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籍文史学者刘东新书文物背后的皖江历

《文物背后的皖江历史文化

时间:年9月3日14:00

地点:安庆图书城2F作者简介

刘东,年出生,安徽安庆人。现为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皖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先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中国文物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江淮文史》《寻根》《安徽文博》《湖南省博物馆馆刊》《中国收藏》《收藏家》《东方收藏》《文物鉴定与鉴赏》《安徽日报》《安庆晚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文物鉴赏文章、文史类文章一百余篇。年,完成安徽省社科联课题“民国时期安徽文物博物事业发展状况”项目。近年来,致力于馆藏文物与安徽地域历史文化的结合研究。

作者近照

刘东新书《文物背后的皖江历史文化》首发

前言

前言:三千年皖事,八百载宜城

《文物背后的皖江历史文化》前言

“皖”是今天安徽省的简称,而“皖”字的源头可上溯到三千年前的周代——一个名为“皖国”的小诸侯国。皖国的中心在今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安庆地区。此后几千年来,这里的山称“皖山”,水称“皖水”,县曰“皖县”,城曰“皖城”。这里北依大别山,南临长江,“皖江文化”便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而生。

南宋嘉定十年(),一位名叫黄干的安庆知府,主持修筑了安庆府城,到今年正好八百周年。当时黄干建城的位置,还在安庆府旧治,今潜山县。景定元年(),由于蒙古兵南下的缘故,安庆府迁至长江边上的宜城渡,筑新安庆府城,即今安庆城区的位置,从此安庆又简称“宜城”,距今有近八百年的历史。

清康熙六年(),安徽省从原江南省中析分出来,安徽巡抚与按察使驻安庆,安庆始为安徽省会。乾隆二十五年(),安徽布政使也由江宁(今南京)迁驻安庆。在清代至民国的两百多年里,安庆一直是安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出现了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诞生了洋务运动第一家近代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辛亥革命中的“铁血之城”,是新文化运动总司令陈独秀的故乡……

今天的安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辖区内的遗址、古建筑讲述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除此之外,各级文物部门收藏的可移动文物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将这些文物深入解读,挖掘它们背后的故事,则是为我们了解皖江历史文化,打开另一扇窗户。

刘东著

谨以此书献给安庆府建城周年

历史书写的维度与张力

——刘东《文物背后的皖江历史文化》序

□章玉政

传统的历史书写在近代中国遭遇了革命性的颠覆与重构。以年安阳殷墟发掘为标志,纷至沓来的出土材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史学“材料却始终是文字的”(胡适语)局限,从书斋走向田野,注重“纸上之学问”与“地下之学问”的相互考察与印证。中国学术由此进入一个新的维度与空间。

这种新的维度与空间,一言以蔽之,即科学的思维与方法。事实上,即便是传统范式下的历史书写,亦从未离开过新材料的发现与考证,并由此诞生了金石学、目录学、校勘学等诸多学术门类,但综而观之,这些仍不免是一种知识谱系的内循环:以典籍为依归,奉经学为圭臬,终不能逃脱或重尊古、或重阐释的考据训诂之学,一心钻在故纸堆里做文章。而近代中国殷墟甲骨、敦煌文书、汉晋木简等新材料的重现于世,加之王国维、胡适、傅斯年、李济等学人中西会通的学术旨趣,“欲以手足之力,取得日新月异之材料,供自然科学付与之工具而从事之,以期新知识之获得”(傅斯年语)。这无疑让此后的历史书写面目为之一新。

刘东兄正是循着这一学术逻辑,取近百年来皖江历史文化的新材料,尤其是考古新材料,于经史典籍之外,另辟一条蹊径,以审慎的态度与科学的方法,爬梳“三千年皖事”,细说“八百载宜城”,写成这部《文物背后的皖江历史文化》,用心之诚,用力之深,令人感佩。

胡适先生曾说过,科学的方法,即“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凡历史书写,总要有新观察、新发现,不拘泥于古,不人云亦云,才能渐臻佳境。翻读刘东兄此书,此般学术情怀,俯拾皆是:如《从出土青铜器谈古皖国》,先是悉心搜罗《通典》《太平寰宇记》《文献通考》等典籍对古皖国零星记载的异同,初步得出“皖国是皋陶之后,属东夷部落方国”的学术判断,而后借以观察出土于皖国地望附近数件青铜器的器形与纹饰风格,印证皖国“深受中原商周文化影响,并不是游离于中原王朝之外的方国”,而这恰又响应了《舆地纪胜》《方舆胜览》等文献关于“周大夫皖伯始封于此”的记载,环环相扣,严丝合缝;又如《南宋古城砖与安庆府建城考》,从几块刻有“绍定壬辰”“绍定辛卯”的南宋古城砖出发,考订清康熙年间《安庆府志》关于建城记载的失误之处,执之有据,游刃有余。

全书以宏观的历史纵深为主线,以微观的文物释读为血肉,既立体地勾勒出以安庆为中心的皖江区域千余年的历史风云,更以史家的态度于细微处重构不同时空下社会的真实图景,丰赡可感,跃然纸上,诚如学术大哲王国维所言:“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

值得一说的是,刘东兄此书,虽重在释读文物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但其研究路径又并未止于以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而是能以融会贯通的学术视野,以科学的方法,尽可能拓宽新材料选取的范围,诸如一块城砖、一方碑刻、一锭旧墨、一张照片、一枚商标,皆可为之所用,延伸开掘,进而铺陈出一段蜿蜒曲折的历史过往。他能从安庆江堤边的一块残碑中读出明代民间乡约的淳朴与自律,能从安徽博物院收藏的一枚六面文印章中读出明代贤臣左光斗的铁骨铮铮,更能从几枚民国老商标上窥见安庆胡玉美的品牌意识与商业雄心……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历史书写的维度,让他笔下的皖江历史文化有了更为饱满、更为细腻的现实附着,在典籍文献与活态实物之间翻转腾挪,别成一番风景。

历史书写,最难之处在于学术趣味的彰显。倘若通篇皆是时间、地点或细节的考释,虽不失严谨,但读来终归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这对于选题视角、材料呈现乃至行文风格便有了很高的要求。在这一点上,刘东兄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诸如《“吴头楚尾”与越王剑》《从出土瓷器看南宋安庆府社会生活》《太湖秋操杯与马炮营起义》《十二月花神纹瓶上的典故》等篇章,选材别出匠心,征引信手拈来,用笔纵横捭阖,让人在轻松流畅的阅读体验中油然感受到一种历史书写的张力。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细读全书,如果说有什么缺憾的话,个人以为,刘东兄笔下的“皖江”,更多指向皖江文化的核心区域——安庆,而未旁涉更为广泛意义的皖江流域,让我们错过了更多的精彩。各篇章之间,逻辑关联亦不够紧密,各成珠玉,而未成线,读来略有意犹未尽之感。当然,以刘东兄的才情、学识与勤奋,假以时日,相信他一定会捧出更多文史精品,为读者弥补上这一缺憾。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故乡。于刘东兄而言,安庆是生他养他的地方,更是他心灵栖息的港湾。刘东兄经年伏案,孜孜不倦,写出这样一部厚重之作,借以献给心灵的故乡,是一种精神的回望,更是一种学术的情怀!这让我不由想起年王国维在清华大学的那场演讲,以及他在演讲临末时道出的内心期许:“然此等发见物,合世界学者之全力研究之,其所阐发尚未及其半,况后此之发见亦正自无穷,此不能不有待少年之努力。”

刘东兄刚过而立之年,在学术探索与历史书写的征途上,正是一位意气风发、踌躇满怀的少年。道阻且长,前途茫茫,愿他且行且歌,不负年华!

丁酉年闰六月初一写于淝上躬耕斋

◆◆◆◆◆

新书目录

◆◆◆◆◆

今年是安庆建城周年,安庆籍文史学者刘东亲情巨献《文物背后的皖江历史文化》。9月3日下午2点,安庆图书城2F新书首发式及签售活动,欢迎安庆的读者朋友亲近现场。

出品|江左遗风安庆府

大家都在看“皖省第一名胜”大观亭修复工程启动近代外国名家视角下的振风塔

赞赏

长按







































点状白癜风
儿童白癜风的饮食症状是怎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lygl/58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