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虚评刊劳务工博物馆我国首家劳务

《劳务工博物馆》馆刊掠影

那年夏天,在深圳富士康从事企业文化工作的我,带领一帮热爱写作的员工搭坐公交,从观澜到石岩,参加了一场特殊的征文颁奖活动。说特殊,是因为这次活动是由一家博物馆主办的,活动之余免费参观,增长见识。在专业人员的解说和同事们的惊叹声中,我走进了这座被誉为全国首家以收藏劳务工生活、工作记录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拜读了创刊不到一年的内资——《劳务工博物馆》。

本文作者组织参加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主办的颁奖活动(年)

与《劳务工博物馆》相识后,我渐渐由读者变为普通作者再变为专栏作者,见证博物馆发展的同时,也一直为内资的坚持而暗暗喝彩。而今,印行21期的《劳务工博物馆》已成为理论、生活、文化相结合的专业资料集,广大专家、学者等研究劳务工问题的工具书,关爱劳务工群体的重要平台,堪称“我国首家劳务工博物馆的纸媒升级版”。

《劳务工博物馆》创刊号

01

专业资料集

据统计,中国有博物馆多家(截至年5月,见《每日科技评论》),而拥有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物者不足百分之一。《劳务工博物馆》就是其中颇有特色的内资。

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

博物馆内资的主要职能是为了促进学术研究,加强学术交流,阅读者以文博专业工作者为主。在这方面,《劳务工博物馆》主要体现为专业资料集合,其篇幅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在行业里相对较少。《劳务工博物馆》的专业文章以劳务工文化研究、劳动关系研究及文物收藏为主,集学术性、知识性和鉴赏性为一体。

《劳务工博物馆》专业资料记录的主体是劳务工,每期围绕劳务工的生存状态、权益福利、工作面貌等内容展开,具体栏目有理论探索、大事件、文艺欣赏等。

目录一览

栏目设置根源于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的定位:劳务工史料和文物标本的收藏展示基地、劳务工历史和劳务工问题的研究基地、劳务工事迹和劳务工文化的参观教育基地。由此,专业资料的内容须与劳务工的史料分析、问题研究等为主体。比如,对于劳务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劳务工博物馆》先后拟定过“劳务工的职业健康问题”(第六期)、“劳务工城乡化问题”(第七期)、“劳务工与社会保障”(第十三期)等专题。从主题入手,“理论探索”栏目文章或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度剖析,或列出解决办法,或由专家给出建议,不一而足。《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性别分析》(第十三期,年)即通过对劳务工(农民工)保险制度的剖析,呼吁对女性农民工的保险制度进行专案规划和设计,兼顾城乡二元分割带来的不适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劳务工博物馆》也注重结合热点集中登载关于劳务工问题的研究资料,具有“为历史保存现在”的现实意义。比如第十三期“文艺欣赏”栏目即用三篇文章来展示何苦拍摄的山城棒棒军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虽然网上不少关于《最后的棒棒》文字或视频,但选入纸媒者甚少。白纸黑字记录具有地域特色、即将消失的行业——重庆棒棒,《劳务工博物馆》做得很到位。

《劳务工博物馆》专文报道《最后的棒棒》

02

重要工具书

什么时候把农民工改称为劳务工?劳务工的最终职业锚在哪里?新生代劳务工有哪些真正的需求?……专家、学者研究这些问题,通过图书馆查阅资料比较零星,通过网络查询则显得分散。作为研究劳务工问题、查询劳务工资料的重要工具书,《劳务工博物馆》通过打工词典、影像记录等栏目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

《劳务工博物馆》对“三来一补”的深度报道

工具书功能的代表之一是真实记录“三来一补”企业在深圳的发端。“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是我国大陆在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地创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深圳的改革开放史发端于引进外资兴办“三来一补”企业。年12月18日,深圳宝安县石岩上屋大队加工厂、深圳轻工工艺进出口支公司与香港怡高实业公司签署“深轻宝第号”三方协议,“石岩上屋热线圈厂”正式成立,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第一批劳务工就此诞生。年,“石岩上屋热线圈厂”整体搬迁至龙岗大工业区,退出历史舞台,其工厂旧址作为深圳改革开放史的重要见证物被保存下来。

年4月28日,宝安区投资万元在“石岩上屋热线圈厂”旧址上建设的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保留三个不同年代生产线、劳务工宿舍及饭堂、放映厅等,展示第一代劳务工的各种史料及文物,是“三来一补”企业的真实再现。

《劳务工博物馆》重点对“三来一补”企业进行了探索性报道。《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考略》(第一期年)一文,通过采访当事人和亲历者,详细介绍“三来一补”企业诞生的背景及石岩上屋热线圈厂成立与发展的初步考略。这篇由博物馆前任馆长李景维(第一作者)执笔完成的文章,登于创刊号首栏目,是研究“三来一补”的重要资料,堪称全刊的扛鼎之作。

“打工词典”是创新性比较强的工具栏目。看似常见的打工词语如劳务工、社会保险制度、五险一金、加班费等,作者先引出官方解释,再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或真实案例进行说明,既高端又接地气。“影像记录”栏目则通过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信件、公告、判决书等展示以深圳市为主的劳务工的生存状态。采用大图形式,清晰明了,让读者可以通过纸媒了解劳务工的工作及生活情况。

03

爱心工作站

企事业内资是企业文化或团队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在彰显文化的同时,内资应该与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等结合起来,使其发挥最大效用。只有这样,内资才会更有活力,才走得更远。

作为关爱劳务工群体的窗口,《劳务工博物馆》与文化建设结合很紧密,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与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的文体活动结合,刊载优秀的作品。比如第十三期“获奖征文欣赏”栏目即选刊了第六届“宝安区企业文化周”征文获奖文章;二是开辟文物故事、劳务工速写、家书等栏目,记录劳务工为社会所做的贡献,褒扬其优秀品质,关爱其精神生活。

《劳务工博物馆》文物故事专栏

“文物故事”栏目如实记录诸多文物背后的故事,其中不少文章都有高度和深度。比如《总理为农民工追工钱》(第二期,年)一文,文物来源是新华社记者刘卫兵拍摄的一幅当时造成很大社会影响的新闻照片。他不仅将照片扩印后捐赠给劳务工博物馆,还讲述了这幅照片背后的故事:“年10月24日至26日,我第一次随温家宝总理在国内考察采访。10月24日下午5时许,温总理坐在重庆市云阳县人和镇龙泉村十组一户山村老家的木凳上和村里人聊天。一位心直口快的大姐熊德明说,她‘丈夫前两年到云阳县城打工,结果干完活儿,包工头拖欠的多块钱工钱一直不还,他们也没办法’。当晚,温总理将情况反映给云阳县长,熊德明拿到了被拖欠的多块钱。”

此栏目全部采用原创稿件,故事背景真实且经得起历史考验,文章源于作者的心里话。文章所写文物看似平常,但经过博物馆收藏并成文展示,劳务工会觉得倍受重视。汶川地震时,我曾业余组织员工捐献爱心并把筹来的30万元善款交给公司党委,获得几张读书卡的奖励。我翻箱倒柜找到读书卡捐赠给博物馆,并写成《汶川地震时30万元爱书卡为证》(第十四期,年)以作纪念。这么做的原因,一方面希望若干年后,人们还知道名企富士康在天灾面前的态度和做法,另一方面也为我难忘的青春岁月作个见证。

博物馆内资应该怎么办?目前这个问题没有定论。按照通常思路,以刊载专业学术文章为主,阅读受众也只是专业人员。《劳务工博物馆》另辟蹊径,以研究劳务工现象、解决劳务工问题、关爱劳务工生活为宗旨,栏目设置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这些都值得推广。从精益求精的角度出发,作为我国首家劳务工专题博物馆的纸媒升级版,《劳务工博物馆》应该加大原创量,比如在“理论探索”栏目中多刊发原创讨论文章,在“藏品展示”栏目里增加藏品的介绍文字,在“大事件”中增加劳务工点评等内容。如此,《劳务工博物馆》将更上一层楼。

本文作者与《劳务工博物馆》现任主编李姣(左)合影于博物馆(年)

本文作者

魏德勇

推荐人

魏德勇

编辑

Fozia

推广人

魏德勇

如果您是内刊主编,

想要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主编来一次深入沟通

欢迎您扫码添加小编进“主编社区群”

名额有限!

期待您的加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gcjp/98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