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快进,这部国产剧也得花五年时间才能看

最近叔被朋友安利了一部国产剧。

一部“超长”的国产剧。

有多长?

光是看完它就得花5年时间!

即便按快进键都没用。

甚至有网友留言说:

这比追美剧还闹心!

其实,它是一部纪录片。

故宫新事

豆瓣评分8.9,看过的仅人。

它到底有什么魔力,让人们甘愿看它看5年?

叔这就来给你们撸一撸。

做好准备,它将带你进入一个许多人做梦都想进去的宫殿。

很多人前往故宫,都曾了解过这些宫殿,赞叹过它们的雄伟——

比如清晨时分已是人影憧憧的乾清门。

皇帝在御案前坐好,与大臣商议国家大事。

康熙忙完政务准备用膳,还得移驾至弘德殿。

想吃饭,还得先翻“膳牌”。

它可不是菜牌,而是用完膳后要见的王公大臣们的名牌。

养心殿,自明嘉靖年(16世纪中)起,它一直做为皇帝的便殿。

从清雍正朝开始,这里成了皇帝的主要居所和日常理政之处,遂成清代皇帝实际上的正寝。

亲眼见到这些宫殿时,你或许会惊叹于这些宫殿在经历千百年之余还保存的如此完好。

但你可能没想过,这些保存完好的宫殿,精致的文物未被清洗、修缮的样子——

破败不堪,残缺不全。

年久失修,墙体剥落的宛如危房。

孔雀石荷花式洗也被灰尘遮盖住了原本的光泽。

如何让它们再度重现光彩?

想必不少人和叔一样,以为这些只需让清洁工和粉刷匠折腾下就好。

错。

这些破败的墙体,被灰尘笼罩的文物,全由一批修复师,经过各种复杂、精细的人为工作,才焕然一新。

游客们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背后可能需要花上他们几年。

比如上面提到的养心殿。

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间,这里是皇帝进行日常活动的地方,包括处理政务。

清代时,皇帝常在这召见大臣,有时也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臣。

康熙五十九年(年),康熙皇帝也曾在这接见过罗马教皇使臣嘉乐,亲自接过嘉乐所进的教皇表章,并赐给嘉乐若干衣物用具等。

清咸丰十一年(年),咸丰皇帝死后,西太后施展计谋除掉了辅政八大臣,从而得以控制皇权。

在同治和光绪皇帝年幼时,养心殿前殿的东暖阁,曾是西太后(慈禧太后)和东太后(慈安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

也有网友戏称它为“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存在”。

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宫殿,大部分游客都没有进入参观过,甚至连部分文物修复师都进去过。

然而经历百年时光的它,也迎来了年一次的大修。

这也让摄制组有了近距离拍摄它的机会。

起初摄制组进去时,整座宫殿都是灰蒙蒙的。

除了查看建筑情况,更重要的,是养心殿内的文物。

由于历史久远,这些文物或多或少都有些开裂、磨损的情况。

修复师们最先要做的,就是要给它们拍照,记录下完整的影像资料。

最关键的在于——撤陈。

通俗点就是:搬移文物。

虽说看似简单,但称它为史上最高难度的一次搬家一点也不夸张。

师傅们戴着口罩和手套,原本看似轻巧的物件也得几人合作搬移。

不是矫情,而是为了保证文物的安全性。

整间养心殿内国家级保护文物一共有件。

光看这数字你就能大概猜到,这个搬移过程会有多磨人。

但对这些修复师来说,最难之处还不在于此。

“搬移”,不只是将文物搬出养心殿那么简单。

许多看似轻巧的物件,比如随安室里的湖色暗花罗帐,稍有不慎就会有损伤。

在他们眼里,这次搬移也是一次全新的考古。

一个不留神,可能就会有新的发现。

就像一位师傅一边查看文物,一边随口说出的这句玩笑话:

那些积压了百年的灰尘,其实也可以说是文物了。

除了搬移要小心,对于文物的打包装箱工作也特别重要。

为了保证文物的安全,在搬移文物前,工作人员就特地为这一千多件文物都量身定制了一个箱子。

而其他需要包装的文物,也被过上厚厚的包装纸。

力求让这些国宝,在运输过程中不被撞击、潮气或是虫蛀干扰。

说白了,之所以在乎这些文物,不仅仅是因为它们价值连城。

他们更在乎的是传统文化是否能良好的流传下去。

所以,这群搬移文物,修复文物的人,也特别重要。

而这部纪录片,除了讲述养心殿的历史之余,也给我们展现了一群让我们“放心”将文物交给他们的人。

纪录片灵感,来源于故宫的“故”:

大家参观故宫的时候,经常以为这里的时间是凝滞的,周围都是当年的模样,却不知在故宫深处,新的故事也在悄然开始。

影片每年只拍摄一集。

不是吊观众胃口,而是“慢工出细活”。

年3月10日播出第一集后,这部剧的摄制团队仿佛人间蒸发了。

没有花絮,也不更新进度,只是跟随着养心殿的修缮,慢慢的积累着素材。

不可否认,许多人看完第一集后都坦言旁白令人出戏。

但你不知道的是,贡献旁白的恰恰是这部剧的导演宗雨萱。

在配音之前,她花了近半年时间去跟拍第一集中的撤陈、除尘和出宫的过程。

由她来担任旁白解读,比其他人更亲切。

如果光是记录除尘,难免无聊了些。

这部剧之所以打动人,依然是它的人情味。

《我在故宫修文物》里,导演将重点放在了那群修复师身上。

而《故宫新事》里,导演更多的是记录下那些我们不曾听过的修复师与故宫博物馆之间的对话。

比如故宫中的修复师和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的对话:

裂了

木头干裂不可避免

榫有缺

嗯,背上还有裂呢,我们双方都拍个照存档。

还有这几位围着甲子万年字元宝式火锅细细端详的工作人员。

上一秒还在赞叹,下一秒就大声说道:锈污迹微变形。

这些极具生活化的交流沟通,除了是文物交接。

更是他们用手触摸,用心感受文物的瞬间。

正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说过的:

“故宫每年万观众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奔着养心殿而来,人们进不去只能扒着窗户往里看,每到冬天窗户上便布满了人们呵出的白气,这场景离我的期待太远了。”

这次养心殿的撤陈、除尘和修缮,为的,就是满足人们的愿望。

在所有文物全部撤出养心殿后,工作人员也挑选出了件文物在故宫博物院进行展出。

而摄制组,又回到了养心殿。

这看似空旷而安静的宫殿,似乎是结局,但其实它也恰恰是全新的开始。

“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除了要让殿内文物重放光彩之外,真正的目的是——古建修缮。

而旁白也恰到好处的说道:

故宫里的每一座建筑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一栋建筑都有它的生命历程。

4年之后,养心殿将有超过80%的区域面积向公众开放。

当那时,观众们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历史。

而不必再隔着攒动的人头和厚重的玻璃,

却只能瞥见冰山一角。

关于养心殿,旧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而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后台回复“新事”,给你资源~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治疗多少钱
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ztjs/56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