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物承载国运,牵连民心。70年筚路蓝缕,路转峰回,每一次文物回归之路,都在凝聚着民心,激昂着力量,重重擂响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鼓点。9月17日,“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北京开幕。展览通过25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归案例、余件文物全面展现70年来我国流失文物回归工作的不凡历程与丰硕成果。包括《伯远帖》、《五牛图》、皿方罍、圆明园青铜虎鎣、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珍贵回归文物在展览上集中亮相。展览现场人山人海,看得出大家对于这些回归文物的深厚感情,而在《五牛图》的展柜前,更是人头攒动!《五牛图》系唐代名相韩滉所作,为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它是世界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书画界素有“纸寿千年绢八百”之说,意为纸制文物保存寿命不超千年,五牛图距今近年历史,流传至今弥足珍贵。韩滉《五牛图》表面绘牛,实则绘世,宰相艺术家将自己对田园盛景的向往尽数倾注其中。韩滉以艺术家的角度观察万物,更以政治家的眼光体察民情。五牛图《五牛图》一经问世,即被视为画中极品,人人都想得到它,但这也使它走上了颠沛流离之路。《五牛图》在北宋时曾收入皇宫,宋徽宗还曾题词签字。元灭宋后,大书画家赵孟頫得到了这幅名画,如获巨宝,留下了神气磊落、希世明笔的题跋。到了明代,《五牛图》卷又陆续到了大收藏家和鉴赏家项元汴与宋荦的手中。清代乾隆皇帝广诏天下珍宝,《五牛图》卷被征召入宫,乾隆皇帝非常喜爱,并多次命大臣在卷后题跋。清朝末年,名画被转到中南海瀛台保存,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从此杳无音讯。20世纪50年代,它被一位寓居香港的爱国人士发现。年初,周恩来总理收到这位爱国人士的来信,希望中央政府出资尽快收回国宝。周总理于是立即给文化部下达指示,鉴定真伪,不惜一切代价购回。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成交。名画虽然回归祖国,但经历了颠沛流离,画面上蒙满了尘垢,伤痕累累,更有大小洞蚀数百处。年1月28日,《五牛图》卷被送到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由裱画专家孙承枝先生主持修复。修复厂的技师们以他们丰富的经验、高超的技艺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化腐朽为神奇,使这幅珍贵的艺术品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画纸虽短,演绎着的传奇却长达千古;宣纸虽轻,承载着的文明却重如泰山。于是大宋官窑响应落实十九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以钧为载,从经典中采珠,用钧瓷创作出立体的《五牛纳祥》。整个作品造型准确生动,釉色囊括钧瓷经典的“红为贵,紫为最,月白天青赛翡翠”,达到了形神兼备之境界,完美的将《五牛图》中五只牛的形象展现了出来!艺术品界的资深藏家都知道,无论古今,但凡瓷绘样式,多源于写生,仿古,锦段等。钧瓷因釉厚且窑变不可控的特性,写生名画困难重重,鲜有窑口涉足。大宋官窑的这款五牛纳祥可谓开创了钧瓷界写生名画的历史先河,意义非凡!点击小视频,了解大宋官窑品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