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咋治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620/6341411.html
年10月16日,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以下简称宁波基地)及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以下简称港口博物馆)在水秀山青、景致秀丽的北仑春晓滨海新城洋沙山麓、明月湖畔落成开放。时光荏苒,弹指刹那,转瞬间,又到了风清云淡、丹桂飘香时节。一年来,宁波基地及港口博物馆秉承文化惠民之原则,坚守上下联动之意旨,争取社会各界之支持,在功能提升、陈列展示、活动宣传、业务交流、学术研究诸多方面再创新成效,又上新台阶。值此宁波基地及港口博物馆落成开放周年将届之际,特刊本文,以为纪念。
功能提升
作为我国首个挂牌成立和首个建成投用的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宁波基地主要设置有陈列展示区、保护修复区、收藏整理区、学术交流区、行政办公区和公寓宿舍区等不同功能区块。落成开放以来,按照建筑结构之特点,结合实际使用之需求,我们对基地部分功能区块进行了调整和提升,相继完成了陈列展示区的局部改造与展陈完善、保护修复区的目标定位与设备采购、收藏整理区的职能划分与文物搬迁、研究办公区的人员入驻与日常管理、公寓宿舍区的重新装修与生活安排,以及基地内部的绿化和周边环境的营造。物理与化学保护实验室、设备库房与标本库房、文物标本陈列室与智能化文物库房、图书资料室与综合档案室、“职工之家”与党团活动室等等的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或积极筹备中。调整和提升后的宁波基地,功能更加完备,管理更加规范,布局更加科学,使用更加舒适。
作为我国首个以港口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经过一年来的开放运行与功能提升,港口博物馆无论馆舍面积、空间环境,还是智能化管理、文物保存环境等硬件设施都达到了新的高度。港博数据中心、港博图书馆、港博文化商店、宁波市公众考古活动基地等的设置更是进一步丰富了博物馆的综合服务职能。这一年间,港口博物馆成功入选为“宁波十大最美海商文化景观”,成功创建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成功获批为“宁波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资源基地”和“宁波市国际交流示范基地”;港口博物馆建筑也荣获了“中国钢结构金奖”及“钱江杯”,并被推荐参评中国建筑质量最高奖——“鲁班奖”。这一系列荣誉的取得,表明港口博物馆已然成为重要的城市符号、特色的人文景观、靓丽的文化名片和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基本实现了建馆宗旨、目标定位和功能设置。
陈列展示
凭借国际化的视野、极致化的态度和专业化的团队,由港口博物馆策展的“港通天下”——中国港口历史陈列、“创新之路”——现代港口知识陈列、“海濡之地”——北仑史迹陈列、港口科学探索馆、数字海洋体验馆和由宁波基地策展的“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共同构筑起了多元、立体、互动的现代展陈体系。落成开放一年来,在改造提升以上六大固定陈列的基础上,根据广大公众需要,充分利用展厅场地,港口博物馆及宁波基地精心策划,推陈出新,共推出不同题材、不同形式的临特展览7期,使观众到这里来能够常看常新,进一步增强了吸引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特别是在年“中国航海日”期间,由港口博物馆策划主办的“向东是大海”——纪念郑和下西洋特展,为人们提供了近距离感知郑和精神的平台,诠释了中国在古今航海史上的重要地位,也昭示了浙江、宁波、北仑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倾力建设“港口经济圈”的决心和信心,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值得一提的还有,在第12届(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中,由港口博物馆策划主办,并得到全国众多兄弟单位协助支持的“港通天下”——中国港口历史陈列,荣获了第12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成为年度全国两万余个陈列展览的优秀代表之一。
免费开放近一年来,港口博物馆及宁波基地共接待中外游客近50万人次,接待国内外文博同行与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余批次,提供讲解服务余场,举办各类活动60余场次,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考虑到港口博物馆及宁波基地远在东海之滨的北仑春晓滨海新城,即使距离宁波市区也有百里之遥,这一参观人数无疑显得更加难能可贵,证明港口博物馆及宁波基地展陈体系的设计既符合了专业要求,也切合了观众需要。
业务交流
以宁波基地为载体,精心打造两大考古业务交流平台——“水下考古·宁波论坛”和“科技考古·宁波讲坛”。其中,“水下考古·宁波论坛”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北仑区人民政府主办,宁波基地、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港口博物馆承办,计划四年举办一届。首届论坛已于年10月16-18日成功举办,年10月将举办第二届。“科技考古·宁波讲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社科院考古所科技考古中心、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港口博物馆和宁波市文博学会考古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计划每年举办2期4场讲座,分别于每年6月中旬“中国文化遗产日”和10月中旬“中国港口文化节”期间举行。首期“科技考古·宁波讲坛”于年6月16日正式开讲,社科院考古所科技考古中心赵志军研究员和袁靖研究员分别应邀作了《五谷的传说和考古证据》、《科技考古的思考及应用——以动物考古学为例》两场精彩讲座,反响良好。
以宁波基地为平台,一年来我们还主持实施了三门湾大桥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合作开展了上海“长江口Ⅰ号”水下考古调查项目,派员参加了西沙、舟山、辽宁等地水下考古项目和年“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培训班”培训、助教活动,并应邀为“江苏省水下考古培训班”及年“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培训班”授课;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立项课题——“小白礁Ⅰ号”出水船体保护修复(Ⅰ期)项目、慈溪潮塘江元代沉船保护修复项目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之中。通过这些水下考古和出水文物科技保护实战操练,宁波基地的技术力量在不断壮大,影响在日益提升。
以港口文化为媒介,一年来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国内外众多文博机构先后到港口博物馆开展业务交流,促进了彼此之间的紧密沟通、资源共享、取长补短;英国诺丁汉大学到港口博物馆就古代宁波港数字化场景复原、“丝绸之路”贸易研究项目进行洽谈;港口博物馆还与中山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共建了教育实践基地,实现了馆校合作的初步成效。
活动宣传
在改造提升固定陈列、推陈出新临特展览的同时,一年来港口博物馆及宁波基地还用心谋划、组织开展了其他各类形式多样、内容多彩的文化惠民与社教活动,逐步构建起了辐射各层次、各群体的社教活动体系。譬如:一月一期,面向市民,以海洋文化、港口历史、遗产保护、文物鉴赏、艺术赏析等为主题的“港博讲坛”;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注重互动,针对青少年的“我与港博同成长”“小小航海家”“模拟考古”“拓片知多少”活动;定期开展的“港博志愿者”、文保员队伍和收藏家协会成员活动;走进社区、农村、企业、学校、部队,以“点单”方式将展览送到基层的“流动博物馆”;配合“中国文化遗产日”,组织市民共同参与的“探古寻幽”活动。这些系列特色活动一经推出,报名火爆,效应明显,使得落成开放尚不足一年的港口博物馆及宁波基地已经成为了市民享受高雅文化、学习历史知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
呼应当今“互联网+”时代潮流,在强化传统宣传手段的基础上,宁波基地及港口博物馆还十分注重文博资源与互联网络的深度融合,力求创造新的传播方式和新的发展生态。其中,由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上海江帆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手机智能管理系统”将在近期投入使用。港口博物馆通过官方网站、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