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研讨会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20/5778322.html
金缕玉衣
国博自年新馆开放以来,一直是免费对外开放,只需要网上预约就能参观。因为对历史文化比较感兴趣,所以古代中国展厅,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这里展出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知名文物,比如玉龙,比如人面鱼纹彩陶盆,比如金缕玉衣。
中学历史课本上,有关于金缕玉衣的记载,还列举了最具代表性的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至今为止,汉墓考古发现的玉衣已经有十余件。已发现的西汉玉衣有金缕、银缕或铜缕,还有丝缕。东汉玉衣使用制度明确,规定皇帝玉衣用金缕,诸侯王、列侯、贵人及公主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
小时候,对于“金缕玉衣”充满了好奇,觉得古人真是厉害,竟然用玉做衣服。
工作以后,机缘巧合,有很多次去国博参观的机会,才知道原来我们耳熟能详的金缕玉衣,在博物馆里的正式名字竟然不是这个,而是“金缕玉柙(xia)”。
国家博物馆古代文物展中的展览的金缕玉柙,为河北定县出土,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此件展品,非常精美。从我国文化来看,一直有使用玉器的传统,至少已有年的使用历史,因为人们一直崇尚玉的晶莹温润。
在汉代,人们深信玉有很多神奇的功能,因此贵族死后常穿上这种类似甲胄的殓服。
在国家博物馆的正式展览中,为什么用的是金缕玉柙呢?难道金缕玉衣是我们的俗称?
带着这个问题,请教了资深的博物馆讲解员朱老师之后,朱老师给了肯定的答复:在博物馆学上,这个名称应该是“金缕玉柙”,而不是“金缕玉衣”。
原因在于,在我国古代,对于衣服的称谓与现在并不完全一致。现在我们把穿的衬衣、裤子都统一称为衣服或者服装,而在古代,对于上半身穿的衣服和下半身穿的衣服,分别称为不同的名字:上装为衣,下装为赏。这就是我们现在口头用语的“衣裳”。
按照这个逻辑,金缕玉衣的名称应该叫做“金缕玉衣裳”。
当然,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因为很多古代文物我们确实是以现代人的认识来命名的。因此,“金缕玉衣”的名字,在很多场合仍然保留,称其为别称。
玉片结构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考虑的,因为我国古代史书和杂记中,有对“金缕玉衣”的详细记载。在史书上,称之为“珠襦玉柙”,也有个别称为“珠襦玉匣”。因此,金缕玉柙还有一个别称“金缕玉匣”。
得到讲解员老师的肯定回答后,我回来又查找了相关的部分资料,列举如下,供感兴趣的朋友们参考。
比如在《汉书》中记载,“及至东园秘器,珠襦玉柙,豫以赐贤,无不备具。”
《汉旧仪》中的记载则是,“东园秘器作棺梓,素木长二丈,崇广四尺。珠襦,以珠为襦,如铠状,连缝之,以黄金为缕,要以下,玉为柙,至足,亦缝以黄金为缕。”
上述的记载基本一致,都是在说东园这个地方,所秘密从事的工作,是做皇室墓地用的棺椁等物。详细描述了制作工艺,珠玉做成铠甲装,用黄金缝制而成。
《西京杂记》:“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武帝匣上,皆镂为蛟、龙、鸾、凤、龟、鳞之象,世谓为蛟龙玉匣。”
《后汉书·礼仪志下》:“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
所以,按照文物的命名规则,“金缕玉柙”是最为贴切的称谓。金缕、玉代表了材质,而一个“柙”字,则涵盖了使用功能和形状等所有内容。
从上述的相关历史记载来看,非常符合目前我们看到的金缕玉柙形式,而且历史记载颇为详尽,包括如铠甲的形状,金缕的连接,以及上面的镂刻等都能一一对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