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国家博物馆是捷克最大和最古老的博物馆。早在年(刚好也是马克思出生那一年),就有一些波希米亚贵族发起了关于兴建“民族博物馆”的倡议,酝酿了几十年后,博物馆终于在年正式开工,然后花了6年时间,包括5年的建设和1年的准备,最后于年隆重开张。
捷克国家博物馆的早期照片,我在临时馆拍的
也就是说,这个博物馆建设于捷克尚被奥匈帝国统治、同时民族自治运动轰轰烈烈的19世纪末期,那时捷克还叫波希米亚王国。我们现在看到的国家博物馆,其正立面的大门上方,还依然保留着以前的镀金大字:“MUSEUMREGNIBOHEMIAE”,即“波希米亚王国博物馆”的意思。
虽然这次去捷克,我们无缘进入国家博物馆内部参观,但好歹欣赏了一下博物馆外的雕塑。捷克国家博物馆的大门前方和外墙、特别是正立面的外墙上有非常丰富的雕塑,这些雕塑以象征的手法表现了捷克的地理、历史、民族精神等方方面面,设计的很用心。如果捷克的学校要对小孩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话,国家博物馆外的雕塑就是很好的素材。
捷克国家博物馆的正面
比如说,博物馆的大门前面有个大斜坡,参观者可以从左右两边经斜坡进入博物馆。斜坡前面有一个喷水池,旋涡状的青铜出水口上面就有一个狮子面具的雕塑,而狮子正是波希米亚的象征,以前波希米亚王国的徽章就是红底、白色的一只双尾狮。
波希米亚王国的徽章
喷泉上方还有一组人像雕塑,他们象征着波希米亚王国的土地:中间的执剑者代表波希米亚,左边的老人代表从捷克流入德国的中欧大河易北河,右边的女神则代表捷克的母亲河伏尔塔瓦河;栏杆上,左边坐着代表摩拉维亚的雕像,而右边的年轻人代表西里西亚。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正是组成捷克的三大区域,虽说西里西亚地区目前绝大部分属于波兰,还有一部分属于德国,但也不能漏了人家不是?
博物馆大门前的喷水池和雕塑
顺便说一下,位于博物馆正前方、瓦茨拉夫广场上的圣瓦茨拉夫骑马雕像大概是整个布拉格名气最大的雕塑之一了,而这个雕塑本来是设计安放在代表波希米亚的那尊雕像后面的,这个设计的寓意是:圣瓦茨拉夫会一直站在捷克人民的背后支持捷克、保护捷克。虽然想法不错,但看看博物馆的入口,就会觉得大门前面的空间还是太小、不够开阔,并不适合安放大型雕塑,而且太多雕塑挤在一起反而会显得缺乏气势。所以这个方案后来也被毙掉了,瓦茨拉夫的雕像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那样,被安放在了博物馆前面的广场上。
走上斜坡,会看到博物馆的大门两边也各有一尊雕像,他们象征了博物馆涵盖的两大主要领域,大门左边那尊坐着的年轻男子象征自然科学,右边的老人则象征历史和文学。
除了入口处的雕像,大门所在的主立面上也布满了象征性的浮雕。比如,主立面的六根大柱子被分成了四组、放在四个基座上,基座上有砂岩的浮雕。粗看,每个基座上的浮雕都是盾牌,但仔细看会发,四个盾牌的图案各不相同,从左到右依次是:号角和火炬的图案、海豚环绕着三叉戟的图案、太阳和七弦琴的图案、一个带翅膀女人的图案,其中最左和最右的盾牌两边还有两只胖乎乎的小天使。这四个基座上的图案分别代表了:土、水、火、气——古希腊的学者们认为,这就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四大基本元素,和我们国家的“金木水火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主立面的二楼有三个拱形的玻璃窗,窗户半圆顶两边的角落也不浪费,三对胖天使的砂岩浮雕分别靠在弧形的窗檐上。小天使们也是粗看觉得都差不多,但仔细看就觉得它们神态各异,动作也各不相同。这几个小天使从左到右依次代表了:矿物学和埃及学,散文和诗歌,天文学和历史,这几个门类正是国家博物馆里最重要的分区,历史上,捷克也在这几个领域涌现了最多的大家。
主立面,二楼窗檐上的小天使和三楼外墙的浮雕*
主立面的三楼则没有窗户,全是浮雕,而且是非常精美的三组浮雕,用以纪念波希米亚王国科学和文艺最繁荣的三个时期:普舍美斯王朝、卢森堡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左边的浮雕展示了年,瓦茨拉夫二世建立兹布拉斯拉夫(Zbraslav)锡多会修道院的场景,画面上一位主教站在左边,好像在说话,一位僧侣单膝跪下,而瓦茨拉夫国王——插一句,这个瓦茨拉夫国王和广场上那位骑马的好国王瓦茨拉夫不是同一人哦——正站在右边敲打基石,跟今天领导在开工仪式上剪彩差不多的意思。中间的浮雕描绘了年,查理四世创立布拉格大学的场景,画面上坐在右边的查理四世正将宪章递给校长和大主教。右边的浮雕是鲁道夫二世和学者们在一起的场景,胖皇帝鲁道夫就坐在中间,他身边的男子有一位是第谷·布拉赫,来自丹麦的著名天文学家,后来移居波希米亚,最后在布拉格去世,第谷对星象观测的严密程度在当时无出其右,他留下了大量天文数据,成为其助手、后来名震欧洲的开普勒创立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重要基础。
主立面所在的中央塔楼是整个捷克博物馆最高的建筑,塔楼顶部,四个转角的平台上放着整个建筑最大型的四组雕塑,每一组都有一位带翅膀的女神和若干年轻人,每一组雕塑代表一种理念:前左为“奉献”(Devotion),前右叫“热情”(Enthusiasm),后右是“不忘过去”(LoveforthePast),后左象征“热爱真理”(LovefortheTrue)。这四组雕塑合在一起,就是捷克国家博物馆的创馆理念。我想,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一座博物馆,这些理念不也都适用吗?
总之,光是站在国家博物馆外面欣赏,也足以通过这些别具匠心的雕塑作品看出:捷克人对于这座博物馆的建设确实是非常用心的,他们通过这些象征性的雕塑,来表现捷克人对历史的尊重、对知识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表现捷克人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正是这强烈的民族感催生了一百多年前的捷克民族独立运动,并终于在一战结束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独立国家地位。
捷克人的独立之路从19世纪开始,那时的捷克(波希米亚)作为一个紧挨日耳曼人核心地盘的小王国,其实已经基本日耳曼化了,但作为一个比周边的日耳曼地区更早发展、繁荣起来的文化中心,捷克人在文化上依然有相当的独立性,以及优越感。因此,当年的革命风暴席卷欧洲时,捷克本土的知识精英一号召,捷克人民便纷纷响应,掀起了复兴民族文化的热潮——是的,一开始捷克人只是要“复兴民族文化”,政治上也只是希望能争取更多的自治权,走议会斗争和街头抗议的路子,这和当时为了独立而浴血战场的波兰人、匈牙利人相比还是很温和的。于是,奥匈帝国对捷克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捷克人在几十年间建起了自己的民族歌剧院,自己的民族博物馆、即今天的国家博物馆,而且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中、东欧的工业心脏。
进入20世纪,形势又不一样了。欧洲战云密布,捷克作为奥匈帝国的属国,身不由己的卷入了一战。看看《好兵帅克》就知道,捷克的士兵根本不愿意帮哈布斯堡王朝卖命。捷克人要么消极怠工,要么干脆投奔到协约国一方以谋求独立。英国法国一直想着怎么削弱奥匈帝国和德国,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所以大力支持捷克斯洛伐克等一堆中、东欧的国家独立,美国总统威尔逊还提出了一个“民族自决原则”,为肢解奥匈帝国提供了完美的理论基础。在自身努力加国际环境的双重作用下,捷克斯洛伐克于一战结束后顺利建国,获得了真正的独立和自由。
捷克位于欧洲中部,夹在东欧的斯拉夫文化圈和西欧的日耳曼文化圈之间。捷克民族本身是西斯拉夫人的一个分支,但在历史发展中受日耳曼文化的影响更大一些,于是,造就了捷克这个既不同于日耳曼、又不同于斯拉夫的独特民族。不同的文化在捷克这里碰撞、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并从19世纪开始,通过一批文化精英的努力得以发扬光大。比较出名的有:
斯美塔纳(Smetana),捷克古典音乐的奠基人,同时也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人。他一生致力于复兴捷克文化,早在青年时期就参加了反对奥匈帝国统治、争取自由独立的运动,同时,斯美塔纳一直积极从事民族歌剧的创作,其作品都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斯美塔纳通过音乐反映捷克民族的光荣历史和斗争故事,歌颂捷克的好山好水,表现捷克人民的喜好和理想。他的作品凭借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民族色彩而享誉世界,同时也极大的激发了捷克人的民族认同感,是捷克音乐发展和捷克民族独立运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德沃夏克(Dvorak),捷克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是一位富有强烈民族情感的爱国音乐家,创作了许多引来捷克人热烈反响的音乐作品。德沃夏克和斯美塔纳一样,都认为用音乐歌颂祖国、鼓舞民众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同样为捷克的独立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穆夏(Mucha),捷克著名画家,凭借新艺术风格的海报、广告、插画等实用设计而出名,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却并不是穆夏所追求的。虽然穆夏给人的感觉是一位追求唯美的装饰艺术家,应该不会和政治扯上什么关系,但其实穆夏一直心系祖国,早在捷克斯洛伐克建国之前就想创作一些歌颂捷克民族的作品。这个愿望在穆夏50岁那年、从美国回到布拉格定居后终于有机会付诸行动了:从年到年,穆夏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创作大型画作《斯拉夫史诗》,这是一组包括了20幅大尺寸油画作品的鸿篇巨制,描绘了捷克等斯拉夫民族从史前到19世纪的历史故事,热情歌颂了捷克人的勇敢和智慧。穆夏为这一组作品放弃了原来的安逸生活,投入了几乎全部的心血,不仅向专家请教斯拉夫的历史,还经常带着相机、速写本去农村收集素材——他在《斯拉夫史诗》中倾注了自己对捷克的全部希望和梦想。没想到,这组油画在完工10年后给自己带来了大麻烦,纳粹统治期间,德国法西斯认为《斯拉夫史诗》是反动作品,于是穆夏成了捷克第一个被盖世太保逮捕的“反动艺术家”,由于经不住审讯的折磨,没多久,穆夏就因患上肺炎而去世了。
还有一位历史学家不得不说,他就是弗兰基谢克·帕拉茨基(FrantisekPalacky),我们到捷克的第一天就在布拉格的河边意外经过了一个以他命名的广场,兴建捷克国家博物馆其实也是他提出的建议。在此之前,倡议兴建“民族博物馆”的那些波希米亚贵族们只能收集一些私人捐赠的藏品,并将藏品分散保存在圣詹姆斯兄弟会修道院和一些私人住宅里。一直到年,即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那年,弗兰基谢克·帕拉茨基提出了建立新博物馆的方案。在帕拉茨基的计划中,这个新博物馆将成为捷克科学中心和文化中心,除了收藏、展览文物之外,还将集成美术学校、音乐学校等功能;不仅要有展览地理、矿物、动物、植物、考古、钱币的大厅,还要有图书馆、档案馆、学习室和阅读室等等,甚至还要兴建一座用于陈列伟大捷克人雕像的捷克版“万神殿”,提高捷克人的民族自信心。由于帕拉茨基的方案太超前、太宏大,所以很多要求(甚至还不是全部要求)都得等到半个世纪之后才能实现。所以说,帕拉茨基是捷克国家博物馆能顺利建成的一大功臣。
如果没有帕拉茨基的提议,也许就不会有今天这么宏伟的捷克国家博物馆了;同样的,如果没有一百多年前这么多知识分子的努力,也许捷克都不能抓住机会顺利建国——这不是夸张,民族凝聚力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确实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而以斯美塔纳、德沃夏克、穆夏、帕拉茨基等为代表的文化精英们,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对增强捷克人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起到了积极的、不容小视的作用。
北京最好白癜风治疗医院哪家好北京哪个地方能治好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