》年第2期。
步利云:《试析东莱文化及其特色——以烟台地区夏商周时期遗址为例》,《文物世界》年第2期。
魏凯:《二里头文化年代学研究的反思——多元证据的分歧与互校》,《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年第5期。
李昶、张书峰:《夏都军事防御体系之考古学观察》,《中原文物》年第3期。
刘学堂:《夏文明研究的困局与突破》,《中原文物》年第3期。
赵春燕:《先秦时期中原地区都城遗址人口迁移的初步研究——以陶寺遗址与二里头遗址为例》,《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第二辑,科学出版社,年。
袁广阔:《早期夏文化新探》,《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第二辑,科学出版社,年。
张继华:《略论二里头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从南洼二里头聚落的发现谈起》,《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第二辑,科学出版社,年。
钱燕:《二里头文化第四期应该仍为夏文化》,《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第二辑,科学出版社,年。
曹兵武:《共识中国的形成:二里头化与华夏文明架构的突破》,《中国文物报》年9月11日、18日。
许宏:《关于二里头为早商都邑的假说》,《南方文物》年第3期。
张国硕:《夏代东方三方国地望辨析》,《夏商周方国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广汉)》,科学出版社,年。
高寒:《二里头文化农业经济初探》,《夏商周方国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广汉)》,科学出版社,年。
张雪莲、张良仁、王辉、卢雪峰、陈国科、王鹏:《张掖市西城驿遗址的碳十四测年及初步分析》,《华夏考古》年第4期。
[日]德留大辅著,刘海宇译:《从礼器看二里头文化各地区之间的关系》,《三代考古》(六),科学出版社,年。
沈长云:《目前夏史研究需要深入讨论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27期,年。
李玉洁:《夏初都城文明研究》,《嵩山文明研究通讯》总第4期,年。
(三)二里岗-殷墟时代
王恩田:《武丁卜辞与洹北商城一号、二号宗庙基址复原》,《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年第1期。
苗霞:《殷墟小屯宫殿区“特型墓M34”的性质探析》,《中原文物》年第1期。
谢肃:《论郑州商城的性质》,《中原文化研究》年第2期。
王立新、王涛:《试析商代方国都邑与商王朝军事重镇的异同——以三星堆和吴城城址为例》,《江汉考古》年第2期。
唐锦琼:《论殷墟铜器墓中陶器的使用方式》,《考古》年第4期。
谢肃:《商文化与城墙与关的祭祀遗存浅析》,《考古与文物》年第3期。
李宏飞、李素婷、崔剑锋、王宁、曾晓敏、宋国定:《小双桥遗址岳石文化风格陶器成分分析》,《中原文物》年第3期。
郑振香:《郑州夏商都城研究的重要意义》,《古都郑州》年第1期。
冉宏林:《郑州商城手工业者居葬关系研究》,《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第二辑,科学出版社,年。
杨育彬:《郑州商城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炎黄文化》年第6期(中)。
王润杰:《漫话郑州小双桥的历史文脉》,《炎黄文化》年第6期(中)。
杜金鹏:《西安老牛坡商代建筑基址研究》,《庆贺徐光冀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年。
贺俊:《对商人“腰坑”葬俗来源与形成问题的探讨》,《中国文物报》年8月14日。
吕智荣、孙占伟:《内蒙古西岔三期遗存性质考察》,《考古与文物》年第4期。
付琳、王立新:《夏家店下层文化消亡后的辽西》,《考古》年第8期。
魏峭巍:《试论鲁北地区的珍珠门文化》,《中原文物》年第4期。
胡渊:《殷墟二期殷都布局变迁研究》,《中原文物》年第4期。
陈小三:《早商文化的北进与北方系青铜器的发展》,《边疆考古研究》第17辑,科学出版社,年。
张立东:《郑州商城城门探寻》,《江汉考古》年第4期。
陆忠发:《洹北商城的“宫城”为军营试说》,《殷都学刊》年第2期。
孔德铭:《安阳殷墟近年边沿考古新发现及相关问题》,《夏商周方国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广汉)》,科学出版社,年。
石从枝:《浅谈邢台发现的商代陶窑》,《夏商周方国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广汉)》,科学出版社,年。
陈显丹:《浅谈三星堆古城布局》,《夏商周方国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广汉)》,科学出版社,年。
刘潼、温科学:《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研究》,《北方民族考古》第2辑,科学出版社,年。
李志鹏、何毓灵、江雨德:《殷墟晚商制骨作坊与制骨手工业的研究回顾与再探讨》,《科技考古》第4辑,科学出版社,年。
郭明:《盘龙城遗址商代大型建筑试析》,《江汉考古》年第5期。
谷飞:《偃师商城的筑城次序解析》,《华夏考古》年第4期。
牛世山:《商文化京当类型的形成背景分析——关于考古学文化空间分布特殊模式的思考》,《考古与文物》年第6期。
梁云:《碾子坡商代遗存族属探讨》,《中原文物》年第6期。
庞小霞、高江涛:《郑州商城C8TM6性质初探》,《中原文物》年第6期。
彭博:《朱开沟遗址早期青铜时代房址功能初探》,《北方文物》年第4期。
李维明:《探寻商代第一都的文字新线索——写在郑州出土商代牛肋骨刻辞再发现10年际》,《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第二辑,科学出版社,年。
王明辉:《商族起源的人骨考古学探索》,《华夏考古》年第4期。
胡洪琼:《商代考古发现的牛状遗物探析》,《殷都学刊》年第3期。
李志鹏、何毓灵、江雨德:《殷墟晚商制骨作坊与制骨手工业的研究回顾与再探讨》,《科技考古》第4辑,科学出版社,年。
吕鹏:《商人利用黄牛资源的动物考古学观察》,《考古》年第11期。
陈国梁:《偃师商城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三代考古》(六),科学出版社,年。
苏家寅:《商代林业遗存研究》,《三代考古》(六),科学出版社,年。
岳洪彬、岳占伟:《殷墟宫殿宗庙区内飞墓葬群综合研究》,《三代考古》(六),科学出版社,年。
李宏飞:《殷墟大司空村“商末周初”遗存浅析》,《三代考古》(六),科学出版社,年。
何毓灵:《殷墟周人灭殷遗存研究》,《三代考古》(六),科学出版社,年。
牛世山:《商文化京当型:判别、分歧与解析》,《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64期,年。
(四)西周时代
李龙海:《两周时期东夷的华夏化探讨》,《中原文物》年第1期。
施劲松:《十二桥遗址与十二桥文化》,《考古》年第2期。
曹斌:《前掌大墓地性质辨析》,《考古与文物》年第2期。
景耀忠:《天马—曲村铜礼器墓分期断代与埋葬习俗再研究》,《文物世界》年第3期。
张礼艳:《从墓葬材料看丰镐地区西周时期的人群构成》,《华夏考古》年第2期。
曹大志、陈筱:《凤雏三号基址初步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年第7期。
宫万琳:《邙洛墓志确立洛邑、长陵与回洛仓遗址地望》,《中原文物》年第4期。
林森:《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地所见“分器”现象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17辑,科学出版社,年。
赵东升:《论赣鄱地区西周时期的文化格局及势力变迁》,《江汉考古》年第4期。
褚晓波、张童心:《论西周外缘区域——建立在考古材料基础上的分析》,《东南文化》年第3期。
付仲杨:《丰镐遗址的制骨遗存与制骨手工业》,《考古》年第9期。
杨勇:《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年第2期。
付仲杨、宋江宁、徐良高:《丰镐遗址西周时期盗墓现象的考古学观察》,《南方文物》年第3期。
张长寿:《西周中晚期姬姓诸侯墓葬的比较研究——以应国墓地M84为例》,《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续)》,科学出版社,年。
齐浩、张天宇:《周原遗址新见京当型铜器墓浅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年第11期。
冉宏林:《北京琉璃河遗址IIM墓主试析——兼谈西周时期“多族徽多人名墓葬”的墓主身份判断方法》,《夏商周方国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广汉)》,科学出版社,年。
刘建国、徐良高、王辉:《GIS支持的周原地区古代人地关系研究》,《科技考古》第4辑,科学出版社,年。
刘明科、刘莉:《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地三号墓墓主之谜》,《大众考古》年第12期。
马萧林、魏兴涛、侯彦峰:《三门峡李家窑遗址出土骨料研究》,《文物》年第6期。
曹斌:《鲁北地区西周时期遗存的分期和年代》,《三代考古》(六),科学出版社,年。
[日]近藤晴香:《大周原地区铸铜遗存与西周的政体》,《三代考古》(六),科学出版社,年。
马赛:《齐家制玦作坊生产组织方式初探》,《三代考古》(六),科学出版社,年。
蔡运章:《商周倗国铜器与河伯冯夷国族——兼谈山西降县西周倗国墓地的族属问题》,《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年第6期。
张礼艳、燕妮:《西周都邑人群构成的比较分析——从墓葬材料考察》,《东北史地》年第4期。
牛世山:《西周时期的殷墟与周边:文化的传承与革新——附论有关殷遗民的若干问题》,《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66期,年。
孙庆伟:《凤雏三号建筑基址与周代的亳社》,《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66期,年。
(五)东周时代
徐团辉:《战国都城防御的考古学观察》,《中原文物》年第2期。
徐团辉:《韩国迁都宜阳、阳翟考辨》,《华夏考古》年第2期。
林源、张文波:《秦的建筑排水设施与做法》,《华夏考古》年第2期。
张闻捷:《固始侯古堆一号墓的年代与墓主》,《华夏考古》年第2期。
孙周勇、孙战伟、邵晶:《黄陵史家河战国墓地相关问题探讨》,《考古与文物》年第3期。
张亮、滕铭予:《晋南地区东周时期铜器墓葬研究》,《考古》年第6期。
邹后曦、白九江:《巴文化研究与近年考古新发现》,《庆贺徐光冀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年。
史家珍、吴业恒:《“天子驾六”车马坑的祭祀功能初探》,《庆贺徐光冀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年。
郭伟民:《楚、秦黔中郡研究的证据与逻辑》,《庆贺徐光冀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年。
华玉冰等:《东大杖子墓地及相关遗址的发现与初步研究》,《庆贺徐光冀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年。
单月英:《东周秦代中国北方地区考古学文化格局——兼论戎、狄、胡与华夏之间的互动》,《考古学报》年第3期。
梁云、田亚岐:《试论雍城秦公陵园的墓主及葬制》,《考古与文物》年第4期。
顾万发:《郑州祭城镇古城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初步研究》,《华夏考古》年第3期。
孙战伟:《陕西清涧李家崖东周墓地性质分析》,《南方文物》年第3期。
艾虹:《燕下都与赵都邯郸城比较研究》,《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4卷3期,年。
严辉:《陆浑之戎名义考》,《洛阳考古》年第2期。
刘建业:《战国楚都的水井与民生》,《大众考古》年第10期。
李维明:《三角城遗址文化内涵与社会现象管窥》,《考古与文物》年第5期。
张昌平:《曾随之谜再检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年第11期。
印群:《论临沂凤凰岭东周墓的埋葬特点》,《古莒新论:中华莒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年。
刘兴林:《莒国故城的特点及在莒文化中的地位》,《古莒新论:中华莒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年。
党郁、孙金松:《凉城县小双古城墓地殉牲问题探讨》,《草原文物》年第1期。
许宏:《“大都无城”的余绪——对若干春秋都邑的聚落形态分析》,《三代考古》(六),科学出版社,年。
侯卫东:《试论商丘宋城春秋时期布局及其渊源》,《三代考古》(六),科学出版社,年。
印群:《论山东沂水刘家店子莒国国君墓的随葬车马坑》,《三代考古》(六),科学出版社,年。
石学军、王雁、韩璐:《论古即墨城的盛衰》,《管子学刊》年第4期。
印群:《论东周时期的齐殉人陪葬墓》,《管子学刊》年第4期。
朱华东:《钟离国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文物研究》第21辑,科学出版社,年。
陈丽新、陈树祥:《试论大冶铜绿山四方塘墓地的性质》,《江汉考古》年第5期。
周志清:《盐源青铜文化中“毁兵”习俗刍议》,《成都文物》年第3期。
武家璧、贾汉清:《论望山桥一号楚墓的墓主与年代》,《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67期,年。
(六)专题
1.金属器与采冶
陈建立:《西方因素和本土创造——中国早期冶金技术传统的形成》,《中国文物报》年1月9日。
陈建立:《传承与发展——冶金技术的中国特质》,《中国文物报》年1月23日。
李延祥、陈国科、潜伟、王辉:《张掖西城驿遗址冶铸遗物研究》,《考古与文物》年第2期。
陈国科、李延祥、潜伟、王辉:《张掖西城驿遗址出土铜器的初步研究》,《考古与文物》年第2期。
杨欢:《新论“六齐”之“齐”》,《文博》年第1期。
王立新、付琳:《论克什克腾旗喜鹊沟铜矿遗址及相关问题》,《考古》年第4期。
郁永彬、王开、陈建立、梅建军、宫希成、朔知、徐天进:《皖南地区早期冶铜技术研究的新收获》,《考古》年第5期。
王建平:《关于中国早期冶铜术起源的探讨》,《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第二辑,科学出版社,年。
陈坤龙、梅建军、赵丛苍:《城固苏村出土铜器的技术特征及其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年第3期。
陈小三:《早商文化的北进与北方系青铜器的发展》,《边疆考古研究》第17辑,科学出版社,年。
孙晓鹏、韦姗杉:《夏商西周时期北方中原融合型青铜器初步研究》,《中原文物》年第5期。
邵会秋、杨建华:《从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器看草原金属之路》,《考古》年第10期。
刘煜、张昌平、胡东波、岳占伟:《技术选择和技术风格的形成:以鼎为例考察二里头时期到晚商青铜器的技术演进》,《科技考古》第4辑,科学出版社,年。
张爱冰:《牺首鼎的年代及相关问题》,《考古》年第1期。
WillowWeilanHaiChang:《扬子江畔:湖南古俗与青铜器》,《美成在久》年第5期。
李维明:《司母戊鼎研究历程初览》,《中国文物报》年6月19日、7月3日、7月
31日。
冀瑞宝:《东周青铜瓠壶研究》,《文物世界》年第3期。
张懋镕、沙忠平:《青铜簠兴起于宝鸡说》,《文博》年第1期。
陈小三:《平顶山应国墓地新见铜盉与吴越地区西周铜器断代》,《考古》年第5期。
吴小平、饶华松:《曲颈壶小考》,《华夏考古》年第2期。
裴书研:《试谈商周青铜壶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考古与文物》年第3期。
张昌平:《关于商周之际的长梁青铜器》,《南方文物》年第2期。
郎剑锋:《吴越青铜器拾遗》,《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年第7期。
陈晓华:《“司母戊鼎”应更名为“后母戊鼎”》,《中国文物报》年9月11日。
徐峰:《探索青铜爵“柱”的秘密》,《大众考古》年第10期。
王世民:《略说商末周初的青铜罍》,《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续)》,科学出版社,年。
毕经纬:《铜钅和研究》,《考古学报》年第4期。
袁艳玲、张闻捷:《楚系青铜器的分期与年代》,《考古学报》年第4期。
袁艳玲:《楚式鼎的分类、组合及其礼制涵义》,《考古》年第8期。
常怀颖:《楚地钟镈编列制度形成初论》,《三代考古》(六),科学出版社,年。
曹斌:《青铜觯的分布以及相关问题》,《文博》年第5期。
曹斌:《关于青铜觯的定名和器用问题》,《北方民族考古》第2辑,科学出版社,年。
丁兰、张莹莹:《东周时期青铜方座与楚式“镇墓兽”关系探讨》,《江汉考古》年第5期。
吴小平:《战国秦汉时期云贵地区青铜炊具的考古学研究》,《考古》年第3期。
刘彬徽:《随州叶家山西周曾侯墓出土的甬钟和镈钟初论》,《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十一辑,岳麓书社,年。
孙明:《商周时期悬铃青铜礼器研究》,《北方民族考古》第2辑,科学出版社,年。
刘延常、徐倩倩、刘桂峰:《山东地区青铜殳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年第3期。
严志斌:《叶家山曾国墓地出土半环形铜钺及相关问题研究》,《考古》年第5期。
朱延平:《铜铍考源》,《庆贺徐光冀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年。
石岩:《东周时期内蒙古长城地带青铜镞文化探讨》,《北方文物》年第2期。
郭富:《川滇石棺葬所见青铜戈》,《夏商周方国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广汉)》,科学出版社,年。
井中伟:《西周半环形铜钺研究》,《庆祝魏存成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年。
成璟瑭、高振海:《关于短内式铜戈的起源与年代问题》,《庆祝魏存成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年。
刘翔:《青海大通县塞伊玛—图尔宾诺式倒钩铜矛考察与相关研究》,《文物》年第10期。
李亮宇:《山字镜新探》,《中原文物》年第1期。
李彦平、袁濛茜:《虢国墓地出土的双钮鸟兽纹铜镜及相关问题》,《华夏考古》年第1期。
张肖马:《铜树、社树、钱树——三星堆II号铜树与东汉钱树之研究》,《夏商周方国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广汉)》,科学出版社,年。
黄锡全、朱安祥:《近十余年先秦货币的重要发现与研究》,《中国钱币》年第4期。
王志浩、小田木治太郎、广川守、菊地大树:《对鄂尔多斯北方青铜文化时期金银器的新认识》,《草原文物》年第1期。
2.玉石器
李喜娥:《玉柄形器与玉璋关系研究》,《四川文物》年第1期。
杜娟:《商周玉礼器与青铜礼器对比研究》,《丝绸之路》年第2期。
雷建鸽:《虢国墓地M出土的人形玉器》,《中原文物》年第2期。
许宏:《金玉共振:中原青铜时代伊始玉兵器的演变态势》,《玉成中国: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探源》,中华书局,年。
李健民:《殷商时期玉石仪仗用具所反映的中原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玉成中国: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探源》,中华书局,年。
王方:《古蜀国出土玉兵器及其意义》,《玉成中国: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探源》,中华书局,年。
刘云辉、刘思哲:《东周至汉代玉兵述评》,《玉成中国: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探源》,中华书局,年。
曹楠:《考古发现的三代时期玉质兵器综述》,《玉成中国: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探源》,中华书局,年。
邓聪、王方:《二里头牙璋(VM3:4)在南中国的波及——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和扩散》,《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年第5期。
彭长林:《越南北部牙璋研究》,《华夏考古》年第1期。
(美)刘莉、陈星灿、潘林荣、闵泉、蒋乐平:《破土器、庖厨刀或铡草刀——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及早期青铜时代石器分析之二》,《东南文化》年第2期。
田小娟:《论商周时期的玉石容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年第7期。
张睿祥、欧秀花、刘潮:《两周组玉佩形制的嬗变及相关问题》,《中原文物》年第5期。
朱乃诚:《夏家店下层文化玉器概论》,《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续)》,科学出版社,年。
敖天照:《三星堆遗址璞玉、籽玉、大玉料的发现及相关问题的探讨》,《夏商周方国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广汉)》,科学出版社,年。
王方:《试论成都平原古蜀文化时期的石器制作技术》,《夏商周方国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广汉)》,科学出版社,年。
张登毅、李延祥:《山西出土先秦绿松石制品初步研究》,《华夏考古》年第4期。
黄可佳:《应国墓地西周早中期玉器研究》,《华夏考古》年第4期。
辛爱罡:《二里头文化非镶嵌类绿松石制品的功能分析》,《中原文物》年第12期。
韩金秋:《夏家店上层文化石锤斧的初步研究》,《草原文物》年第1期。
彭长林:《越南北部牙璋研究》,《华夏考古》年第1期。
丁思聪:《殷墟玉戈类器研究》,《殷都学刊》年第4期。
丁思聪:《殷墟玉器的发现、研究与新思考》,《三代考古》(六),科学出版社,年。
曹芳芳:《东周楚系贵族墓葬用玉制度研究》,《玉器考古通讯》年第2期。
3.陶瓷器与制作工艺
张科:《盘龙城与荆南寺出土陶鬲比较研究》,《江汉考古》年第1期。
李清临:《周代砖瓦窑炉技术及相关问题研究》,《中原文物》年第1期。
李丽娜:《试析中国古代中柱盂形器》,《中原文物》年第1期。
张良仁、王辉:《张掖市西城驿遗址的彩陶》,《北方民族考古》第2辑,科学出版社,年。
石从枝:《浅谈邢台发现的商代陶窑》,《夏商周方国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广汉)》,科学出版社,年。
李清临:《商周时期原始瓷的产地问题再思考》,《华夏考古》年第4期。
[日]黄川田修:《殷墟陶鬲制法考——以历史语言研究所典藏陶鬲为中心》,《三代考古》(六),科学出版社,年。
褚旭:《镇江营遗址西周陶鬲制作工艺及相关问题研究》,《文化遗产与公众考古》第一辑,年。
4.艺术形象
ColinMackenzie:《战国古器物装饰中的纺织纹样》,《美成在久》年第5期。
马艳:《中国境内出土的涡纹牌饰》,《考古与文物》年第3期。
吴爱琴:《从先秦人物形象看服制阶级性的形成》,《中原文物》年第3期。
王红梅:《高兔村战国墓出土神兽金铸像造型蠡测》,《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年第8期。
吴爱琴:《先秦时期服饰色彩观念探析》,《华夏考古》年第3期。
胡洪琼:《商代考古发现的牛状遗物探析》,《殷都学刊》年第3期。
王珺英:《论楚文化对汉初服饰之影响》,《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年第10期。
周向雨、曹斌:《商周青铜器上的写实性动物纹饰》,《大众考古》年第10期。
艾虹:《楚墓镇墓兽管窥》,《文物春秋》年第5期。
[日]饭岛武次著,于术译:《关于夏商文化的陶龟》,《三代考古》(六),科学出版社,年。
徐良高:《西周考古随笔:金面具与玉覆面》,《三代考古》(六),科学出版社,年。
徐海斌:《考古所见白狄中山的饮食与服饰——兼论胡服人俑器足的定名》,《文物春秋》年第6期。
李帅:《试析滇西高原青铜文化中的鸡、马信仰》,《考古与文物》年第4期。
(七)学术史·书评
张敏:《“凡事在人”——论年前史语所夏商周考古“一家独大”局面的形成》,《南方文物》年第1期。
孙庆伟:《顾颉刚夏史研究与夏文化早期探索》,《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年第5期。
孙庆伟:《联裆鬲还是袋足鬲:先周文化探索的困境(上)》,《江汉考古》年第
2期。
许宏:《学术史视角下的二里头“商都说”与“夏都说”》,《中国文物报》年11月20日。
唐际根:《殷墟与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叙事》,《三代考古》(六),科学出版社,年。
时新:《吴文化研究》,《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年第6期。
唐际根:《观其器诵其言追三代遗风》,《美成在久》总第3期,年。
郭物:《战国晚期西戎文化的独特性、多元性、多层性和多维性——读/span西戎遗珍: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文物和/span清水刘坪:早期秦文化系列考古报告之二》有感》,《中国文物报》年2月13日。
李维明:《一部留驻学史的考古报告——初读/span二里头-》,《中国文物报》年3月6日。
栾丰实:《评/span登封南洼——-田野考古报告》,《中国文物报》年4月10日。
高江涛:《夏王朝·青铜时代·都市国家——读饭岛武次/span中国夏王朝考古学研究一书》,《华夏考古》年第4期。
冯峰:《齐地盐业考古新收获——读/span商周时期渤海南岸地区的盐业》,《管子学刊》年第4期。
张荣芳:《图文并茂描绘广东史前社会历史——/span广东先秦考古评介》,《岭南文史》年第4期。
闫志:《从盐业角度看渤海南岸地区与商周王朝关系——读燕生东/span商周时期渤海南岸地区的盐业》,《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67期,年。
陈洪波:《当代考古学史的典范之作——评孙庆伟/span追迹三代》,《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67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