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不平凡的年,昌邑市博物馆继续秉承开门办馆理念,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就联合设立“国博考古院山东(昌邑)考古工作站”签订协议的同时,全力参与并推动双方第一个合作项目——“山东北部沿海地区全新世中期以来的环境演变与人类适应性研究”。近日,“国博君”以《,步履不停的国博考古人》介绍了年度考古成果,谨将相关内容予以转载,并借以致意那些风里来雨里去的日子!
山东
拉伸时空的环境考古
考古调查与收获
在年昌邑市境内潍河与胶莱河区间调查基础上,本年度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及昌邑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分别向东(烟台莱州)、向西(潍坊寒亭)对指示古海岸线的贝壳堤与牡蛎礁进行调查,延伸了该堤带的分布范围,更新了对贝壳堤与牡蛎礁分布特点、沿线海岸地质、地貌变化的认识。
昌邑市境内潍河和胶莱河之间约十五公里范围内初步厘清一条古牡蛎礁分布范围与走向,暂定名“潍胶牡蛎礁”。胶莱河以东,该牡蛎礁渐行消失,至东北方向莱州土山镇近虎头崖处彻底不见,应系淤泥质海岸地貌向砂岩海岸地貌转变的结果。潍河以西,牡蛎礁体现象不明显,“潍胶牡蛎礁”西向延长线的位置出现了贝壳堤的迹象,可以延续到潍坊寒亭境内的丰产河。该走向的牡蛎礁与学界已有认识似有一定错位,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更值得推敲之处。对典型牡蛎礁地点开展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年分析,年代校正后集中于约-cal.BP和-cal.BP。
丰产河西岸海相沉积剖面
同时,我们对年度初步踏查确定的昌邑境内动物化石地点进行重点调查和初步清理(剖面暴露处被取土破坏较严重),尤其注意对各类古环境分析样品和测年样品的采集,发现少量钙质结核包裹的动物化石和石英岩碎块(或与人类活动有关),主要获取了包括剖面柱状微体分析土样、浮选土样、光释光测年样品、碳十四测年样品等。
动物化石地点采集样品
本年度田野调查和实验分析拓展和深化了本研究项目的外延和内涵,接下来一方面对已获得的研究标本开展包括形态、测年、成分、地理分布等在内的综合分析,科学提取更多潜信息;另一方面,应优化工作方案,深化以动物化石地点和贝壳堤(牡蛎礁)地点为主的田野调查与研究。
考古队员说
考古队员合影
江城子·国博环境考古强
刘解放(化名)
国博环境考古强,时间紧,路线长,四方聚力,踏查采样忙。双节青岛疫又起,虽不多,惹人慌。
昌邑是个好地方,贝壳堤,石料疆,动物化石,断崖沟池旁。若问何处最难忘,堤河边,污水厂。
江城子·和刘解放同志
刘霓茗(化名)
秋来勤登北孟岗,先刮面,后采样,碳素测年,兼有光释光。佳节疫情信频传,牢防护,莫惊慌。
老虎崖头常探访,贝壳堤,海之疆,动物化石,先民活动场。若能寻觅得线索,鞋纵湿,又何妨!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工作计划,在疫情相对稳定的时候,环境考古人伺机而动,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野外工作,拉伸了研究的时空尺度,向更久远的未知探索人类适应的奥秘。百万年以来,在自然沧海桑田的巨变中,人类及其先祖作为一个渺小的存在,进行着最伟大的尝试——适应与改造环境。他们从自然中索取,在自然中挣扎求生,一步步走到今天。先民们已经被时光掩埋,我们的今天亦是时光中的历史,通过探索我们从哪里来,能思索我们将往何处去,我们和环境如何共处,我们又能给后人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野外考古调查现场以及标本浮选工作照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