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13:30,北京·中国弓弦艺术节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报告厅拉开帷幕。正值中国戏曲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举办以“戏乐共生,交辉共荣”为主题的中国弓弦艺术节,是对国戏建校70周年的美好祝福及对未来发展的期盼。70年来,戏与乐共生共荣,促进了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打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态。
首先,由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宋飞致开幕辞。她谈到,本届中国弓弦艺术节将推出集戏曲主弦汇演与胡琴文物品鉴、戏乐主胡历史追溯与经典胡琴艺术解读赏析、多剧种戏乐人才培养成果与胡琴名家多种胡琴经典新创作品展示,以及胡琴与民族管弦乐队大型作品展演等线下线上音乐汇演于一体的系列大型文教活动。其中,具有“国戏品牌”意义的戏曲多剧种音乐表演人才成果展示专场音乐会,以及各种民族弓弦乐器和戏乐主弦的多种发展样式、多种戏曲音乐元素在新创与经典作品中的展示,将成为本届中国弓弦艺术节一个个突出的亮点。此次活动在国家博物馆举行,让我们获得了更大的展示平台和空间,能面向更多的公众,把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播的更广,让更多人感受到戏乐弓弦、胡琴艺术的魅力。
一
乐史寻踪
首场讲座由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修海林与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任宏,从戏曲主胡历史发展脉络梳理及胡琴发展现状、调研成果与思考两个角度分别展开。
修海林教授在讲座当中,追溯胡琴的历史发展,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记载、图像、文物等资料的综合解读的基础上,对自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的发展历程作解读,并对胡琴与戏曲发生关联的时间、地位转变做出详尽分析,还梳理了沈星培、樊三、汪桂芬、梅雨田、孙佐辰、徐兰沅、李慕良等几位影响深远的戏曲主弦代表性人物的代际传承关系。
任宏副教授重点介绍与分享了我院宋飞胡琴艺术传承传播中心筹备情况,戏曲主弦发展现状调研的部分成果以及相关思考。她谈到,历史的音乐虽已随时间渐渐流逝,但音乐的历史往往沉淀在各样载体中,其中包含至今还活态传承着的民族弓弦乐器家族。民族弓弦乐器有着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当其与戏曲邂逅之后,便迎来了蓬勃的发展局面。戏曲的发展离不开音乐,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的剧种发展,也就离不开胡琴。戏曲主弦在乐器形制、演奏技法、伴奏手法等方面呈现出来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伴随着戏曲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历程。
二
乐思辨径
下午15:30,伴随宋飞副院长的专业介绍,第二场讲座《经典胡琴作品分析与赏析》在观众的掌声中迎来主讲人: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冬梅,以及现场展示嘉宾中国戏曲学院王力可(京胡)、孙慧杰(月琴)、王广辰(大鼓)和中国音乐学院谭欣(二胡)。
赵冬梅教授以京剧曲牌《夜深沉》、阿炳的二胡曲《听松》、关乃忠创作的《第四二胡协奏曲——“爱恨情仇”》第一乐章为例,采用理论分析与现场演奏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中国音乐语言线的艺术为切入点,从旋律音乐的思维逻辑、发展手法和旋律音乐运动的动力等不同侧面以作曲技术理论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赵冬梅教授在讲座中对京剧曲牌《夜深沉》讲解到:这是一首由昆曲《思凡》的唱腔、京剧《孝感天》反二黄慢板中被称为“节节高”的拖腔、京剧曲牌融合而成的集曲,相同的“合尾”作为结构的“标点符号”将这首作品的结构分为两段。《夜深沉》一气呵成的旋律中有骨干音做支点,形成打破内部结构方整性的器乐化旋律,材料的不断紧缩形成音乐发展的推动力。我院京剧系三位同学做示范演奏。
对于阿炳的《听松》,赵冬梅教授重点分析了乐曲中间段的旋律发展和逐层推进、递进增长的思维逻辑。比较了由谭欣现场演奏的独奏和由高为杰先生改编的弓弦乐队演奏版,使观众获得不同的听觉体验。
如果说对经典作品的改编是对胡琴艺术发展的探索,那么八度定弦、双马尾琴弓的现场讲解与演示,则向我们展现了对二胡演奏技法与表现力的进一步拓展。现场聆听关乃忠先生的作品《第四二胡协奏曲——“爱恨情仇”》第一乐章(宋飞教授演奏视频),以现代思维诠释的“胡笳”主题呈现的是胡琴艺术以继承传统为根基绽放出的时代风采。
下午的两场讲座很快接近尾声,现场观众却久久不愿离去。面对传统音乐的当代传承,我们既要追溯历史,也要继往开来的迎接新的开拓。正如宋飞教授最后点评中谈到的,民族音乐的历史需要不断追溯和解读,其中所蕴含着的精神内涵、民族情怀、思维逻辑以及有着民族特性的音乐语言表达方式,都值得我们不断的探索。因为只有如此,才可以继承传统、继往开来。
三
琴史新途
12月18日上午,本届弓弦艺术节的第三场讲座《传统与创新——孙文明二胡艺术的当代解读》,准时在学术报告厅开讲。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汝艺主讲,中国音乐学院黄晓晴、谭欣作演奏展示。
宋飞副院长在导语中谈到,在二胡艺术发展史上,孙文明对二胡艺术的开创性发展,具有时代意义,其成果以及实践的方向,在当下新时代文化艺术发展趋势之下,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