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祥一位既爱收藏又爱捐的红木专家

在北京的古董收藏圈子中,张德祥是木器方面的专家。

年他出生在北京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祖上从清朝末年开始就在前门外开着几家很大的票号和绸缎庄。张德祥的爷爷特别喜欢古董,所以他很小的时候就能经常接触到一些古旧的东西:清代四王的山水画、康雍乾时期的古瓷、光润的红木书桌……

张德祥喜欢古董是发自内心的。

张德祥的收藏历史可以追溯到他上“初一”的时候,在北京著名的琉璃厂,当时他花了五元钱买回家三幅字画。上世纪70年代初,张德祥开始踏入社会,面对当时社会经济的窘迫、文化的单调荒芜,“感觉整个社会是一片灰色,一下子找不到精神的寄托,十分迷茫”。

张德祥收藏的山西晋城榆木明式翘头案

那时“文革”已经开始,红卫兵“破四旧”的狂潮使许多精美的古家具遭到破坏,经常有一些做工精良的古家具残片被堆砌在路边。有一次,张德祥被路边一段太师椅的残片吸引住了,“那残片在阳光下发出不可名状的光泽,深深打动了我的心”,张德祥回忆说:“当时的我,联想到那些东西曾经是人们优雅、温馨生活的组成部分,它们仿佛一下子有了生命,唤醒了我内心对古家具的爱恋。”

张德祥收藏的晋中风格金漆大柜

自此以后,张德祥开始陆续捡回那些古家具残件,整天在家擦拭、粘贴、修补。30多年前可不像今天的收藏市场这样作伪、仿冒盛行,当时的残件都是一等一的真货,而且其中不乏珍贵名木。张德祥告诉我们:“残件虽不如整件完美,但也有整件所不具备的优点,因为它将古家具的细微之处展露无遗,我也因此积累下了一笔丰厚的感性认识。”

张德祥收藏的晋中风格金漆大柜

当拾得并修补过不少古家具残件后,张德祥在这方面逐渐有了一些心得,并开始了他异乎寻常的收藏生涯。当时张德祥经常骑着一辆自行车走街窜户,并不断跟身份不详的人打交道,弄得左邻右舍老说闲话。一次一位老乡来找他出手一件旧家具,张德祥准备用粮票跟老乡换。马上有人来问:“你这不是在倒买倒卖文物吗?”张德祥解释说没有,那人说:“你不打算卖,那你买它干什么?”张德祥哭笑不得:“我爱这些东西呀!”可是,那时的人怎么也不相信天下有无利也起早的人。“我当时确实不是想通过收藏古家具来赚钱,再说那时也没有人对这些东西感兴趣。”

张德祥收藏的清晚期金枝玉叶大挂屏

相比于中国书画、瓷器等源远流长的收藏理论和标准,古典家具的收藏历史严格说只有5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收藏界泰斗级人物王世襄的著作《明式家具珍赏》,算是第一部古家具收藏的标准教科书。张德祥介绍说,国内直到改革开放后,正式的古家具收藏和交易市场才开始逐渐形成。

成名之后的张德祥所想的并不是赚钱,而是如何把自己从古典家具中得到的体会、从老辈人那学到的知识与别人分享。他最初在《家具与生活》杂志上发表了《介绍几件明式家具》、《明清家具金属装饰》、《明清家具金属装饰工艺》等几篇文章,介绍自己从收藏古典家具中得到的一些体会。

捐藏品犹如为女儿找好婆家

张德祥说:“对于藏品,我只是暂时的保护他,博物馆才是藏品更好的归宿”。

在张德祥看来,每一种古物的收藏,都是对民族文化的光大和弘扬,自己收藏的古典木器,只不过是因为自己喜欢并有幸保护它,东西属于谁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这些传世之作能够以怎样的形式保存下来,保存得最佳。

于是他将收藏的精美农具和马车捐给了农业博物馆;又分三拨将多年积累的大批与北京民俗相关的系列藏品转让给了首都博物馆,将汉白玉门墩、明代井口等十几件无偿捐给了首都博物馆。

年冬-年春,张德祥两次受国家文物局聘请,到香港为海外回流专项资金“掌眼”,成功地鉴定挑选了上百件珍贵的黄花梨、紫檀明清家具,这些花费了近亿元的文物后被陈列于国家博物馆展出,引起了轰动。

张德祥的成名,看似偶然,但却必然。

在利益纷扰的收藏中静心搞收藏,同时也通过自己,给后辈的收藏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本文由“丨红木部落丨”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

丨红木部落丨









































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lyzn/17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