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展览丨芥子园效应德国柏林国家博

《芥子园画传》不仅堪称史上最受欢迎、最广为流传的中国彩色木刻版画,同时也标志着继胡正言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书画笺谱》之后,中国彩色套版印刷的里程碑,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芥子园画传》

“芥子园”是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剧作家、出版家李渔(-)在南京营造的别墅。李渔,字笠翁,浙江钱塘人,早年主要从事戏曲创作、演出活动,曾带领他的戏班子周游天下。李渔除了精心撰写多种戏曲之外,兼擅诗文,其著作涉及多种题材,著有《笠翁十种曲》《闲情偶寄》等书。晚年他定居南京,筑别墅一所,因“地只一丘”,故以“芥子”名之,以言其微。李渔在南京时,便以“芥子园”为名,印行自己以及他人的诸多著作。《芥子园画传》因此而得名。根据其在《芥子园画传·初集》出版时的序言,显然他只是一位出版的赞助人,而非画传的作者。

《芥子园画传》共分三集,编辑这本画传的是李渔的女婿沈心友(字因伯)。沈心友请当时的画家王概(字安节,又字东郭,浙江秀水(嘉兴)人)依据明代画家李流芳(字长蘅,-)的课徒画稿增辑编次而成。当时,李流芳的画稿仅存43页,王概以三年的时间将画稿扩增至页,后由李渔支持付梓镌刻,于是《芥子园画传?初集》于康熙18年()问世。初集计五卷,以山水画为主题,卷一论《画学浅说》与《设色》、卷二《树谱》、卷三《山石谱》、卷四《人物点景谱》、卷五《摹仿名家画谱》。

李流芳,《山水图》,,柏林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馆藏

《芥子园画传·初集》刊行之后立即受到广大的欢迎。于是在二集、三集的编绘筹备过程中,又增添了多位画家的参与,包括钱塘诸升(字曦庵)、王皋(字蕴庵)、王概的兄弟王耆(字宓草)、王质等人。学界一般认为二集于康熙40年()出版(另有一说于八年后,康熙26年()出版,待考),计四卷(各分上、下),以合称为“四君子”的《兰谱》《竹谱》《梅谱》《菊谱》为主题,上卷详述画法、作画程序,下卷为历代名家图式;三集亦于同年出版,计四卷,各分上、下,分别以《翎毛花卉谱》与《草虫花卉谱》为题。二、三集刊行时李渔已经去世,故《芥子园画传》是沈心友与王概昆仲等人集体创作的成果。

《芥子园画传》为何成功

《芥子园画传·二集》,卷八下,《梅谱》,第16/17页,“月浸繁枝香冉冉”,柏林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馆藏

《芥子园画传》在绘、刻、印三方面皆极为考究,因而取得空前的成功。为木刻版画绘制图稿的画家王概等人都是当时“抱笔墨之绝技”的绘画名家;而刻版、印刷的工匠更是“博访善手,十有八年,始得其人”,无不经过精心挑选;在印的方面,更是达到与绘画无异,栩栩如生的地步,是故“每一图出,不但嗜好者见之击节称赏,即善画者见之,莫不啧啧许可”。以卷八下《梅谱》第16/17页“月浸繁枝香冉冉”为例,印刷上为了凸显白梅在月夜下绽放的姿态,在白梅的轮廓线外有着浅蓝色淡淡的刷染,再现月亮的同时为了视觉上的生动,并不将整个满月刷印黄色,只在轮廓线内半边淡淡设色,如此表现技法与明代陈录(活动于-)的《墨梅图卷》如出一辙,画家在背景淡淡地渲染了花青,不但衬托了白梅的皎洁,也点出时序为夜之昏暗,在月亮的半边更以金沿着边缘轮廓线烘托月的光亮。

陈录,《墨梅图卷》,局部,15世纪上半叶,柏林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馆藏

正所谓“画中渲染精微,全在轻清远淡,得其神妙。可以笔临于纸者,自不可刀镌于版;可以刀镌于版者,自不能必其渲染之轻清远淡于纸。”是故从木刻版画制作过程的角度出发,要将绘画中以柔软的毛笔绘制出的线条和笔触以锐利的刻刀再现,是一种困难的挑战。以木刻版画复制套色图画,在拟稿、雕刻、上色以及印刷等各个接续的程序步骤,均需极高的技巧。

《芥子园画传》务求达到与绘画无异的逼真效果,使用了“饾版”的印刷技巧,即分版分色的彩色套印法。首先将画家所拟的画稿按颜色与深浅的不同,进行块面分析,再由刻工依据分割后的各个小块面进行一丝不苟、分毫不差地刻板,最后再根据这些小块面在原所拟的画稿之位置上,分别多次印刷。因此,在印刷时水分多少与颜料浓淡的掌握都是成败的关键。以致在印刷时“一幅之色,分别先后凡数十版,有积至逾尺者。一版之工,分别轻重凡数十次,有印之移时者。”以卷七下《竹谱》第21/22页“天矫超霞”为例,再现墨色浓淡已属不易,要再现绘画中以朱砂描绘的“朱竹”,又要将朱砂的颜色浓淡有层次地印刷出来更是难得!

《芥子园画传·二集》,卷七下,《竹谱》,第21/22页,“天矫超霞”,柏林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馆藏

普及绘画视野的教科书

从功能的角度看《芥子园画传》,其乃绘画教科书,自然得对不同的绘画技法进行演示。卷六下《兰谱》第三/四页的“仿马麟画法”、第五/六页的“兰石图”以及第10/11页的“仿徐文长法”,即分别再现了绘画中白描、勾勒填彩和没骨的不同技法。

《芥子园画传·二集》,卷六下,《兰谱》,第三/四页,“仿马麟画法”,柏林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馆藏

《芥子园画传·二集》,卷六下,《兰谱》,第五/六页,“兰石图”,柏林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馆藏

《芥子园画传·二集》,卷六下,《兰谱》,第10/11页,“仿徐文长法”,柏林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馆藏

馆藏一件传为北宋画家吴元瑜(约-)的《丛兰榛刺图》卷,实为18世纪下半托伪的作品,画中的兰花与棘刺以勾勒填彩和没骨并用,或有可能以《芥子园画传》为模板,换言之,除了作为绘画初学者之楷模,《芥子园画传》对于作伪者而言也是极佳的参考依据。

(传)吴元瑜,《丛兰榛刺图》卷,局部,18世纪下半叶,柏林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馆藏

《芥子园画传》的效应之大、影响之广,即便与之同时、在中国艺术史上被视为极具独创性与个人表现性的天才画家石涛(-)也无所遁逃!以馆藏《山水图轴》为例,其构图实际上乃脱胎自《芥子园画传?初集》卷三页32“荷叶皴”,画家石涛仅仅在画面上进行些微的改动而已!根据西上实先生的研究,《芥子园画传?初集》面世不久,石涛即来到南京,康熙17年()离开安徽宣城的他在冬至前后顺路至芜湖,其后便借住在南京城南的西天禅寺,康熙19年()闰八月,又于长干寺(大报恩寺)的山上得一僧堂,此后六年便居住在此,未曾远行。在那之后,石涛为了前往北京辗转至扬州,柏林藏《山水图》轴上有石涛题记此画绘于广陵,可知其为石涛“扬州时期”之作品。石涛与王概互相熟识,绘于康熙13年()的石涛《自写种松小照》(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上便有王概的题识,由此看来,石涛与王概的关系应极为密切,因此也就不难理解石涛经由王概或者王概周边的友人看到《芥子园画传?初集》的实际可能性是很高的。

石涛,《山水图》轴,17世纪,柏林国家博物馆藏

《芥子园画传·初集》,卷三,页32,“荷叶皴”

从模仿的角度来看,《芥子园画传》最初追求的目标是达到如绘画般“轻清远淡”的视觉效果,换言之,是木刻版画对绘画的模仿;然而就内容与功能而言,其系为引初学者入门的绘画教科书,又其在刊行后所获得的极大成功,使之成为年来习画者临摹的模板与楷模,犹有甚者,历来的著名画家如石涛等亦挪用其中之图式,可谓绘画对木刻版画之模仿。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馆自6月30日起至9月20日止展出“《芥子园》效应:中国绘画与木刻版画的‘换位’游戏”(DieLawinedesSenfkorns:DasWechselspielzwischenchinesischerMalereiundchinesischemHolzschnittdruck)特展,企及探讨绘画与木刻版画之间,若即若离、时异时同、如同“换位”游戏般的微妙辨证关系!

图丨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馆

王静灵为柏林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馆中国艺术研究员

《芥子园》效应:中国绘画与木刻版画的“换位”游戏

展览地点: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馆

展览时间:即日起-9.20

更多精彩内容请参阅《典藏·古美术》中国版年8月号

竹观万匠·竹刻万象:香港艺术馆叶义捐赠展(林婉雯)

跨时空的佛塔宝藏:佛光普照——河北幽居寺塔石佛暨佛塔宝藏艺术展(赖奂瑜)









































中医如何治疗白癜风
白癜风治疗最好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ztjs/34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