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上面“红枫古玉” 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玉器,动物玉佩几乎是一个永恒的题材,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表现手法从反映动物的特征、习性,到动物的整体刻画,以及赋予其的吉祥寓意,由简到繁,自浅至深,生动传神。
新石器时代各种配饰
玉发箍新石器新石器时代后期红山文化年征集高14.8厘米此箍形玉器以青色玉料制成,呈椭圆中空的筒状。顶部较大,作斜口形式。底部略小,口部平直。器壁较薄,口部边缘尤显锋利。箍形玉器过去多为传世品,因用途不明一度被称为“玉护臂”或“马蹄形器”等。考古发现证明此类玉器只在红山文化的中心大墓或高等级墓葬中存在。它们多位于男性墓主的头部下方,有的器物口部还有两个小孔可以系绳或插发笄,由此确认是人们用来固定发式的发箍。箍形玉器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使用时可将头发束在一起套在筒状的箍内并挽成发髻,再戴在头上作为玉冠饰物。
兽面纹玉牌年辽宁凌源牛河梁出土红山文化兽面形佩的造型,有一个由简到繁的演化过程。从出土兽面形佩来看,兽齿有三组齿、五组齿、七组齿。红山文化兽面形佩中较为精美的一件藏于美国华盛顿佛利尔博物馆,造型最为繁复,有七组长齿,是红山文化兽面形佩中的典型代表。此器造型对称,雕刻精致,有少量线状雕饰,器表面有很高的光洁度,雕刻技艺娴熟,表明当时红山人对玉料的选择、切割、钻孔、雕刻和抛光等有严格的要求。
勾云形玉佩红山文化年辽宁凌源牛河梁出土
九孔石刀(左)新石器时代后期距今约年,薛家岗文化年安徽潜山薛家岗出土长47厘米,宽13.3厘米
璧年浙江余杭钟介出土直径17.6厘米、孔径5.2厘米璧是良渚文化最有特征的玉器之一,在大墓中经常与琮、钺等构成固定的玉器组合。《尔雅·释器》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这里的“肉”与“好”分别指代玉器的实体与中心孔。良渚文化的玉璧多为规整的圆形,中心孔径小于器体,在璧类器物中比较典型。除了礼器功能外,璧还是权力、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良渚文化的反山墓地,大墓内玉璧最多可达数十件,它们与其他玉器分置于墓主身上不同部位,玉器功能十分强化,显然形成了系统的使用制度。
九孔石刀(左)新石器时代后期距今约年,薛家岗文化年安徽潜山薛家岗出土长47厘米,宽13.3厘米
玉钺(右)新石器时代后期良渚文化礼器年浙江省余杭县瑶山7号墓出土长16.3厘米、宽13厘米
戈商礼器年湖北省黄陂县盘龙城出土约长62厘米、援长48.8厘米、胡长10.1厘米
雕龙玉刀商王武丁时期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总长33.5厘米,刀宽5.2厘米,厚0.5厘米
玉鸽商王武丁时期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玉鹰商年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出土高6.4厘米宽8厘米厚0.3厘米玉为深绿色,展翅飞翔状,两面纹饰。头偏向一侧,上昂,鹰正面双线阴刻纹饰,圆形大眼、尖喙,翅上方有脊齿纹,两足分向身内侧勾卷,并刻出足趾,尾分双歧,颈饰“山”字纹,翅膀饰翎纹,腹部等处刻勾云纹。鹰一面刻出胸腹,另一面雕出背脊,头顶正中有一小透孔,可穿系佩带。此器造型优美,极其生动形象,纹饰精绝,充满艺术美感。纹饰布满全身。鹰一面双线雕刻,代表背脊,另一面单线雕刻,代表胸腹部,器型饱满,线条华丽,特别是双翅,雕刻得非常丰满,极为夸张,对称形的雕刻,非常有神韵和气势,上昂的头部,使雄鹰显得敏捷雄健,是商代动物形玉雕中的杰作。
玉龙凤饰商商王武丁时期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高11.1厘米,宽4.4厘米玉质多呈黄褐色,间少许淡绿。整器造型为一凤负一龙,构思别致。凤圆眼、尖喙,冠部为瓶形双角,短尾,身饰羽翎纹,一足,下踏云纹。龙“臣”字状目,瓶形角,身尾向上勾卷,饰菱形纹、鳞纹。商代的玉石器雕刻继承了二里头文化的双线阴勾,而且用以表现龙、兽、禽、鱼类的装饰花纹各不相同。如龙、兽、禽的眼部造型多作“臣”字状,少数作圆形,而鱼类则均为圆形。龙身多饰鳞纹、菱形纹,中脊作扉棱状,兽类身上多用斑条纹或变形云纹,禽类饰羽翎纹,鱼类用鳞纹,这些均形成较为固定的程式化纹样,成为最具商代工艺特色的技法。此玉龙凤饰上所雕琢的双线阴勾菱形纹、鳞纹、羽翎纹即是此类装饰的代表。
玉龙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高5.6厘米,长8.1厘米器玉质呈墨绿色,间有褐色沁斑。圆雕玉龙,龙首微昂,双角后伏,“臣”字状目,眼珠突起,鼻部微凸,张口露齿。龙身于右侧盘曲,尾尖内卷,两短足前屈,各有四趾。中脊饰扉棱,身、尾饰双线阴勾菱形纹、鳞纹,左足外侧饰云纹。
玉凤佩商商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装饰品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长13.8厘米、宽3.2厘米、厚0.8厘米黄褐色,镂空雕刻。形状为侧首回身状,头似公鸡,头顶有齿脊状冠。圆眼,尖喙,胸部向外凸起,与尾连成弧线形。短翅长尾,尾翎分开两叉。爪卧胸下,背中间有一突,突中有一小圆孔,可佩带。翅膀上雕刻四条阳线以饰翎纹。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制作精细。
虎商武丁时期(前-前年)年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出土高3.1厘米、长14厘米、宽1.9厘米玉质为深绿色,上有黄色沁,立体圆雕呈虎形,作伏卧状。方形头,头顶双角后伏,“臣”字形眼,张口露齿,背呈弧形,中部下凹,臀部隆起,四肢前屈,尾长下垂,尾尖上卷。器身饰卷云纹,尾饰竹节纹。
石牛商商王武丁时期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高14.5厘米,长25厘米,宽11.5厘米石质为白色大理岩,圆雕卧牛,前肢跪地,后肢前屈,短尾下垂。头部微昂,双角后伏,细眉,眉间刻一菱形纹。方目,耳后抿,张口露齿。牛身饰卷云纹,角、背脊、尾部饰节状纹,下颌刻铭“后辛”。石牛所饰纹样采用阴线刻画,即沿花纹直接刻入,玉雕工艺上称之为“勾”。这种技法在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及二里头文化的玉石器雕琢中已大量使用,其中尤以良渚文化最为突出。与之相比,商代的阴线更为流畅,坚劲。
锥形玉饰新石器时代后期大汶口文化佩饰物~年山东省胶县三里河出土长3.3~9.5厘米
阴阳玉人商商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装饰品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高12.5厘米、肩宽4.4厘米、厚1厘米玉人为淡灰色,裸体,作站立状,一面为男性,一面为女性。这是一件浮雕式的人像,大概是表现出某种神像。商代玉雕花纹一般是先雕出极浅的“毛边”阴线,再沿浅线反复雕琢,直到线条流畅为止。在玉器上雕琢阳纹,特别是浅浮雕,难度较大,但从这件玉人上不难看出,商后期的玉雕艺人已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
玉龙、龙形玉刻刀、玉鱼、鱼形玉刻刀西周早期年陕西长安张家坡出土
鸟纹玉饰、玉鸟、玉蝉西周早期年陕西长安张家坡出土
玉兔、玉牛、玉兽、玉蚕(从左至右)西周早期年-年陕西长安张家坡出土
玉人商商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装饰品年河南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高7厘米玉人呈黄褐色,圆雕。跪坐,腰左侧插一宽柄器。同出玉、石人物雕像和人头像共10余件。通过这些雕像可看出殷人服饰,一种为交领,窄口长袖,衣下缘至踝,腰束宽带,衣上有云纹。另一种为后领较高,长袖窄口,衣下缘至臀部,衣上有云纹。蔽厀多为长条形,有的中腰较窄,有的上窄下宽,都系于腹上,下缘垂至于膝。冠有圆箍状、圆箍前加一卷状饰,以及高冠或稍低的冠等多种形式。从中可以了解殷人的衣、冠和殷代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
玉簋商商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盛食器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高12.5厘米、口径20.5厘米、壁厚1-1.6厘米此簋为绿色,平口方唇,腹部微鼓,圈足略外撇。同出土的还有一件白玉簋,侈口圆唇,下腹微鼓,圈足直矮。二件玉簋与琮、圭、璧、环、瑗、玦、盘等礼器共出件,以璜为数最多,共73件,环次之,共24件。这与《考工记》中记载的玉礼器基本相符,除璋外,已基本齐全。“礼玉”专指璧、琮、圭、璋、璜、琥这6种玉器,也可称为“六瑞”。妇好墓出土玉礼器,对研究周代玉礼器的渊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玉组佩西周
包金嵌玉兽首银带钩战国魏(前-前年)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五号墓出土长18.7厘米、宽4.9厘米带钩呈琵琶形。中部凸起,呈弧状,底部为银托。钩首为兽首,青玉雕刻,兽首用细线刻画出圆眼、长鼻和长嘴喙,喙两侧有数道横线纹。额头正中有一花蕾纹,上斜刻小方格纹,有角。面为包金组成的浮雕兽面,两侧盘绕两条夔龙,倒向勾端,合为一首。与两侧夔龙方向相反,又蟠绕着两只凤鸟纹。脊背正中,均匀嵌入三块白玉玦,玦面刻有卧蚕纹。前、后两玉玦的中心孔各嵌入一个琉璃珠。玉玦色呈青白色,刻纹较为精细。整个带钩把金属铸造工艺和琢玉工艺结合起来,堪称中国古代最华美的带钩。
金缕玉衣(金缕玉柙)汉西汉殓服年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出土长厘米在汉代,人们深信玉能使尸体不朽,一些贵族死后常穿上一种形似甲胄的王制殓服,这种玉衣用各种形状的玉片和金属丝编缀而成。西汉玉衣使用制度未留下明确记载,编缀玉衣的缕线质料的等级规定不明。已发现的西汉玉衣既有金缕、银缕或铜缕,还可以用丝缕。东汉玉衣使用制度明确,规定皇帝玉衣用金缕,诸侯王、列侯、贵人及公主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曹魏黄初三年(公元年)玉衣被禁用。这件金缕玉衣共用玉片,金丝克,墓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死于公元前55年。此墓曾在盗掘中被火烧过,这件玉衣是受过焚烧后的劫余之物,但色泽却更为缤纷。此玉柙分为头罩、脸盖、上衣前片和后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和左右脚套等部分,共用玉片片,金丝约克,系分片连缀而成。玉柙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是著名的河北满城汉墓墓主刘胜的后代,死于公元前55年。
龙凤形玉佩汉年河南省陕县后川出土长22.6厘米宽13.5厘米青玉,上有沁色。龙回首弓身状,吻上卷,与身体相连,下颔向上卷并镂空一孔,头顶有长角,向上勾卷。长尾分两歧,一尾向身体内侧弯卷,另一尾平直很长。背部雕一凤纹,镂空雕刻,与龙身相连。尖喙,有角,器身刻长阴线纹,与龙首相望,龙身刻涡纹,龙背部正中有一孔。用镂空、阴刻等雕刻技法,纹饰粗犷豪放,造型优美。汉代墓葬出土的玉器较多,代表性的如河北满城刘胜墓、广州南越王赵昧墓、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北京大葆台墓、扬州甘泉妾莫书墓以及陕西咸阳茂陵、汉元帝渭陵、咸阳马泉等汉墓。汉代玉器是在战国和秦代玉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受传统风格的影响,战国时期各种玉器类型和纹饰在汉代基本保存和延续,有的稍有变化,其数量和用途都有了很大变化。但也有一些玉器渐渐摆脱了战国时期的影响,出现了新型玉器,如玉衣和实用容器等。
金扣玉杯隋盛水器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高4.1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2.9厘米此杯由上等的和田玉雕琢而成,敞口,口沿镶金带一周,深腹,假留足,平底,通体光洁无纹饰。其柔和的玉质、凝练的造型使得这件玉器虽小却显得高贵典骓、气宇不凡,成为隋代玉器的一件代表作品。
嵌珍珠宝石金项链隋大业四年(公元年)饰品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长43厘米,重91.25克李静训墓出土物中,最为令人瞩目的,莫过于这条精美无比的金项链了。项链由28个金质球形链珠组成,每个球形链珠均由12个小金环焊接而成,其上又各嵌珍珠10颗,珠光闪闪,璀璨夺目。项链上端正中为圆形,内嵌凹刻一花角鹿的深蓝色垂珠。项链下端居中为一个大圆金饰,上镶嵌一块晶莹的鸡血石,在鸡血石四周嵌有24颗珍珠,左右两侧各有一圆形金饰,上镶嵌蓝色珠饰,周缘亦各镶嵌珍珠一周。鸡血石下挂一心形金饰,上镶嵌一块长达3.1厘米,极为罕见的青金石。整条项链鲜红的鸡血石、宝蓝的青金石交相辉映,再配以洁白的珍珠,在纯金的烘托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雍容华贵,堪称是举世无双的艺术精品。
网纹玻璃杯南北朝北朝北魏拜占廷酒具年河北省景县北魏封氏墓群出土高6.7厘米、口径10.3厘米、足径4.6厘米、壁厚0.2厘米这件杯非常精致,口沿内翻成圆唇,底部缠玻璃条成矮圈足,平底。杯体淡绿色。腹部缠贴3条波纹作为装饰,每条波纹有10个波峰,3条波纹互相衔接形成网目纹。器壁很薄,内壁光滑,外壁有明显的水平纹理,说明是采用模吹制法成型的。
“皇帝之宝”玉印清通高16.1厘米、边长16.1厘米、钮高9.8厘米这方玉印的印文为阳刻满、汉文“皇帝之宝”,印钮为盘龙状。清朝皇帝颁发诏书要钤这方印,是皇权的象征。清朝皇帝的印章称为“御宝”,当初放置在故宫的交泰殿,由专门的机构—尚宝司来管理。皇帝之印称宝为清制,皇帝的印信称为御宝,清初设御宝于交泰殿,成立尚宝司。乾隆十一年(公元年)考定玉谱,藏于交泰殿之印25方。这方盘龙纽玉印,印文为满、汉文篆书篆刻。满汉文合璧印为常用之印章,代表皇权,皇帝颁发的诏书皆钤此印。
大政殿宝玉印清大政殿是沈阳故宫建筑之一,是努尔哈赤,皇太极处理政务的地方,清制皇帝之印被称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