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中国的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专注一家企业和一位企业家,用七千多字聚焦这家企业的时代变革和企业家精神,其深意并不是简单对企业变革的肯定与点赞,也是对中国经济转型和制造业升级创新、创业路径的呼召!
新华社报道《“制造业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之上”——与张瑞敏面对面》这是新华社当天报道的标题,并配发记者采写评论《“变革者”张瑞敏印象》,在10月20日出版的《新华每日电讯》上发表。
报道甫出,各大网络新闻门户纷纷转载,报道何以引起网络轰动效应?请看海尔文化 从一位普通的企业负责人成长为全球知名的企业管理思想家,执掌海尔航向的张瑞敏,对“青岛制造”“中国制造”有着怎样的理解?如果说海尔过去是制造产品、服务,今天究竟在“制造”什么?中国制造的未来在哪里?带着一系列问题,新华社记者走进海尔集团,和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面对面。
着眼于“中国制造”的未来,张瑞敏说:
制造业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上。现在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中国制造业到底能不能真正在这个时代做起来?真的很难说。在互联网时代,关键不仅是看名牌,更关键是看企业怎么转型。过去我们以日本企业为师,现在日本不少大企业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不是制造不行了,而是因为它们和互联网脱节了。
传统时代制造业的现状是:企业要么成为名牌企业,要么成为名牌企业代工厂。但到了互联网时代,企业要么拥有平台,要么被平台拥有。名牌和平台的最大区别,名牌是以企业为中心来管理客户,平台则是以消费者为中心来管理企业。
对中国制造业来讲,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转型——怎样尽快转型为互联网企业。我们自己就在苦苦探索。
▲时任中国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中)在空调公司装配车间和员工一起分析产品技术指标。资料照片(年9月25日发)
“没有哪个百年企业不是自杀重生的”
采访中,记者问“海尔正在创造一个让中国人民自豪的国际名牌,做到了吗?”
对此,张瑞敏表示,海尔的观念就是4个字:自以为非。从来不认为自己成功了。像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根本没有成功这回事儿,所有的成功只不过是我们用以自鉴的镜像”。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是非线性的,用户需求是变化的,挑战非常大。所以我说,没有哪个百年企业不是自杀重生的,有的可能都自杀过很多次。
谈到转型,张瑞敏坦言,海尔的变革转型经历了诸多艰难,面临巨大挑战。“一直到大前年把中间管理层一万多人去掉,当时社会上有很多质疑,加上营业收入也不怎么增长了,质疑就更多了。但是很多人没有注意,海尔营业收入虽然没有增长或者出现一些下降,但利润一直增长很快,到今年连续9年利润大幅度增长。”
海尔有个很现实的目标!
顺应时代,海尔从一家制造企业,转型为互联网平台。对于新华社记者提出的未来海尔到底做什么的问题?张瑞敏先从互联网发展趋势谈起,认为一定会有后电商时代,而且一定是场景商务。
张瑞敏表示,需要特别值得 海尔提出:把所有电器变成网器,再变成网站,才可能跟用户交互。我个人觉得,中国制造业如果找不到这个出路,会很危险。
张瑞敏的“小目标”:当年让大家吃上饭,今天是做成“人单合一”
在采访中,新华社记者借用当前的网络热词,问了张瑞敏一个有趣的话题:“创业者都有一个小目标。您当年进海尔时的小目标是什么?现在的小目标又是什么?”
张瑞敏回答:“当年的小目标就是叫大家吃上饭。我来海尔后连续半年出去借钱开工资,幸亏那时每个人就50来块钱,人也就5万块钱。记得到一个大队书记家里,书记说倒白酒,喝上5杯,1杯1万元,喝不喝?喝,就成了。
任何一个小目标,如果没有方向指引,就会偏离。虽然当时很困难,就是想产品一定要对得起消费者,所以才有了砸冰箱的事。就是再穷,也不能让这么差的产品出厂!
海尔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标,方向非常清楚。现在就是要做成“人单合一”,每个员工都要变成创业者。或者说,让有志于创业的人都聚集到海尔平台上来。这就是我现在的小目标。
我自己的梦想,就是希望这里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CEO,每个人都能够成功,都有自己的价值。”
对创业、创新的感悟:活在当下,踏实做事
新华社的访谈,多次提到海尔创业与小微创业。张瑞敏表示,创业当然有风险,“创业是什么?就是从悬崖上跳下来,在落地之前,组装好一架飞机”。
说到自己带领海尔经历的三十多年创业、创新的心路历程,张瑞敏说:“如果真要说的话,就是4个字:“活在当下”。不要想昨天怎么成功,昨天已经过去了,要多想明天,因为那还没到来。要踏踏实实把今天该做的事儿先做好,不要浮躁。”
“变革者”张瑞敏印象
一次次改革在海尔内外引起巨大震动。人们充满疑问:“海尔,究竟要把自己改成什么样子?”而张瑞敏犹如一位伫立桅杆之顶的眺望者,始终有着清醒的思考:“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要么拥有平台,要么被平台拥有”。
一个数字,可以看出“用户”的分量:采访中,张瑞敏先后65次提到“用户”二字。
一个细节,可以看出海尔的到位用心:会议桌上,男记者面前摆放的是一支浅蓝色、印有海尔兄弟图案的铅笔,女记者面前的铅笔则是粉红色的。
海尔的探索得到越来越多的 一切,都只是开始;一切,都在路上。
张瑞敏并不认为海尔找到了终极路径,他十分认真地告诉记者:“我们从来没有认为有什么东西做成功了。”他引用了另一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话:“根本没有成功这回事,所有的成功只不过是我们用于自鉴的镜像。”
因为艰辛,所以珍惜。在回答记者有些问题时,张瑞敏甚至会沉默思考近十秒的时间,但每次他都认真给出了答案。
当问及这么多年走过来有何感悟时,他略做思考后回答:“活在当下。”
海尔展厅里,张瑞敏当年砸冰箱的大锤复制品静静伫立,默默见证着一个企业的转型和突破;原件则作为国家文物被收藏在国家博物馆,无声叙述着一个古老国度的蝶变和复兴……
新华社青岛10月19日电(新华社记者采写评论,有删节)
说出你心中的海尔印象
↓↓↓↓↓
见证企业转型与突破,叙述国家蝶变与复兴,请说出你心中的海尔印象。
留言上榜,后台联系小编,爱心小礼物等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