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权到参与:从教育到情感投入

詹姆斯·史密森(James Smithson)在1826年时曾立遗嘱,用自己的财产成立一家研究机构,以“增进和传播知识”为使命。他的理想成就了如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博物馆群,包括19座博物馆和9所研究中心,藏品数量超过1.37亿件。

拓展(“传播知识”)的使命与博物馆可以接受的模式不谋而合:我们以教育为目的运作这些机构。不过,即便我们认同博物馆是什么以及它为何存在,却仍不禁要问:它应该如何存在。我希望大家的思维从“客观性”转向情感投入模式,即从教育转变为激发。

说到博物馆的起源,通常的叙述方式遵循这样的传承:从中世纪的教堂宝库追溯,到文艺复兴以及巴洛克时期的珍奇馆,再到博物馆所表现的启蒙模式。这一发展框架涵盖了人类一千多年的历史,事后谓之“博物馆”。然而,这种叙事手法模糊了全然不同的认识论框架,而那些恰恰是不同时代的特征。戴维·马丁(David L. Martin)将这些框架分为:奇观状态、求知状态以及启蒙状态。当前的博物馆文化来源于启蒙理想和方法论。

启蒙的作用是推动我们从信仰走向辨别,从研究和理解不同事物之间的隐秘关联变成对类似事物进行简要划分,从类比变为分析。

收藏界以前的传统强调的并非类似之处,而是差异、奇特甚至是怪异。如今,我们的自然史和艺术史倒是已经从这种非正常状态中脱离,但结果不得不说,变成了假正经。我要质疑的正是这种假正经。

我们的博物馆在客观性和中立策略的面纱之下成为了假正经。中立性表现为展品说明牌上死气沉沉的语言—难怪美国博物馆的基础展品说明牌经常被称为“墓碑”。只有死去的东西才会使用死去的语言。中立性还反映在毫无生机的陈设之中。我们中很多人多年来最喜欢的陈设方式就是白色立方体。中立,毫无生机。而所谓的客观性则与19世纪许多博物馆浓厚的教化意味形成反差。后者曾以堪称经典的雕像作为装饰,配以壁画和警语。我们现在更倾向于抹去所有附加的东西。难怪布莱恩·多尔蒂(Brian Doherty)将白色立方体比作坟墓。在过去的半个世纪,我们将博物馆建设为自然与知识的建筑,比我们所看到的更加死寂。这是一种自我强加的假正经,情绪甚至幽默都成了对它的冒犯。

我想问:这种中立的假正经是否与我们所希望的让正在经历深远变革的更广泛的公众参与进来的初衷相违背?我们正在经历阵痛,“权威”和“另一种声音”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我们身处一个“博客”、“推特”无处不在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观点,这是一个维基百科的世界,没有所谓的中心权威。现状在这些改变面前不断瓦解。我们看到“正规传授的专业知识”和“以经验为基础的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正在日趋紧张。改变的是对信息的控制权,以及信息的传播途径。其结局可能是嘈杂,像巴别塔那样充满杂音,而没有沟通。另一种结局则是从教化转变为对话。

但是,这是一个大写的“但是”,作为主管、馆长的在座各位是否准备好放下自己的权威?是否准备好说实话,坦白说出博物馆藏品只不过是一种选择性建构,博物馆展览只是人为的过程?整件事情都是做作的。博物馆不是过去的印迹,而是戏剧的一种形式。

因此,我们可以开始采取戏剧领域的策略:将制度化的匿名用演职员名单来取代,就像电影和戏剧中那样。我们要指出每次展览的“导演”,他或她的团队:策展人、设计师、编辑和总指挥。用这样一种方式来承认博物馆的展览并非事先确定的流程,而是由人物性格塑造的有选择的景象。如此一来,博物馆不再是传播空洞、静态信息的场所,而是不断变化的诠释的舞台。

我还建议别再赋予系统性以特权,而要放任一下感官。秩序之美可能很伟大,但有时候我们也需要让情绪成为主导。

想到博物馆,你就会想到文物(object)或客观性(objectivity)。我一直主张,这种“客观性”在很多时候只是我们的幻觉。我们要对自身的职业技巧有更加透明的态度。我认为,这不仅是打着“知识诚实”的名义,更能为参观者融入博物馆提供新的可能。戏剧的比喻是一项利用戏剧性手段凸显情感反应的挑战。这种对情感的吸引力带我们回到最开始—教育。

神经科学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人类都具有同样的情感建构。文化表达或许会发生变化,但隐藏其下的情感过程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英文的“heart”(心)在中文里的叫法不一样,但人们会因爱心动,因悲伤心碎,这在美国和中国别无二致。神经科学还告诉我们,如果希望人们参与到我们所提供的活动中,就必须让他们从情感上投入。强烈的情感有助于记忆,重要的记忆会造成情绪的波动,情感和记忆促使人们参与到学习等行为中去。总结起来,我认为大家应该:

在博物馆选择故事和展品时,要更加开放。应该考虑借鉴戏剧的“导演”惯例。

不让自己屈服于20世纪博物馆展览中的那种假正经的中立性。

不要害怕激情。

借鉴戏剧的经验,倾注更广泛的情感。

不要把自己定位为教育机构,而应是学习机构。

学习需要有激励,探索值得鼓励,一旦我们倾注了情感,就不会将教育看作一项义务,而是将学习视为一种令人激动的事情。简而言之,就是要少关注客观性而多思考主观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gcjp/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