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刘文斌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498248.html
声音悦耳、笑容得体、口齿伶俐——这是博物馆讲解员这个职业在许多人心中勾画出的剪影;对于这个职业,社会上总是雾里看花。此番与王溪和张裴桐畅谈她们的职业,二位目光炯炯、滔滔不绝,也消除了我们曾经对这个职业的误解。
3月20日,“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博落幕,本次展览从全国各地遴选了90名讲解员,国博社会教育部共选派10名讲解员参与,王溪和张裴桐是其中之二。两位都是资深的师大史院人,张裴桐去年刚刚硕士毕业,王溪从06年入学,本、硕、博十年都成长在这里。两位被国博录取后分配进入社会教育部,成为从事一线工作的专职讲解员。
王溪
高学历出身,却被分配到讲解员岗位上,最初王溪内心并不太接受,“与社会上的认知无异,觉得讲解员就是形象好、声音好、会背词就可以了。”但深入接触了这份工作以后,她们发出了这样的喟叹,“无论行业内外对于这个岗位的重要性认识得还不够。”
被看轻的教育工作者
在面试的时候,王溪和张裴桐都被问过类似的问题: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有什么区别?如何看待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讲解员与教师,两个看似不相干的身份,又好像有出奇的一致性。师大出身的王溪和张裴桐虽然没有选择踏上三尺讲台,但也在社会教育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正在接受采访的王溪(左),张裴桐(右)
就像老师一样,面对一个展览,讲解员也需要“备课”和“试讲”,知识和讲述方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王溪和张裴桐高学历的优势在于更强的学习能力,“我们愿意主动去学习,工作之余还在查资料,与展品相关的故事能多了解一点就多了解一点。”最重要的是心里想着观众,下狠功夫,用诚意打动观众。每一场讲解遇到的观众都会提出新的问题,也迫使她们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在国博的学术化环境中,讲解员也肩负着科研任务:需要依托藏品和展览开发面向学生的博物馆主题教育课程,或者是面向社会的主题宣讲,来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
王溪和张裴桐也在探索用什么样的方式更容易让观众接受所讲的内容。“每次讲的时候都会观察观众的反应,根据他们的年龄、素质选择他们能听进去的方式。”讲解员需要很强的观察、交流和应变能力,行业里有一句话叫做“因人施讲”,“国博的讲解员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擅长的。”
讲解员的情怀是“普及”
讲解员之于展览,就像老师之于课堂,讲解员使得展品鲜活起来。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览为例,“如果没有讲解员,看四十周年特展的效果是大打折扣的。”如果接待学生团,张裴桐会专门在展厅的“傻子瓜子”的牌匾前多讲一会;如果是接待老人,那就走得慢一点,讲得细一点。“在准备资料的时候自己就会发现一些感兴趣的点”,把这些点挖掘出来,就会使得略显枯燥的文物和展板变得生动。
工作中的张裴桐
将知识传播给大众,这是属于讲解员的情怀。“讲解员是在做普及工作,好的讲解就像学术大家写的小书,易读但很有积淀。讲解相当于对学术资料的‘二次创作’,对于专业知识,能写出来是一个层次,能讲出来让人听懂、觉得好又是一个层次,非常吃功夫。先‘钻进去’达到研究的深度,再‘跳出来’用平易近人的方式面对公众,这才是高质量的普及。”
工作中的王溪
“国博需要专家型的讲解员,我愿意往这个方向去努力。现在在这个岗位上干了不到三年,取得的成绩比我想象的要好,可能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吧。”王溪一直以来的目标是为公众做点事,“我的学术经历更有助于我做普及,我不会辜负这个初心。”
与观众不得不说的二三事
就像是“教学相长”,讲解员与观众的关系也是非常亲密的。讲解员背诵大段讲解词的疲乏可能会在看到观众表现出“我学到了东西”的一瞬间消失殆尽,张裴桐笑称“那是我最喜欢看到的表情,一天心情都会很好”。在与观众交流的过程中,分享自己学到的知识,得到观众的认可,也给予她们满足感,“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正在接受采访的张裴桐
当然,作为一名讲解员,也会遇见很多有故事的观众,往往也会从观众中学到很多。
“四十年特展中有一位普通观众,我们所有讲解员都知道”,这是一位90岁的老党员,在“关键抉择”展厅看了整整一上午,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的,拿不稳了就趴在展柜上写。“我们都特别感动,很多观众对于改革开放的情感和认识以及参观这个展览的认真程度真的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只能用更大的诚意回报观众。”
讲解文物时遇到文物的持有者也是十分独特的体验。张裴桐讲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时,第一张私营企业的营业执照的持有者前来参观,老先生听到只讲解了第一张个体工商业企业的营业执照却跳过了私企的执照,就亲自讲起了自己的故事,收获了一票围观群众的热烈掌声,让张裴桐哭笑不得。
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
作为讲解员在一线工作了一年,张裴桐调到了陈列工作部。“事实上在一线岗位干一段时间对于博物馆其他工作也是有好处的,做过社教的人心里一定装着观众。”
“博物馆的各个领域都应该贯注着教育的理念。”无论是讲解员还是博物馆本身,最重要的职能还是社会教育。许多博物馆太“高冷”,让人觉得有距离感。“一个展览呈现出来了,结果观众连说明牌都看不懂,这就是心里没有想着观众。”怎样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怎样和观众已有的知识体系相结合,让人学有所得,这都是值得博物馆人长期探索的。
输
作为历史学子,我们更应该主动走进与博物馆,对文物资料有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