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
又搞了一件
大事情
不仅在国家博物馆举行了首映式,还请来了何尊、大克鼎、牛虎铜案、兆域图、杜虎符等国宝背后的大掌管,当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河北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掌门人齐上阵,讲述国宝们的前世今生时,现场的每一位嘉宾都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丰厚与浩瀚。
器物有魂魄
国宝有故事
西安半坡博物馆副馆长何周德:《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集就是博物馆收藏的人头壶,放在第一集恰如其分,含义非常深刻。
人头壶的形神似在说话,人类的历史中人是主角,人头壶是人的造型。那个时候是母系社会,人头壶体现了母性特征,蕴育生命。所以大家认真跟文物交流,就会发现很多信息。
西安半坡博物馆副馆长何周德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陈亮:《如果国宝会说话》有一个海报的文案,我感觉很好,“何以为尊,我有中国”。
何尊在我们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多件青铜器里面,为最珍贵件国宝之一,关键不是它的高颜值,更重要的是它里面有12行个字的铭文,有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记录,同时它也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比如武王伐商、成王迁都洛邑等。宝鸡也有一个关于何尊的广告词,“何尊铭中国,宝鸡鸣四海”。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馆长陈亮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峰:大克鼎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的收藏故事非常跌宕起伏,出土地点是在陕西扶风,它也到过北京,回到陕西,后来到了左宗棠手里,再后来又到了清吏部侍郎潘祖荫手中。
潘告老还乡,把大克鼎运回家乡苏州。抗战时期,日本人为了得到这个鼎,拿能装满这个鼎的金条跟后来捐赠它的潘达于谈条件。潘达于躲到了上海的法租界,坚决没有拿出来,把它们保护下来了。50年代她主动捐给了国家。当时国家发给她奖状和元奖金,她把块奖金捐了飞机大炮,支援了抗美援朝。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峰
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董静:《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的三星堆青铜神树非常唯美,就像一棵生命之树这样生长起来。
我作为一个三星堆年轻的考古人,我特别希望国宝会说话,我曾经无数次地想象和推测这些出土于祭祀坑的神树、面具当时是放在哪里的,是宫殿,还是宗庙里面?它们的社会组织是什么样子,它们怎么交流,它们的语言是什么?三星堆遗址的发掘每年都在进行,我们期待会有新的考古发现,能够解开这些谜题。
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董静
不看脸系列
其貌不扬却大有来历
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韦坚:牛虎铜案出土的时候碎成了30多块碎片,修复专家把它一块一块地还原成这样的一件国宝。
实际上在多年前的古滇国没有文字,也没有记录,它想把这个语言告诉大家,它就用这样的方式记录下来,所以刚才我们看到两个牛一头虎,这个虎抓住牛的尾巴,它是把爪子伸进它的肛门而死的,这也是原始写实艺术的一种手法,实际上它并非是一个生活用品,而是一个祭祀品,一个古滇的重器,在构思巧妙又虚实相生的状态中,呈现了云南古滇文明的特色。
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韦坚
河北博物院院长罗向军:在战国中山国出土的墓里有非常精美的文物,包括四龙四凤方案,作为国宝的铜版兆域图其实非常孤独。
它所在的墓,曾被反复偷盗,但那些盗墓贼当时都没有看上它,把它遗留了下来。后来在很多的宣传片中,很多的媒体人也都选择了颜值更高的我们馆的那些文物。其实我们这件铜版兆域图,它虽颜值不高,但是它内涵同样丰富,是我们中国建筑规划界的鼻祖,它是最早的有比例尺的规划图。
河北博物院院长罗向军
让文物走出博物馆
走进老百姓心中
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是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也是全人类的重要文化遗产。
我们的先祖给我们留下众多代表古代文明的文物,是今人与古人对话的有力证物,它有力证明了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辉煌和博大精深。通过电视这种最直接、受众面最广的传媒,让更多的人了解古代文物所蕴含的内涵,对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作用不可小视。
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娄玮:让故宫的文物藏品更好地融入到公众生活中,是故宫博物院一直在努力的目标。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和中央电视一起推出了《故宫》《故宫》《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多部有影响力的作品。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致力于以文物为基础,构建中华文明的视频索引。这次故宫博物院选送了凌家滩玉器、先秦史古、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宋代孩儿枕等多件重要文物,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参加拍摄,努力将文物最美的一面呈现给广大的观众,使更多的人了解故宫,认识国宝,也更加亲近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娄玮
出席首映式的文博界人士还有中央民族大学潘守永教授、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强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吉琨璋副研究馆员、凌家滩玉考古发掘队队长张敬国等,他们都对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以文物讲文物,以文物梳理文明”的创作手法给予了积极评价。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