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方庄地区和谐教育生态,邀您共同见证。
年11月24日,北京市第十八中学组织初二年级全体学生参加了走进国家博物馆实践活动。
合影
在国家博物馆工作人员带领下,同学们首先在学术报告厅观看了3D教学片《国脉》,对国家博物馆的百年历程、基本陈列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学习。
观看《国脉》
随后,学生们又在国家博物馆的讲解老师带领下,以班为单位,在众多国之瑰宝当中参观学习。本次活动主题丰富,有“鼎盛中华”、“人仪玉德”、“青花幽蓝”、“古人之娱”、“串珠成链”和“农具的故事”,每班只对一个主题参观学习,这样的参观可以使学习更细致、更深入,对历史文化的了解更透彻。
参观活动中,每位学生手中都有一份学习单,学习单的内容丰富,既有历史文物的介绍又渗透了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同学们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专心听讲,认真记录,受到了讲解员和老师们的好评。
通过此次国家博物馆的参观学习活动,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了祖国悠久光辉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现在,和小编一起细致地看看学生的感悟吧!
鼎盛中华
这次参观国家博物馆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古人创造的伟大成就,也让我感受到了先民的非凡智慧。讲解员为我们介绍了与鼎相关的故事、成语,鼎的种类,和鼎有关的各种礼制,鼎和簋也是有关联的,奇数鼎配偶数簋。例如,天子是九个鼎和八个簋,诸侯是七个鼎和六个簋,卿大夫是五个鼎和四个簋。
初二(3)班刘永康
人仪玉德
玉,石之美者。从甲骨文到楷书,改变的是字体呈现方式。而一成不变的,是其中的精神韵味。玲珑精美的玉如意也许给予了“玉”这个范畴内所有器具最好的诠释了吧。花式雕刻为主体贯穿,其中又以祥云配以修饰点缀,整体呈现出富贵、长寿、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纵观历史,我们能够发现古人的聪慧。追溯近代史,我们会化耻辱为奋发图强之动力。而仔细体会当今社会,我们会发觉历史为如今的世界起到了多么壮大的作用与铺垫。
人欲抒而寄,
仪随情而生。
玉融千古风,
德于其中矣。
人仪玉德,中华梦魂。
初二(2)班闫金畅
青花幽蓝
据导游讲解,瓷器最早出现在了原始社会时期,这个时期没有釉,被称为陶器。在后来的生产力与制度的演进中,瓷器逐渐成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样子。唐朝时期出现了原始青花瓷,宋朝时期又出现了以青花瓷工艺为基础的釉里红,两者均盛于元末。有趣的是,据颜色和花纹等不同,我们不仅可以判断其年代,还能解读出当时的社会状况。例如,朱元璋在位的洪武年间,因刚立国、社会不稳定,所以无法进口优质的钴料,所以那时期的青花瓷的颜色含锰等杂质较多呈黑色。在明隆庆年间因政治腐败所带来的经济问题使国库空虚,那时期的御用的官窑青花瓷的制作的精致程度也远不及前朝。
中国古代瓷器的产生与发展历经千年而连绵不绝,生产出不同品种且精美绝伦的瓷器艺术品,展现了我国古代的科技水平与工匠精神。我们要继承并弘扬这种精神,这些瓷器与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根本。
初二(1)班郭欣淼
古人之娱
音乐是全世界的语言,现在是很普及的娱乐方式,在古代音乐却是贵族人士的娱乐方式。商周时期,青铜器发展迅速,出现了青铜打造的编钟,这是一种古代乐器敲击发出声音,成为了古代王室的娱乐方式,演变成了今天的打击乐器。
研究古代人的娱乐方式,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发展,经济和规章制度等变迁。不同时期、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娱乐方式,而这些娱乐方式通过历史的演进、改朝换代,在不同人的统治下发生改变,逐渐形成了今天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
初二(4)班张湫弦
串珠成链
成语是十分神奇的,它只是简单四个字,可由它引出的典故和寓意却又是极为深厚的。这也令我体会到了成语不只是四个字,同时也是中华文字、历史共同的精髓。就拿“运筹帷幄”来说吧。讲解员老师把我们带到了初秋战国形势图前,从商鞅变法讲到秦灭六国,再引出“运筹帷幄”,这个成语概括了秦为什么能统一天下。
可以说,成语是奇妙的,极为简洁,又海纳百川。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多么深厚、多么悠远,却又被提炼、融合到了小小的文字之中,真令人不禁感叹中华文化那深深的韵味。
初二(5)班刘博轩
农具的故事
我们参观了中国古代馆,着重了解了农具的故事。从刚开始的旧石器时代到后来的新石器时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农业出现了。因为农业发展,世界人口骤增,农具也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从石器到骨器再到青铜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农具的材料也在迈着前进的脚步。每一种新的材料的出现,都会给农业带来影响,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变文化的走向和政治格局。农业的发达促进了历史的潮流奔涌向前,让人们逐渐进入更方便、快捷的时代。
初二(6)班郑涵予
供稿
初二(1)班张俊雅、主奕然,初二(3)班刘永康,初二(2)班闫金畅,初二(1)班郭欣淼,初二(4)班张湫弦,初二(5)班刘博轩,初二(6)班郑涵予
供图
初二年级老师
编辑
樊佳祎
审核
丁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