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识罗丹朱尚熹雕塑日记下杂志精选

年3月14日临摹罗丹的《塌鼻子人》想到的

我今天在国博的罗丹展临摹了《塌鼻子人》。整个面部有两大凸起的高点群,一是眉宇眼眶和眼睛一带,二是鼻子下巴胡须这一带。尤其是前者高点群具有表现力。做得好的话,人物的眼神就很生动地通过尖端表现出来,而且还很有神气。在临摹《塌鼻子人》时,使我想起在研究生期间我主动请求曾先生给我开一个临摹希腊雕塑的单子,单子中就有《荷马》。临摹中曾竹韶教我如何刻画《荷马》眼睛。荷马是盲人,但是扬起的眉毛和抬头纹表达出盲人诗人那特有的“眼神”。我敢说罗丹做《塌鼻子人》时肯定受到《荷马》或类似雕塑的启发。当然他做《塌鼻子人》的另一个灵感来自他对米开朗基罗的崇拜,当时这位模特儿的鼻子塌陷,颇像米开朗基罗。这些都是他要做《塌鼻子人》的充分理由。至于这样一个下层人登上官方沙龙展时挑战了官方和达官贵人那甜腻的审美,应该是后来的事,我并不认为他就是为抛出一件划时代的作品,争当前卫和先锋的目的而作。把它列入美术史那是后来艺评与史论家的事了。

▲《塌鼻子人》

当然,罗丹做《塌鼻子》还宣誓了他的一个美学观点,那就是以“丑”为“美”,这对当时的达官贵人的美学观点肯定是一次前卫性的冲击。在罗丹认为“丑”更具人性的力量,塌鼻子人那位模特的形态也许更具雕塑的力量。换句话说,就这种所谓“丑”的感觉更适合做雕塑。不是吗?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要出去画画写

生时,很少人面对干净的城市大马路和大楼支起写生的画板,而更愿意去钻进小胡同,到古镇,画破房子,因为这些场景更入画。

▲《荷马》

罗丹与我们做雕塑的人一样,并不是神人。我们能想到他对前人雕塑的喜爱就激发出他的创作欲望,而他经常见到的那位老模特儿的特征正好与他的所爱相吻合,由此产生灵感做一个“我”心中的米开朗基罗,试一把《荷马》式的面孔,加上这位模特的雕塑感也令人难忘。这种过瘾式的尝试和创作经历,我们做雕塑的人都有过。我们也很难说出这样的创作灵感是来自生活,还是来自过去的文明积淀。我们常说创作来自生活,像是一句口号,而实际上我们的创作灵感,或者说不可节制的创作欲望有可能并不是来自生活,有可能就来自一件前人的作品。我们完全可以从前人的成果出发,做出新的贡献。过去的文明就像一棵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各种枝条与绿叶与鲜花一起大放异彩。我们完全可以从某一根小枝出发,长出新芽,并长出自己独特的干系,开花结果,去融入整体的文明。

罗丹的创作并没有我们国人雕塑家的创作定式,也无所谓习作与创作的区分,无所谓过程与结束。只要出自他的手,件件都是罗丹,件件都是杰作。

年3月20日与其说罗丹是自然主义还不如说是雕塑主义

我的研究生在校的必交文章之一就是《罗丹艺术论》的读后感。有的同学在读到“要热爱自然”“尊重自然”这样的词语时就很郁闷,心里想都啥时候了,还在自然主义,是不是落后了呀?是的,《罗丹艺术论》中的自然、传统、美感的词比比皆是,我在前些日子的微博已经分析了这些问题,今天我可以就罗丹关于自然的问题再说几句。

▲《施洗者约翰》

是的,罗丹经常把自然挂在嘴上,确实影响了后人重视他的价值。其他人忽视他自然的重要性还可以原谅,但作为做雕塑的人就要追个究竟。罗丹的所谓“自然”到底是啥意思?还有罗丹作品的最后呈现结果也很容易叫人理解为写实主义的高峰,满身的肌肉,再活灵活现,那也是人体的活灵活现,所以是自然主义的。我们拒绝他的前提是我们心里认定写实的人体雕塑是陈旧的。

通过这次的临摹学习更加坚定了我对罗丹就是自然主义的结论的否定。其实罗丹一直在为雕塑的纯粹性而努力奋斗,他的眼睛简直就是一双雕塑的眼睛,他所见到的自然就是具有雕塑属性的自然,这是普通人并不具备的。这就是为啥,他的作品从素材到完成,历经数年,其结果总是越做越雕塑,而不是越做越自然。

▲《波特莱尔》

为了雕塑的空间纵深性,形的大面构成,他不惜改变对象真实的状态;为了雕塑的能量(生命力)的塑造,他不惜随意改变肌肉的本来形态,他不惜放弃作品的“完整性”。就拿雕塑作品《雨果》来说,细挑解剖毛病,不计其数,但在作品滚滚生命凸起面前,在风起云涌的形态面前,有谁还在挑他生理结构的毛病?我们还有谁将其再定为自然主义呢?反之,这时我们会说:“哦!罗丹的解剖做得不行啦!”这就是我们的问题了!

与其说罗丹的自然主义还不如说罗丹的雕塑主义。

罗丹雕塑中的一切都是为雕塑语言服务的,我的这种提法是我在这次临摹中产生的,也是我的最新感受。这种看似一反常态的提法其实就是现代主义的主要方向,原来那种语言是工具,是要服务一切的理念属于现实主义的讨论范畴,而在现代主义这里就无效了!看看毕加索的《妇人头像》,我们常说的形神兼备在他的这件作品上完全无效,坐在对面的模特妇人就是一个参照而已,一个由头。在这件作品上毕加索的四维空间雕塑语言是他的目的,而不是要做那位自然状态的模特。

▲《思想者》

当然从现代主义美术史的发展来看,罗丹的雕塑属性的自然还是第一性的自然,这与后来的亨利·摩尔一样。亨利·摩尔的雕塑属性的自然,已经从罗丹在人体上的认识延伸到整个有机世界。他在骨头上、贝壳上、岩石上、山脉上、流水中、当然也在人体上领会雕塑语言,领会有机世界所有形态的空间深度与能量表现。工业革命以后艺术家开始恐惧和领会人类再造“自然”的能量,即第二自然的能量和破坏力,这就有了后来英美的钢铁抽象雕塑。不管怎样,第一自然也好,第二自然也好,雕塑家眼里的自然是很专业的,不要与一般的自然概念混淆。

自然主义是不是落后的问题,并不是一位成熟艺术家和学者值得讨论的问题。艺术并不是科技,有先进与落后之分,艺术是一种文化,文化是群峰林立的,座座都有顶峰。

年3月29日雕塑应该是独立的

雕塑的三维优势和实在的物质性,进而所产生的四维时空优势肯定是大于文字优势,或者说至少具有独立于文字优势。就是说现实主义的雕塑承载着故事性和描写性,那雕塑所特有的物质实在性和空间占领性,那牵着观众脚步移动去观察的强制性,移步移景的时空性等都是文学无法实现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称《加莱义民》是英雄的丰碑,也是人性的丰碑。要是没有雕塑这种形式的支撑,作为素材的原来的文字故事是无法与丰碑相匹配的。而罗丹在这件作品上他的那种关于生命的酣畅塑造更是该主题与题材的增值部分。所以,我们对雕塑的优势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它并不是亦步亦趋地表现主题与题材的跟班工具。

▲《雨果》

雕塑的最终目标是独立,独立的存在,独立的价值。雕塑应该与文学、哲学、社会学平起平坐。雕塑的独立奋斗经历了整个现代主义时期,长达近一个世纪,远比绘画的独立运动要艰难和费时得多。为啥?一方面雕塑要摆脱题材和主题性就已经费了好大的劲,这方面就有马约尔、马蒂斯、布朗库西等人的前赴后继;另一方面雕塑还要摆脱再现性,摆脱对肌肉的刻画,对人物性格的表现,摆脱栩栩如生的表达等等。这里面为之奋斗的现代主义雕塑大师就有马蒂斯、布朗库西、波菊尼以及构成主义的大师们和亨利·摩尔等等。他们都介入进来并完成了这场革命。

今天的西方现当代雕塑的大师作品,如理查德·塞拉、安利希·卡普尔、贝弗利·佩珀、理查德·迪肯等等,他们的雕塑已经独立于说明性、独立于文学、独立于社会学了。

我们今天的中国雕塑界还在为雕塑怎样去表达一个高大上的观念而纠结,将雕塑完全置于工具的地位,而且影响到我们的青年学生,不认真去做好雕塑,而是在那里苦苦寻思如何反映一个非同凡响的观念。我们有的艺评家直接告诉学生,你们的基本功就是多做社会调查,真的是令我们这些教雕塑的老师们彻底无语了!

雕塑不是万能的,雕塑只能用自己的优势性语言说出雕塑应该说的东西,并不是什么都可以表现。

不管来得多么迟,独立的雕塑应该在中国矗立。

本文为文章节选,更多内容请







































治疗白癜风的土方法
北京治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lygl/47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