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铜器藏品欣赏

[/b]春秋时期l年山东省滕县官桥乡出土高16.5厘米、长29厘米、宽24厘米此器内底部有铭文l5字,为薛子仲安作器。同出土有铜簠4件,其中3件的形制、大小相同,铭文也完全相同。另一件为薛仲赤作器。薛国任姓,祖先奚仲为夏代的车正,居于薛(今山东省滕县南),一度迁于邳(今山东省微山西北)。春秋后期薛国迁到下邳(今江苏省邳县西南),薛成为齐邑。曾仲游父壶春秋时期年湖北省京山县出土高66厘米此器盖内与壶内壁均有铭文l2字,为曾仲游父作器。据文献记载,“曾”有三个,一个在今山东省峄县,一个在今河南省柘城县北,另一个则在今湖北省江汉流域。这个曾仲游父壶应属后者所铸。此曾国与黄国、江国互通婚姻,京山发现的97件铜器中,6件有曾国铭文,2件有黄国铭文,说明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这个曾国与黄国已经有了密切的联姻关系。宋公栾戈春秋时期全长22.3厘米此戈有铭文6字,为错金鸟篆体。宋公栾即宋国国君宋景公,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l6年)即位,卒于周贞定王十八年(公元前年)。宋国为子姓,开国之君是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公元前11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叛乱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微子,建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南),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部分地区。春秋时宋襄公曾企图称霸,未成,此后国势衰弱。公元前4世纪中叶,司城子罕逐杀宋桓侯,夺得政权。公元前年为齐国所灭。虢太子元徒戈春秋时期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号墓出土全长17.1厘米此戈上有“虢太子元徒戈”6字铭文,可知墓主人为虢国太子。虢有东虢、西虢、北虢之分。北虢都上阳(今河南省陕县李家窑),占有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省平陆县一带,公元前年为晋国所灭。上村岭虢国墓地属北虢。鲁伯大父簋春秋时期年山东省历城县北草沟出土高25.4厘米、口径20.1厘米此簋底有铭文18字,是鲁伯大父为季姬所作媵器。鲁伯大父所作媵器,先后在山东出土过3件,形制相同。鲁国是公元前11世纪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开国君主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都曲阜。春秋时鲁国国势衰弱,但保留周的传统文化最多。春秋后期鲁国公室为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3家所分。战国时沦为小国,公元前年为楚国所灭。王子婴次炉春秋时期传年河南省新郑县李家楼出土高11.3厘米、口纵45厘米、口横36.6厘米此器形状似盘,圆角平底,器壁两侧有环钮,两端各有3节提链。器底下部有柱状残足23个。器壁内侧有铭文7字,意为王子婴次之炉。据研究,有人认为该炉为楚国令尹子重所作,是鲁成公十六年(公元前年)晋楚“鄢陵之役”楚师兵败后遗于郑地的。但当时楚国诸侯不称王。从此炉纹饰看,颇具吴器风格,故这个婴次又可能是吴王之子。蔡侯申方壶春秋时期年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高79.8厘米,口长18.5厘米、口宽18.3厘米此壶颈内有铭文6字,为蔡侯申作器。蔡侯申即蔡昭侯。蔡是周初武王弟叔度的封国,后因叔度随武庚反叛,被周公放逐,改封其子蔡仲于此,建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春秋时期蔡常受楚的逼迫,多次迁移。平侯迁新蔡(今河南省新蔡),昭侯时又迁州来(今安徽省凤台),称下蔡。该墓出土青铜器件,其中有铭文的60余件。蔡是小国,处于吴、楚之间,既要尊戴周王,还要讨好吴、楚,处境艰难。公元前年为楚国所灭。蔡侯申甬钟春秋时期年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同时出土的甬钟l2件,其中8件比较完整,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最大者通高79厘米,最小者高约48厘米。钟上有铭文,每件铭文字数不一,有的自名“歌钟”,有的自名“行钟”。该墓出土器物中还有钮钟一套,亦有铭文。蔡虽是小国,但蔡候申墓中随葬器物却多得惊人,这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礼坏乐崩”,诸侯可僭越礼制。兽钮铜鎛春秋时期传年河南省新郑县李家楼出土高86.2厘米与此同时出土的铜器已知的有钟、鼎、鬲、簋、壶、盘和兵器、车马具等,共百余件,推测出自一座大墓之中。从墓的随葬品看,可能是郑国诸侯的墓葬。郑是周宣王之弟郑桓公的封国,初封于郑(今陕西省华县东)。周幽王时,桓公见西周将亡,将财产、家属等迁移到东虢和郐之间。郑武公即位后,先后攻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后渐衰弱,公元前年被韩国所灭。鸟形铜鼎春秋时期年省唐山市贾各庄出土高16厘米、长22.9厘米全器呈鸟形,器体似匜,流与鋬均做鸟首状,比较少见。该器出土地属燕国。燕国是周王室同姓诸侯国中最靠北边的一个,东为孤竹,北为戎狄,东北为肃慎,东南与齐国接界。因受九河和戎狄的阻隔,春秋时期燕国与中原各诸侯国较少往来。燕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年),山戎侵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北伐山戎,至孤竹而还。当齐桓公回国时,燕庄公长途相送,不觉越过燕界进入齐境,齐桓公以诸侯相送不出国境之礼,将燕庄公所至之地割给燕国,燕庄公在止步之地筑城,取名燕留,以作纪念。燕留故城在今省长芦县东北。铜剑春秋时期年湖北省江陵县望山1号墓出土长60.6厘米、宽5厘米此剑剑身满布菱形暗纹,剑谭上嵌有蓝色琉璃及绿松石。剑的表面经硫化处理,有一层黑色硫化物保护膜,铜剑至今光亮如新,剑锋寒气逼人。此剑与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同出,而二剑又极为相似,只是没有铭文,大概也是越国铸造的。春秋晚期吴越之剑天下闻名,当时的铸剑师已经掌握了金属铬盐处理技术。吴王夫差鉴春秋时期传河南省辉县琉璃阁出土高44.8厘米、口径76.5厘米、重60千克此鉴内壁有铭文12字,为吴王夫差自作御鉴。春秋后期吴国国力开始强盛。公元前年,吴王阖闾一度攻破楚国,其子吴王夫差又曾战胜越国,迫使越王勾践屈服求和,并北上与晋国争霸。公元前年,反被越国所灭,夫差自尽。铜盏春秋时期l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楚墓出土高19.5厘米、口径23.2厘米铜盏盖上有握手和4个环钮,器有2兽耳和2环耳,下有3个足。盏盖握手及器下三足镂空,玲珑剔透,铸造工艺精致,是用失蜡法铸造的。失蜡法铸造工艺是先将易熔的黄蜡制成蜡模,然后用细泥浆多次浇淋,并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做成铸型,再经烘烤使黄蜡流出,形成型腔,最后浇铸铜液成器。与此器同出的一件铜禁,亦是用失蜡法铸造的,其透空部分由表层纹饰和内部多层铜梗组成,纹饰极其精美。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失蜡法铸器,表明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栾书缶春秋时期高48.8厘米、口径16.5厘米此器光素无纹,器颈至肩下有铭文5行40字,由左而右,字皆嵌金,为栾书子孙祭祀祖先而作,但多年来习称栾书缶。器盖上亦有铭文8字。栾书又称“栾武子”或“栾伯”,是春秋时晋国大夫,执政14年,于鲁成公四年(公元前年)将中军,卒于公元前年。器上错金铭文字形规整,至今熠熠生光。错金技法创于春秋中叶,但此缶无论从器形还是字体看,都属楚国作风,故实际是后来入于楚国的栾书子孙的遗物。嵌赤铜狩猎纹壶春秋时期年省唐山市贾各庄出土高34.9厘米、口径10.9厘米铜壶腹部饰以由双重结纽绳索形纹饰构成的l2个方格,上下两层,每个格内均用赤铜嵌出狩猎纹。狩猎纹中有人物和禽兽等图形,人手持长矛,与兽争斗。兽形可辨的有牛、象等,禽有奔走和飞腾两种。嵌出的赤铜纹极清晰。在铜器上用赤铜镶嵌图案,始见于春秋晚期,除燕国外,在代、蔡、赵等国铜器中亦有发现。曲尺形铜构件春秋时期1-年陕西省凤翔县姚家岗出土长42厘米、宽l6厘米这是某种木制物品上所用的饰件,其外露的两面饰有蟠螭纹,与当时青铜礼器上的纹饰相似。饰件的一端为尖齿形,可能象征兽嘴。有一面有2个小钉孔,用于固定所嵌入的部位。饰件器壁坚厚,纹饰繁密,不仅能加固木制物件,还可以起到装饰效果。这种构件目前发现较少。姚家岗铜构件出土地点,位于秦都雍城遗址附近,先后出土过两批,有长形、方形多种。铜斧春秋时期湖北省大冶市铜绿山矿冶遗址出土长25厘米、刃宽22厘米、重3.5千克出土铜斧的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是春秋至汉代的一处大型矿冶遗址,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l公里。春秋时的矿井有竖井和斜井两种,用木料制成方形的框架作为支护。矿井中出土的采矿工具,主要有铜斧、铜铲、木铲、竹筐、藤篓和辘轳等。炼炉均为竖炉,炉基、炉缸、风沟、金门(铜液和铜渣放出口)、鼓风口保存完整。经研究,春秋时已经采用了竖井、斜井、平巷、斜巷相结合的开拓方式,能够测定矿藏的方位,并且能够准确地选择在断层接触带中矿体富集、品位较高的地方进行采掘,初步解决了井下通风、排水、提升、照明、巷道支护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当时的炼炉已大体具备现代鼓风炉的式样,解决了防止炉缸冻结、连续加料、间断放铜放渣以及鼓风、配矿等较复杂的技术问题。吴王夫差剑春秋时期年河南省辉县出土全长59.1厘米、剑身宽5厘米此剑剑锷锋利,剑身满饰花纹,剑谭饰嵌绿松石兽面纹。近镡处有篆书铭文10字,为吴王夫差用剑。吴王夫差兵器已发现多件。夫差是吴王阖闾的儿子,于公元前年继王位,次年击败越王勾践,继而转师北上,争霸中原。公元前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盟于黄池(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吴王光鉴春秋时期年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高35厘米、口径57厘米铜鉴内壁有铭文52字,为吴王光嫁女于蔡所作之器。吴也叫句吴、攻吴,姬姓,其始祖是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拥有今江苏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区域,建都于吴(今江苏省苏州市)。吴王光,即吴王阖闾,其女叔姬名寺吁。吴国和蔡国同属姬姓,吴王光嫁女于蔡,为古代少见的同姓通婚之例,也反映了蔡、吴两国的关系。秦公簋春秋时期传年甘肃省天水县出土高19.8厘米、口径18厘米器内共有铭文字,是用一个个单字模打在陶范上而后铸出来的。记述秦国的祖先在华夏建都已经12代,威名大震,秦景公继承前辈的事业,要永保四方的土地。秦国是西周末年发展起来的嬴姓小国,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穆公时,秦成为西方强国,开始图霸中原,曾多次与晋国发生战争。公元前年,秦兵偷袭郑国未遂,转攻晋国边邑,当秦兵路过崤山(今河南省渑池县西)天险时,遭到晋军的伏击,全军覆没。由于东向道路为晋所阻,秦穆公晚年决计向西发展,成为雄据西方的大国。王子午鼎春秋时期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2号墓出土高67厘米、口径66厘米、重.2千克铜鼎腹内及盖内有鸟篆书铭文,盖铭4字,器铭84字,作器者为王子午。王子午系楚庄王之子,又名子庚,颇有战功,楚共王时他为司马,在吴国入侵楚国时曾率楚军大败吴师。楚康王二年(公元前年)继任令尹,康王八年(公元前年)病卒。楚国开始在今湖北西部建都,后迁都于郢。春秋时不断与晋国争霸,楚庄王曾为霸主。铜方壶春秋时期年山西省侯马市出土高84.5厘米铜壶出土地侯马一带,春秋时为晋国晚期都城新田所在地,遗址于年被发现。此后历经调查、勘探,发掘出一系列的古城遗址。在这些古城以南,分布有制作青铜器、陶器、骨器和石器的作坊;古城东南,有祭祀、盟誓遗址。晋是周成王叔父叔虞的封国,都于唐(今山西省曲沃县天文曲村)。春秋初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造成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所统一。晋献公迁都于锋(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陆续攻灭周围小国。晋文公改革内政,国力富强。公元前年,晋联合齐、秦等国伐楚救宋,在城濮(今河南省濮城)大败楚军,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省广武县),成为中原霸主。公元前年,晋景公又迁都新田,从此新田成为历时多年的晋国都城。嵌赤铜鸟兽纹铜壶[b]春秋时期传年山西省浑源县季峪村出土高32厘米此器器盖及器颈各有两个带环铜耳,壶颈用赤铜嵌出两行鸟形花纹;壶的上腹亦用赤铜嵌饰两行兽形图案。与该器同时出土的还有鼎、敦、盘、簋、匜、牺尊及剑、戈、车马具等。春秋末年浑源属北方民族建立的代国,所出青铜容器制作工艺精巧;造型和花纹独具风格,铜器嵌赤铜为饰的亦见于燕、蔡等国。战国初期代国为赵所灭。









































中成药治疗白癜风
北京哪里有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lygl/15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