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中国古代书法

展期:专题陈列(常设)

地点:南12展厅

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书法家协会

文字之始,即书法之始。在人类艺术的宝库中,中国汉字书法艺术是一门独步世界的艺术奇葩,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是中国书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离开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书法则无从谈起。古人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人们书写汉字,作为记录的手段时,具有文化交流、传播的实用价值,而在书写过程中对汉字进行艺术创作时,具有极其鲜明的艺术价值。

中国国家博物馆一直重视对古代书法的征集与收藏,历经百余年的努力和积累,至今收藏古代书法门类涵盖甲骨、金文、陶文、砖瓦文、玺印、钱币、文书、写经、碑拓、宋元明清书家名作,数量已达3万余件,这一数量在国内同类收藏中位居前列。这些书迹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书法艺术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能够充分反应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变化,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当今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不能离开传统,这需要我们经常回过头来,从古人那里、从传统经典法书中汲取营养,去学习、去研究,然后以此为根基,再去突破、去创新。为了让这批数目庞大、内容丰富的古代文献和书法艺术珍品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更好的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当今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把这些文物藏品“活起来”,为此,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推出《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中国古代书法》专题陈列,旨在展示国家博物馆丰富并具有特色的书法藏品,让人们在欣赏这些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的同时,进而更多的了解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历史与文化,并得到一些借鉴和启发。

│第一部分甲骨文、金文│

中国最早的、具有成熟体系的文字出现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殷墟大批甲骨刻辞的发现,表明商代晚期的刻写文字已经基本摆脱了图形文字的桎梏,绝大部分用偏旁部首组合而成的形声字,使文字构形趋于规整化。此时甲骨刻辞的行款颇有规律,在谋篇布局上出现了艺术的萌芽。西周时代铜器铭文高度发达。由于字模是在湿软的粘土基础上塑造,因此,浇铸出的金文字体带有软笔书写的特点。西周金文从早期的肥笔波磔到中晚期玉箸体,字体及行款逐渐向规范化、整齐化方向发展。春秋、战国时出现的鸟虫书则是文字美术化的典范。

│第二部分陶文、砖文、瓦文│

众多精美的陶、瓦、砖类文字资料,是古人社会生活的遗存。陶文是指那些留在陶制器皿、建筑材料等上面的契刻、戳印、书写的文字或符号。瓦出现于西周初期,在春秋战国时代大量制作和使用,部分瓦当和瓦片上也有模制文字。砖文是刻划或模印于砖上的文字,战国晚期开始出现,西汉时期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三种文字资料出现、发展和兴盛的时代正是我国古代书体演变剧烈的时期,它们为我们考察中国书法早期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部分玺印、钱币文字│

中国古代玺印、钱币上的文字遗存是中国古代“书迹”的一个部分。从古代实用印章发展起来的篆刻,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随着中国文字、中国文化的进程与发展,也慢慢由具体实用的凭信、信物逐渐衍化成为独立的造型艺术门类,经历了极其悠久漫长的路途。

中国古代钱币上的文字,几乎涵盖了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所有书体,保存着中国文字书体的变迁历史。钱币文字不仅展现了时代书风,也使一些名家的精彩墨迹赖以钱币遗留下来。

            

│第四部分碑拓、墓志拓、刻帖│

在印刷术没有诞生之前,古代遗存下来的文字有不少是记在石质载体上的。碑拓是用纸覆在碑版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图形,使纸上留下碑版上同样的文字或图形。

墓志是一种埋幽之铭,是生者为纪念死者而随死者埋放入墓中的记述死者生平、颂扬死者功德的传记石刻,籍以流传久远。志文大多前冠题额,次记死者家事、生平,后加颂辞,多数为楷书,也有一些书体介于隶楷之间。

关于历史上最早出现刻帖的年代,一般认为在唐代已经产生。北宋王朝开始的刻帖之风,成为保留魏晋六朝以及唐宋书迹最重要的资料宝库,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第五部分汉至唐墨迹│

简牍是一种主要以竹木为材料记录文字的工具,它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国文字的主要书写形式,目前发现我国较早的书籍就是简策和版牍。

由于晋唐名家墨迹流传甚少,学书者除了临习名碑拓本外,古人用笔之法也从写经、文书中求之。有些墨迹文采与书法俱佳,不仅可做研究的对象,而且是研习书法的绝好范本。

本部分展品大致涵盖篆、隶、楷、行、草诸体。从中大致可以看出中国汉字书法的发展演化情况、艺术特点和书写工具、材料之变化。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佛母品残卷 晋 纸本

此残卷为馆藏《北凉以来写经残卷》之一段,系后秦鸠摩罗什所译。清朝末期,新疆清理财政官梁玉书(素文)时在新疆获得。内容从“能示世间”到“法相”。计31行,每行17字,有乌丝栏。字体为楷书,但多隶书用笔,波磔明显,捺划力重,果断质朴,通篇庄重肃穆、井然有序。

│第六部分宋元明清墨迹│

宋代书法在“晋韵”、“唐法”两大基本审美范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尚意”的时代审美特征。元人欲变宋代重意趣和任自然的书法风尚,故而返向前人的规矩中去探求消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推赵孟頫。赵氏不仅在理论上高扬魏晋风流,而且还在实践层面上落实“千古不移”的笔法,从而将萧散遒劲的晋人韵度演化成了典雅秀美的一代新风。

明代的书法格局总体上大于元代,姿态也更加丰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明初书法中孕育出的一种程式化、缺乏个性的书风——台阁体。在明代中后期,江南吴门地区的知识分子,成为书法的中坚力量,以流派的形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在明代后期出现的个性解放思潮,引发出具有浪漫色彩的全新书风。

清代书法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帖学和碑学双线并行的格局。整个时代风格表现为厚重质朴,总的发展趋势是帖学的逐渐衰落与碑学的乘势崛起。碑学的出现,在“二王系统”之外开辟出另一条书法道路,结束了宋、元以来帖学一统的局面。碑学不仅在篆隶、北碑书体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在发展过程中,时或与帖学碰撞交会,衍生出碑帖融合的创作模式。

历史文章回顾回复90岁老爷爷的手绘情书:从初识到死别,匆匆那年。回复人物|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回复丰子恺:从前,那么慢,那么美回复书论

原来书法真的有“秘诀”!?回复干货

你没有见过的小楷《九成宫》,美翻了!回复干货

一帖尽览!中国历史上不得不知道的60位书法家(图文,推荐收藏)回复欣赏|美到令人窒息:正逐渐遗失的中国建筑文化回复节气|冬至:来历、习俗、美食,还有《九九消寒图》回复欣赏

中国高校书法题名,你学校的是谁题的?书法1.







































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十佳医院
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电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lygl/14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