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博,除了看展品,还能看啥

周日(3.12),我和其他三人约定去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虽然在前一天对超长人流有所耳闻,但见到的那一刻,我的心里还是泛起一丝“叹为观止”。

当然,你以为你的排队生涯排过这条长龙就OVER了?国博说:“呵呵。”

当然,排队这点事儿,在我们此行的目的——”大英博物馆件文物中的世界史“——面前,不值得一提。

进了国博,又经历一番搜身,终于可以自由地参观了。我们向着”大英“展厅进发,却在”卢浮宫“展厅前停下脚步。

”要不先参观卢浮宫,再参观大英博物馆吧?“

”好!“

后来,大英博物馆前的七拐八扭的人群证明,这个决定似乎有点失策。我们最终也没能去成大英展。当然,这是后话。毕竟,卢浮宫展就足够我回味半天。

从卢浮宫远道而来的展品,自然各个都名不虚传。不是“被奉为人类艺术上的珍品”,就是“在当时引起轰动”。油画上凹凸有致的颜料,雕塑作品上精心雕刻的翩翩飞扬的袖领,悉数展现出不凡的气质。

但是在这次观展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某件惊艳的展品。

而是国人在“艺术珍品”们面前演绎的真人浮世绘。

先是拍照。这是国人无论是在国外旅游还是在国内游玩时,被普遍吐槽的话题。虽然查理二世半身像的右边贴着“禁止拍照”的标语,还站着引导员。但是各位参观者(大妈居多)仍然举着手机到处“咔嚓”。他们来着的目的,似乎并不是欣赏展品,而是在留下自己曾来过如此高大上展厅的证据。就像土豪买了许多新书,却又束之高阁,从不阅读,落得附庸风雅的虚名。

其次是熊孩子们,尤指小学高年级的男孩子们。讲解员耐心地,极力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介绍展品时,熊孩子们唯一的反应就是问提着水、抱着外套的妈妈“几点了”。这还不算,后来我看到的一幕,让我感到深深的绝望——五个五六年级的男孩坐在赫拉克勒斯的雕塑面前,掏出手机打!王!者!(某款国内游戏)

国民教育的失败,或许你会这样慨叹。当然,这也没什么好惊讶的。毕竟,在一个连大人都缺乏对艺术品的爱护和尊重的国度,你不可能奢望孩子们有多么令人赞叹的表现。

不过,我依然看到了曙光。

在我观展的全过程中,一对母女在我们前面,缓缓移动。每经过一副油画、一尊雕塑、一件工艺品,妈妈都会停下来,小声跟女儿讲它们的渊源,即使是众人都不感兴趣的卢浮宫博物馆改造图,她们俩也在小声讨论着,欣赏许久。还有一位戴着耳机的学生模样的人,在铜版画面前伫立良久。我们入馆时,他杵在那儿。半小时后,我们再次路过,他依然杵在那儿,满脸认真、心无旁骛。

从大人到孩子,国民教育的差异体现在每个人的身上。我们长久以来,把教育失败的黑锅一股脑怪罪到体制上。然而从我在国博的所见看来,艺术修养对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依赖性更加明显。而且,这远不是一个五年规划就能解决的问题。艺术细胞的养成需要个人家庭的长期修炼和大环境的整体改观。

也许,当孩子们不再占着展厅的地儿打游戏,而是安静地欣赏每件藏品;当大妈们不再掏出手机拍拍拍,而是凝视着展品,若有所思;当那对清流般的母女和沉默的学生不再是个例,我们才不再是个肤浅的民族。

黑?我没说黑啊,只是“不肤浅”罢了。

欢迎后台留言,与我煮煮咖啡、吐槽人生。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十月中科白癜风专家会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lswh/61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