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直口,长颈,圆腹,圈足,颈饰对称螭耳。通体粉彩绘石榴纹,辅以洞石、灵芝纹等,胫部饰变体莲瓣纹,外底红彩书“慎德堂制”四字二行楷书款。
道光官窑瓷器书款有二种,一为“大清道光年制”六字篆书款,一为“慎德堂制”款,制作皆精,堪称道光器中的上品。陈浏《陶雅》记:“慎德堂系道光官窑,而价侔雍乾之高品,亦一时风尚使然。……慎德堂制楷书款识,以侧锋书写,字体秀丽。……笔法工稳,以抹红为最多,亦有泥金者。”
粉彩莲塘鹭鸶图瓶
清
陈设品
高32.3厘米口径9.1厘米足径10.2厘米
瓶撇口,长颈,溜肩,圆腹,圈足。外底松石绿釉地上红彩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器通景粉彩绘莲塘鹭鸶图,描绘盛夏时节荷塘,碧荷衬托盛开的红莲,浮萍和芦苇点缀其间,白鹭信步漫游,悠然自得,或昂首挺立,或侧目而视,或曲颈缩脖,或伸头窥探,或弓身低俯,一派水光接天,鸟语花香的景象,给人以恬静的生活气息。“鹭”谐音“路”,“莲荷”为“连科”,中国古代科举考试连考连中称为“连科”。“莲荷鹭鸶图”寓有“一路连科”之意。此器描绘精致,色彩明艳,为道光官窑的精品之作。
粉彩婴戏图瓶
清
陈设品
高32.8厘米口径8.8厘米足径10.3厘米
瓶撇口,长颈,鼓腹,圈足。颈部粉红地粉彩绘番莲、双喜字纹等,肩部为如意云纹,腹部通景粉彩绘婴戏图,胫部变体莲瓣纹,足墙绘回纹,外底施松石绿釉,上红彩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篆书款。
婴戏图绘有加冠进爵、采花、托船、放风筝等游戏,玩童神态活泼,童真童趣,活灵活现,充满热闹欢快气氛。
粉彩仕女婴戏图云耳瓶
清
陈设品
高29.9厘米口径8.2厘米足径10.3厘米
瓶直口,粗颈,溜肩,鼓腹,假圈足。颈两侧置对称云耳,通景粉彩绘仕女婴戏图。苍松芭蕉树旁,一组为仕女乐舞图,一仕女甩袖起舞,旁有仕女吹长笛、笙等乐器,载歌载舞,姿态各异。另一组为玩童放筝图,一仕女领四童放飞鱼形风筝。仕女面容清秀,身材柔美,婀娜多姿。稚气十足、天真烂漫的孩童刻划得淋漓尽致,有入画临境之感,使人有“疑似梦境回童年”的美好回忆。器外底红彩书“慎德堂制”四字二行楷书款。
慎德堂座落于圆明园内,修建于道光十年(),次年落成,为道光皇帝夏季避暑、处理政务之所,道光十一年(),道光帝作《慎德堂记》,将节俭、修身、图治联系起来,表达了他的治政方针。“慎德堂制”款的瓷器为御用品,制作工艺精细。
粉彩耕织图鹿头尊
清
陈设品
高44厘米口径16.5厘米足径25.4厘米
器收口,垂腹,圈足。肩饰对称夔耳。器粉彩绘“耕织图”,并配以墨书耕织诗,外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伪托篆书款,此尊为道光时期的制品。
“耕织图”描绘农家耕种和纺织的生产场面,又称“田家乐”、“农家乐”。耕织图始见于南宋,刘松年曾作《耕织图》,楼瑧作《耕图》二十一幅和《织图》二十四幅。清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帝命宫廷画家焦秉贞仿南宋楼瑧《耕织图》刊本绘制《御制耕织全图》,图为册装,共六十四页,耕织部分各二十三页。
康熙帝三十五年为该图作《圣祖御制耕织图诗》,康熙五十一年《耕织图》木刻殿版刊行。雍正时期以焦氏耕织图为仿本,绘《雍正像耕织图册》,图中的农夫蚕妇均画成胤禛及福晋等人的肖像,艺术风格独特。清代乾隆、嘉庆帝均作有耕织图诗。嘉庆十五年(),皇次子旻宁(道光帝)恭和嘉庆帝曾作《御制织图诗》二十三首。《耕织图》绘于瓷器上,始见于康熙时期,有青花、五彩等制品。乾隆官窑有斗彩耕织图扁壶。
此尊仿乾隆鹿头尊形制,但形体较笨,胎质较粗,款式书写不够规整。道光粉彩鹿头尊多见百鹿图,耕织图罕见,其绘制细腻,人物生动形象,为清代道光粉彩器中的佳作。
青花花卉纹卤壶
清
陈设品
高6.6厘米口径3.3厘米足径3.3厘米
直口,短颈,扁圆腹,腹一侧置长流,圈足,带盖。器淡描青花装饰,有折枝、缠枝花卉纹、盖饰水波纹和莲瓣纹。外底红彩书“退思堂制”四字二行楷书款。
“退思堂”是嘉庆、道光时期的睿亲王端思仁寿的堂号。“退思堂制”款前或冠以“睿府”、“睿邸”二字。
此壶造型别致,小巧玲珑,青花色泽淡雅,为道光时期的佳作。
青花诗句纹壮罐
清
陈设品
高28.1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11.8厘米
直口,折肩,筒形腹,圈足,带盖。器身、盖均青花装饰,器身楷书嘉庆御题诗一首:“佳茗头纲贡,浇诗必月团。竹炉添活火,石铫沸惊湍。鱼蟹眼徐扬,旗枪影细攒。一瓯清兴足,春盎避轻寒。”下钤篆书“大清”圆形印文和篆书“道光年制”四字方形印文。器辅以云蝠纹、如意云纹、回纹。
壮罐流行于明清时期,明景德镇永乐、宣德御窑厂有青花品种,清乾隆时期多有仿制,道光时期制品不多。清乾隆帝稽古好文,品茗作赋,喜题写诗词装饰茶具。嘉庆、道光时期也承袭乾隆的遗风,瓷器也流行装饰诗词。
此罐装饰纹饰别致,青花色泽纯正,为道光官窑器不可多得的精品。
紫地粉彩番莲纹镂空盘
清
陈设品
高9.3厘米口径38.7厘米足径18.3厘米
盘折沿,弧壁,平底,圈足。折沿处镂空呈连环式。器内外紫地粉彩绘番莲纹等。外底施松石绿釉地,上红彩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形制的盘始见于清乾隆时期,嘉庆朝延烧。造型新颖别致,粉彩器常以紫地、绿地绘番莲纹,施彩明艳,纹饰精美。
粉彩凤穿花纹双联瓶
清
陈设品
高15.7厘米足径4×3厘米
器由两个大小不同的瓶交错相连,瓶呈椭圆形,撇口,粗颈,长圆腹,圈足。器色地粉彩装饰,大瓶紫红地绘凤穿花、莲瓣纹等。小瓶绿地绘番莲纹等。外底均施松石绿釉,上红彩书“嘉庆年制”四字二行篆书款。
双联瓶也称为珠联瓶,取珠联璧合之意。瓷质双联瓶最早见于隋代,如天津艺术博物馆藏隋代白釉双龙柄联腹传瓶,陕西西安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白釉龙柄双联瓶。清代雍正、乾隆时多有烧制,除双联瓶外,尚有四、五、六、七联,甚至九联瓶,多联瓶是几个高低不同的瓶体组合而成,喻意“五岳齐天”,为独具匠心之作。此瓶有乾隆时期粉彩器遗风,施彩艳丽,绘制精细。
绿地粉彩开光红彩诗句纹茶壶
清
陈设品
高15厘米口径5.9厘米足径6.4厘米
壶直口,短颈,圆腹,圈足。前置曲流,后设曲柄。拱形盖,宝珠形钮。腹部两侧描金海棠形开光内,红彩楷书吟烹茶五律一首:“佳茗头纲贡,浇诗必月团。竹炉添活火,石铫沸惊湍。鱼蟹眼徐扬,旗枪影细攒。一瓯清兴足,春盎避轻寒。嘉庆丁巳小春月之中浣御制。”下钤有圆形“嘉”、方形“庆”印记。嘉庆丁巳年为嘉庆二年()。开光外绿地粉彩绘折枝花卉纹和莲瓣纹等。外底施松石绿釉,中心留白处红彩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壶其造型、施彩、纹饰等仍有乾隆器的遗风,造型隽秀,纹饰繁密,纯净莹润的绿釉色地与色彩雅致的粉彩花纹相配,为嘉庆粉彩器的上乘之作。此壶为嘉庆时期的典型器物,有青花、红彩和粉彩品种。
粉彩双龙纹瓶
清
陈设品
高30.9厘米口径8.8厘米足径10.5厘米
瓶撇口,长颈,溜肩,鼓腹,圈足。器粉彩饰双龙纹,辅以番莲、如意云头、莲瓣纹等。外底松石绿釉地留白,上红彩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形制的瓶称为“赏瓶”,《雍正记事杂录》记有:“此种瓶式为皇帝赏赐之用,故名赏瓶。”赏瓶多为青花绘缠枝莲纹,因“青”与“清”、“莲”与“廉”谐音,故有“清廉”的寓意。雍正器罕见,乾隆以后多有制作,除青花外,尚有粉彩、斗彩、颜色釉制品,为清代官窑的典型器物之一,此器为嘉庆时期的制品。
青花釉里红云鹤纹玉壶春瓶
清
陈设品
高36.1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12.5厘米
瓶撇口,粗颈,鼓腹,圈足。器青花釉里红绘云鹤纹,辅以蕉叶、卷草、如意云头和莲瓣纹等。鹤纹寓有长寿之意,是明清瓷器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有云鹤、团鹤、群鹤等形式。
造型端庄,制作精湛,青花釉里红发色均纯正鲜丽,虽无铭款识,仍为嘉庆官窑器中的精品。
青花龙凤纹双螭耳瓶
清
陈设品
高34.6厘米口径8.1厘米足径9.8厘米
瓶撇口,长颈,鼓腹,圈足,颈饰对称螭耳。器青花装饰,主题纹饰为龙凤牡丹纹,龙作腾空飞奔状,凤作展翅翱翔状,萦绕以缠枝牡丹纹。龙纹矫健,凤纹祥和。辅以莲瓣纹、如意云纹等。外底青花篆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嘉庆时期瓷器承袭乾隆的艺术风格,其造型创新式样少,纹饰也多采用传统寓意吉庆的图案,绘制技法工笔多于写意。此器青花呈色鲜艳明快,纹饰清晰,用笔简洁凝练,造型与纹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仿朱漆菊瓣盘
清
陈设品
高3.5厘米口径16.8厘米足径9.7厘米
器通体呈菊瓣式,收口,弧壁,平底,圈足。器内外壁施仿朱漆红釉,器内心金彩隶书乾隆御制诗一首:“吴下髹工巧莫比,仿为或以旧还过。脱胎那用木和锡,成器奚劳琢与磨。博士品同谢青喻,仙人颜似晕朱酡。事宜师古宁斯谓,拟欲摛吟愧即多。乾隆甲午御题。”下钤“乾”“隆”篆书印记。外底施黑彩,上刻填描金“大清乾隆仿古”六字三行楷书款。
据《清档》记有雍正十一年,命烧十二种色釉菊花式盘,各四十件。十二种色釉为红、绿、黄、蓝、铁锈、茶叶末、胭脂水、藕荷紫、珊瑚、茄紫、粉青和天蓝釉。清乾隆时期也烧制菊瓣盘,仿朱漆釉是仿当时著名的薄胎夹苎漆器工艺,瓷器上涂以朱红釉,造型和釉色均有朱漆效果,真假难辨,唯胎为瓷质。乾隆仿朱漆器物有菊瓣盘、菊瓣式盖碗等。
此盘精巧别致,胎薄体轻,釉质细润,书法工整,笔力苍劲,其精湛的工艺令人称绝。
仿木纹釉带座花盆
清
陈设品
通高42.3厘米口径30厘米足径34厘米
器由花盆与座托组成。盆撇口,斜直壁,平底,其形似多块木板拼接而成的花盆,外施木纹釉,并饰有二道凸起的金箍。外底施白釉,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底座为仿木质器座,通体施黑釉,上金彩绘有卷草纹、折枝花卉纹。
以红赭、褐色两种彩釉绘制的木纹釉瓷,始烧于雍正时期,乾隆朝尤为流行,造型丰富多样,有花盆、桶、笔筒、碗等制品。其造型、色泽、质感均与木制器皿酷似,木质纹理清晰,瓷木莫辨。乾隆以后的木纹釉制品以胎釉质地粗厚,木纹不清为特点。
花盆与底座相配,既增加了整体美感,也给人以稳重敦厚之感,集装饰性与欣赏性于一体。
仿古铜彩雕螭龙纹三兽足洗
清
陈设品
高13.4厘米口径45.7厘米底径30.6厘米
器仿青铜洗的形制,折沿,浅腹,平底,下置三兽足。通体施仿古铜彩,折沿处雕螭龙纹,外壁用金、蓝彩绘莲瓣纹。外底凸雕“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古铜彩是清代著名的色釉品种之一,陈浏《陶雅》称:“古铜彩独推乾隆朝,花纹皆凸雕夔龙、云雷,青绿殊可珍玩。款皆篆书六字,或凸雕,或以金写之。”
此洗形制硕大,造型规整,胎体厚重,彩釉精细,保存完好,光洁如新。
仿古铜彩描金彩牺耳尊
清
陈设品
高26.5厘米口径16.7厘米足径7.7厘米
器仿战国时期铜牺耳尊的形制,撇口,短颈,丰肩,圆腹,圈足外撇,肩两侧堆贴对称牺耳。通体施古铜彩为地,金彩描绘蕉叶纹、斜方格纹等。外底金彩书“敬畏堂制”四字两行楷书款。
“敬畏堂”为清代堂名款,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有清仁庙、纯庙两代君主好讲理学,故所命堂名多理学语。康熙则有‘静惕堂’、‘中和堂’,乾隆则有‘静镜’、‘养和’、‘敬慎’诸堂,皆内府堂名也。由是亲贵诸王亦趋重理学,成为风气,如‘拙存斋’、‘绍闻堂’在康熙朝。‘敬畏堂’、‘正谊书屋’,在乾隆间,……大抵多属亲贵诸王之制品。”此器造型端庄,釉质均匀,金彩明艳,为清代乾隆色釉瓷中的精品。
仿古铜彩牺耳尊
清
陈设品
高26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7.2厘米
此尊仿战国时期错金银铜双耳尊形制,撇口,短颈,丰肩,圆腹,圈足外撇,肩部堆贴对称牺耳。通体施以仿古铜彩,釉彩仿青铜器错金嵌银镶松石工艺,腹部饰典型的云雷纹。金、银等彩与古铜锈斑相互交融,效果惟妙惟肖。
因器型和纹饰均仿铜器,故称为“古铜彩”。古铜彩瓷烧制始于雍正朝,盛行于乾隆时期,仿铜器而制作的瓷器工艺精湛,十分逼真,不仅造型与原品一致,而且青铜器物的色泽、锈斑、色釉与原物相差无异,反映出乾隆时期官窑瓷器釉料的配制和烧制技艺水平的高超。
此尊造型古朴,釉质凝重,为乾隆时期官窑仿其他工艺品的典型器物。
松石绿釉雕凤凰牡丹纹梅瓶
清
陈设品
高30厘米口径6厘米足径10.2厘米
瓶小口,短颈,丰肩,长腹,圈足。器身雕刻花纹,有凤凰牡丹、如意纹和莲瓣纹等,通体罩以松石绿釉。外底阴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松石绿釉是雍正时期御窑厂创烧的色釉品种之一,乾隆时期十分流行。因其釉色青绿,似绿松石的色泽而得名,是仿石釉的一种,它以金属铜为着色剂,二次烧成的低温釉。
乾隆松石绿釉器多为小件文玩和装饰品,大件少见。梅瓶为乾隆时期的典型器物,形体秀美,雕刻精致,纹饰立体感强,线条流畅,为乾隆色釉瓷中的精品。
仿石釉堆贴螭龙纹瓶
清
陈设品
高37.3厘米口径5.4厘米足径11.9厘米
瓶直口,长颈,圆鼓腹,圈足。颈肩部堆贴一螭龙,器通体施仿石釉,底足施酱釉。外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螭龙刻划采用写实手法,概括凝练,螭龙双目圆睁,体态矫健,作奔跑状,自然逼真,其肃穆的神态,更增加了威严雄健之感,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清乾隆皇帝嗜古成痴,瓷器除大量仿烧前朝名窑外,也盛行仿各种手工艺品,其工艺精湛,巧夺天工,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称“骤视绝不类瓷,细辨始知皆釉汁变化神奇之至也”。仿石釉用色泽相似于各色石质的彩釉,勾画出石头的纹理,色泽摹仿逼真,有仿大理石釉、虎皮石釉、卵石釉、松石釉等品种。乾隆仿石釉器造型有瓶、笔筒、香炉、扳指、印章等。
粉青釉描金暗花夔龙纹交泰瓶
清
陈设品
高12.7厘米口径5.8厘米足径6.3厘米
瓶口微撇,短颈,溜肩,鼓腹,圈足。腹部镂雕成仰覆如意头形并相互勾套,体饰暗花夔龙纹,通体施粉青釉,颈部金彩绘蕉叶纹,口边、足际均涂以金彩。外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交泰瓶上、下两部分镂雕成回纹,或如意头形或正倒“T”形,交接、勾套连为一体的器型,取“交泰”的吉祥之意。《易经》有“天地交泰”之说,即天地相交则时运亨通,故又称为“天地交泰瓶”。据清宫档案,乾隆八年唐英奏折中记有这类交泰瓶,是专供乾隆皇帝玩赏的佳器,为唐英别出心裁之作。此瓶制作精妙,工艺难度大,为乾隆时期“唐窑”中的精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同样的制品。
粉青釉灵芝式洗
清
陈设品
高8.7厘米口径19厘米
洗形似灵芝状,敛口,浅腹。通体施仿宋龙泉窑粉青釉。
洗为文房用具,用于洗笔,故又称为“笔洗”。瓷质笔洗在宋代较为流行,汝窑、官窑、龙泉窑、耀州窑等都有烧制。明清时期造型更为丰富,尤以乾隆时期最为繁多,仿象生洗多样,有灵芝、葫芦、桃、海棠、荷叶、梅花形等。灵芝,古人视为瑞草,可起死回生,驻颜不老,又被视为预兆政清民和的吉祥物,三国魏曹植有诗:“灵芝生天地,朱莫被洛滨;荣华相晃耀,光采焕若神。”
象生瓷是指仿人物、动物、植物形象的瓷器,乾隆时期烧造十分兴盛,陈浏《陶雅》称:“象生器皿,色目非一,人物鸟兽,指不胜屈。”乾隆朝烧造此形制的器物,多取其吉庆祥瑞之意。
此洗别致的造型与青釉浑然一体,构思巧妙,虽无精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仿生惟妙惟肖,却自然天成,又富有装饰情趣。既是一件文房实用器,也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窑变釉海棠式花觚
清
陈设品
高26.4厘米口径22.3厘米足径10.6厘米
器呈海棠式,口作四瓣花形,撇口,长颈,圆腹,圈足。通体施仿钧窑变釉,铜红釉上交织有数道蓝色条纹,釉面光润晶亮,外底施酱釉,并刻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觚为商周时期典型的青铜器,明清时期较为流行,有瓷、铜、玉、银等质地,均用作陈设、插花或供器。
乾隆窑变釉瓷烧制较多,有花觚、梅瓶、天球瓶、锥把瓶、云耳瓶、石榴尊、炉等品种。此觚造型隽秀,新颖别致。
仿汝釉弦纹尊
清
陈设品
高53.4厘米口径17.4厘米足径24.8厘米
尊撇口,束颈,溜肩,鼓腹,圈足。颈腹部饰弦纹数道,通体施仿汝窑天青色釉,有细碎片纹。外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乾隆时期仿宋汝窑器,一类是不署本朝款识,器形、釉色、开片等均刻意模仿宋汝窑器。另一类是署本朝款识,釉色仿汝,式样丰富,造型则多为本朝的典型器。此器为仿汉代青铜器尊的形制,造型古朴,釉色淡雅,釉质匀净,幽雅凝重,不尚花纹,只饰弦纹,简洁雅致。弦纹尊为乾隆时期的典型器物,除仿汝釉外,尚有青花、仿哥、仿官等品种。
法华莲塘图盖罐
清
陈设品
高34厘米口径17.6厘米足径21厘米
罐口微撇,短颈,鼓腹,圈足。带盖,宝珠形钮。器蓝釉地法华立粉画法粉彩装饰,并辅以金彩,器身、盖均通景绘莲塘图,并辅以璎珞纹、卷草纹等。外底施松石绿釉,并刻阳文“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莲塘图描绘的是仲夏时节的莲塘,一池清水,盛开的莲花,含苞待放的蓓蕾,均绘制得惟妙惟肖,给人以清新怡静的感觉。
莲花为花中君子,碧水、荷叶青青,谐音“清廉”,有“一品清廉”之意。璎珞原是用线将珠宝、玉石编串成多层次的装饰品,陶瓷器装饰璎珞形状的纹饰称为璎珞纹,宋元时期的瓷塑观音、菩萨多以模印或贴塑饰璎珞纹。明清时期,多见于青花、五彩和法华器上,青花、五彩以描绘手法,法华器则采用立粉画法。
明代永宣时期,景德镇窑仿制陶胎法华,始烧瓷胎法华器,清代延烧,但官窑法华制品较为罕见。此器端庄秀美,形制较大,由于粉彩的使用,比明代器更显细腻华丽,为乾隆官窑法华器十分珍贵的艺术精品。
珐琅彩缠枝花卉纹蒜头瓶
清
陈设品
高18.6厘米口径2.8厘米足径5.3厘米
瓶蒜头形口,长颈,硕腹,圈足。通体以凤尾纹为地,以珐琅彩加金彩绘各式缠枝花卉,有红、黄、蓝、白等色,色彩斑斓绚丽。外底松石绿釉,上蓝料双方框内书“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
在彩地上用各种色彩绘制各式各样的织锦纹、轧道纹等,称为“锦灰堆”。珐琅彩瓷虽始于清代康熙时期,至乾隆时期制作更为精致。乾隆时期,由于中欧贸易与文化的交流,珐琅彩瓷的绘制受西洋绘画等艺术影响较大,纹饰与施彩技法等方面具有西洋风格。此器为乾隆珐琅彩瓷的上乘佳作,原为清宫旧藏。
粉彩镂空夔龙纹转心瓶
清
陈设品
高30.3厘米口径8.5厘米足径10.5厘米
瓶撇口,长颈,鼓腹,圈足,颈部置对称螭耳。外壁色地绘粉彩纹饰,颈部红地绘番莲、八宝纹,腹部四开光内镂雕双夔龙纹,开光外绘番莲纹,胫部红地夔龙纹,内胆绘云纹。外底松石绿釉上红彩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转心瓶是清乾隆时期的杰作,瓶体由外瓶、内瓶、底座分别烧造组成。外瓶套于内瓶外,内瓶与底座有轴碗相连,外瓶多装饰镂雕花纹,内瓶转动时,透过外瓶镂空可以看到内瓶的通景纹饰,它是根据陶车旋转原理而制。乾隆朝是景德镇瓷业辉煌鼎盛时期,御窑厂为迎合皇室标新立异的追求,器形屡有新创,奇巧之物,层出不穷,转心瓶为乾隆时期的佼佼者。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称转心瓶为“乃内府珍赏殊品也”。此器制作精工,施彩浓艳,为巧夺天工之作。清末民国时期有仿此类乾隆时期的转心瓶制品,但工艺较粗糙,彩釉不精细。
斗彩进宝图壮罐
清
陈设品
通高31厘米口径10.8厘米足径10.8厘米
器呈灯笼状,直口,短颈,长圆腹,圈足,带盖。器身、盖面斗彩绘进宝图,辅以云蝠、如意云、折枝花卉纹等。进宝图绘有重山复水,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平溪小桥,山涧茂林,葱绿苍翠,山花绽放,道路崎岖,进宝的队伍行于盘山道上,或推车,或肩扛,或怀抱宝物,或泛舟于水上。外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器因上下粗壮,口底相若,故称为“壮罐”,为明初永宣时期始创,清代乾隆、道光时期有仿制。清代乾隆斗彩器制作工艺精湛,其色彩娇艳夺目,画面生动形象。
乾隆时期壮罐多为青花品种,斗彩器十分罕见。此器图案精美,纹饰清晰,层次感强,彩釉鲜艳如新。
斗彩桃蝠纹葫芦扁瓶
清
陈设品
高30.5厘米口径6.8厘米足径9.7厘米
器呈扁体葫芦形,通体斗彩装饰,腹部开光内绘山石花卉纹,外绘折枝桃纹、飞蝠纹等,寓有福寿吉祥之意。外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葫芦藤蔓绵延,“累然而生,食之无穷”,籽粒众多,数而难尽,为绵延后代,子孙众多的象征,为吉祥之物,又为“暗八仙”之一。瓷质葫芦瓶为中国传统陶瓷中的典型器,明清时期烧制品种繁多。此器造型新颖别致,端庄规整,纹饰祥瑞,绘制精湛,为乾隆斗彩中的珍品。
斗彩团花纹缸
清
陈设品
高23.4厘米口径33.1厘米足径18.4厘米
缸直口,弧壁,深腹,假圈足。器斗彩纹饰,绘折枝花卉、团花纹、如意云纹和莲瓣纹等,外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清代乾隆斗彩器以制作工艺精致、色彩鲜丽、纹饰更趋图案化为特征。团花是乾隆瓷器流行装饰纹样之一,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云:“至乾隆以后喜作团彩,稍久风致矣,然于华丽之中别饶葱茜之致,足为清供雅品,弥可宝贵也。”此缸纹饰布局繁密规整,绘制严谨,为乾隆斗彩的典型器。
版权申明:
此文来自由古玩元素网对中国国家博物馆资料汇编,如涉及版权问题,第一时间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并给您满意的答复,其余平台如需转载请留言给古玩元素网,否则一律追究法律责任!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