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馆藏多万件文物。。。
印象里博物馆,尤其是国家博物馆应该是很严肃、有历史沉重感的地方。
但其实
它
真
的
瞧
可
爱
1
国博里的萌们
附:古今对照图
1号:来自班主任的凝视(远古)
现代的老班
展品2:一脸懵逼的你
现代作品
3号展品:戴口罩的兔子(战国)
穿越到现代的它
4号萌品:戴耳麦的大兄弟
现代
5号萌品:叼烟卷的犀老大
6号萌品:古代晚回家的你,进门时看到的老婆(魏晋南北朝?)
现代得你(图文无关,那叫尊重老婆。。)
7号萌品:无指手套(战国?)
现代高仿
8号萌品:古之尬舞(大唐)
现代尬舞
9号萌品:迷之自信之我帅吧(大唐)
我帅吧之近距离感受下
10号萌品之佛系买家
双十一、双十二之后的佛系买家。。
其他萌作
之爱看书的茶壶(sorry,muyoumeigong)
之开心虎
之戴米老鼠耳朵的女生在打车(大唐)
之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
。。。。还有很多,本期篇幅有限
说明:上面的藏品名字都是我脑洞联想的,并不是其本名,更不是不尊重意思。朝代可能记录的不确定,不确定的我都打了?号。
2
自说几行
我一直认为,每去一座城市首先要去了解的就是它的名吃,而除了吃之外,就是它的文化历史,所以要了解一个地方第二个要去的地方就是它的历史博物馆。
很不幸的是,自从我有这个想法以来,每去一座城,总是会在美食之中迷失自我。而国家博物馆是我去的第一座博物馆。
去过之后才发现,原来历史的藏品会那么可爱。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传递着数千年的信息,诉说着它们自己所经历过的那些年那些人。
国博藏品有些是国之重器,我们都很熟悉,也在书本上见过,如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三星堆的铜头像,金缕玉衣等等。
但是只有近距离看过之后才能发现它的细节,被其震撼,更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比如这三星堆出土的头像,我印象里一直是这样子的
而看过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人是络腮胡,有耳洞,而且还扎着辫子,完全是现代潮人的打扮。
侧影
背影
这种有趣、有意思的地方还有很多(未来几天会陆续介绍),而且肯定有更多细节是我所没有发现的。
3
题外话:关于孩子
我在国博中国古代展厅的5个小时里,看到一个30岁左右中国家长,带着他大约5.6岁的孩子来,边走边和他孩子讲各种历史故事。还有讲着各国语言的家长带着他们的孩子,边走边讨论,拍照。
还见到至少3拨来参观学习的北京初小学生。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做记录,记专题。如下图
这是他们本次的专题记录,记录着各种老师引导的问题,发现答案,提出自己的疑问。
从我们那年上小学开始,就开始大力宣传素质教育,可什么是素质教育。直到我们这批毕业都快十年了,感觉还没理出头绪。
小城市的学生跟大城市学生普遍是有区别的,尤其是在综合素质上,这跟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是分不开的。大城市家长可以带着孩子看最先进的技术,产品发布会,博物馆,歌剧音乐会等等,而小城市家长大部分只想着带孩子看看电影,逛个商场,去个景区,吃个烧烤。。孩子们的教育环境和理念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日积月累出来的。
所以建议家长们,多带着孩子接受人文熏陶,给他们提供一个环境,可以直面文化和历史。
就像带着孩子去国家博物馆,从泰安到北京高铁2小时车程,选个周末,周六一早高铁到北京,去国博参观,在北京住一晚,周天再一起参观,乘坐晚上高铁回泰安。
这一个周末,一家三口总成本大约块。而给孩子带来的将是对中国历史最直观的认识,接触。历史对孩子而言不再是书本,而是是实实在在的一件件直观的物品。
让孩子对历史有认识,感兴趣,比逼着他机械的背诵一条条要点,要有益的多吧。即便不能去国博,去省博,市博,泰山也是好的(当然不能走马观花的看,要了解背后的故事,这就需要家长的历史积累和孩子的教育准备),总比每个周末都上无休止的各种补习班强多了。
附:国家博物馆小贴士
1、门票价格:免费
2、开放时间:
9点-17点(15:30止票,16:00停止入馆,16:30清场,17:00闭馆),周一闭馆
3、门票预约:可现场身份证取票,可网上预约第二天以后的门票。(个人建议预约好再去,带好身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