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镇馆之宝历经坎坷的中华第一鼎

文/claypigeon

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坐落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与西侧的人民大会堂呼应,如此核心的地理位置正与它的地位相称。小编对它的印象是,外观建筑雄伟有气势,内察藏品大气上档次!

中国国家博物馆外景

打个比方,国博和故宫就相当于中国博物馆界的北大和清华,相比之下,其他再牛的博物馆,也只能老老实实争第三了。不过国博和故宫可不像北大和清华那一对斗气冤家,为了抢生源竟然公开在微博上互撕。

小编曾现场听过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国博发表的演讲,当时单院长就很谦虚地说,故宫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馆要向国博学习。瞧人家这气度!

闲话少叙。对国博来说,今天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从民国二年(年)7月9日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国博前身)算起,到今天国博已经建馆周年啦!

趁此吉日,小编特别推出“国博镇馆之宝”栏目,每期为大家奉上一件国博收藏的珍贵文物。第一期隆重介绍的是中华第一鼎: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

商朝后期

国家博物馆藏

什么?可能有人要问:只听说过司母戊鼎,后母戊鼎是什么鬼?难道是新挖出来的?非也!后母戊鼎就是司母戊鼎,两者指的是同一个鼎,只不过以前一直叫司母戊鼎,后来改名啦!

为什么改名?说来话长。“司母戊鼎”的名字最早是郭沫若先生起的,正是郭老把鼎内壁的3字铭文释读为“司母戊”,意为“祭祀母亲戊”,此鼎是一代商王为祭祀母亲所铸,“戊”就是商王母亲的称号。

后来,司母戊鼎这个名字便普及开来,直到年3月国博新馆开馆,“司母戊鼎”的标牌才改为“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内壁铭文

对此,馆方给出的解释说,随着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目前专家多认为应当释读为“后母戊”,大意为“敬爱的母亲戊”。另外,商代文字书写比较自由,正写反写都可以,而“司”反写就是“后”。

当然,目前学术界还是有争议的,并不是所有的专家都同意更名,不过无论叫什么名字,丝毫不影响它的国宝地位。

后母戊鼎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有半人多高,重多公斤。相比之下,排名第二的铸客大鼎(小提示:去年引发热议的南京大屠杀公祭鼎就是以铸客大鼎为原型铸造的)重公斤,只有后母戊鼎的一半!如此看来,后母戊鼎确实是当之无愧的青铜巨无霸!

铸客大鼎

安徽博物院藏

南京大屠杀公祭鼎

青铜鼎是商周时期用于祭祀或宴飨的最高等级礼器,而后母戊鼎凭借它的精美和厚重,堪称中国青铜文明的代表,是最早一批被列入禁止出国出境展览文物名单的镇国之宝!

此外,后母戊鼎高超的工艺,也让后人惊叹。在商代晚期制造如此体量的大鼎,至少需要公斤以上的原料,需要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不过令人唏嘘的是,出土于乱世的后母戊鼎身世十分坎坷,不仅几乎被大卸十块,而且差一点落入侵华日军之手!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故事要从清朝末年说起……

王懿荣

光绪年间某一天,官居国子监祭酒(清朝管教育培训的高官)的王懿荣身体不适,于是找大夫开药,然后让人把药抓回家煎药,这本是极寻常的事。但是王懿荣偶然间发现,其中一味名叫“龙骨”的药非常特别,上面似乎有刻画的文字。作为北京城里有名的金石学家,王懿荣立刻产生了兴趣,于是派人把药店里所有龙骨买回来研究。

这一研究可不得了,原来所谓的“龙骨”竟然就是商朝用于占卜的工具,有些上面还刻有文字,改写中国文字起源史的甲骨文就此被发现!

甲骨文

后来,中国近代考古学奠基人罗振玉考证,这些曾被当作中药的甲骨源自河南安阳小屯村。接着,经过民国政府中央研究院多次考古发掘,最终确定安阳就是商朝后期都城所在地,考古学家称之为殷墟。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这些事情跟后母戊鼎的身世有什么关联呢?且听在下细细道来。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安阳沦陷,局势危急,殷墟考古工作被迫中止。然而,安阳地下有“宝”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当地就掀起了探宝热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司母戊鼎在安阳武官村被偶然探寻到,随后被村民吴培文等人从十几米深的地下挖了出来。

后母戊鼎发现人吴培文

在费尽力气把这个庞然大物挖出来之后,吴培文等人欣喜若狂,指望靠它发一笔横财,但危险也在向他们逼近。

众所皆知,日本人对中国文物的垂涎由来已久,在侵华期间更是到了公然掠夺的地步。当时的安阳已在侵华日军统治之下,大鼎出土的消息如果被日本人知道,必然是难逃一劫,于是吴培文把鼎埋在了自家院子马厩里,暂时藏了起来。

接着,吴培文开始四处联系买家,希望赶紧把“宝物”出手。一天,从北京闻讯而来的大古董商肖寅卿秘密来到吴培文家。在细细查看大鼎之后,肖寅卿出价20万大洋(相当于今天的0万人民币)收购,这对吴培文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立刻答应下来。

但是,肖寅卿提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条件,他要求吴培文把鼎切割成10块,分别是:足4只、壁4块、底1面、耳1只。可能有人会问,后母戊鼎不是有两只耳吗?怎么只要一只呢?

原来,后母戊鼎出土的时候就缺失了1只耳!我们今天看到的两只耳其中一只是后来考古学家复制的(小提示:如果你去国博参观后母戊鼎,面对鼎的展牌,左手边的耳就是复制的)。

后母戊鼎耳

话说回来,肖寅卿为什么提出这样奇怪的条件呢?原来他是担心,这么大的鼎,如果不切割,运送途中根本逃不过日本人的眼睛。

吴培文等人一想,肖寅卿这么说也有道理,更何况20万大洋一分不少,于是马上买了钢锯回来,打算切割。可是让吴培文没有想到的是,几个人折腾了很久,折了几包钢锯,也没有把鼎锯开,最后只好悻悻然作罢,失望的古董商肖寅卿不得不离开了安阳。大鼎就此逃过了被切割的劫难!

然而,只要一天不出手,危险时刻都在。果然,武官村挖出宝的消息还是被日本人掌握了。但日本人并不确切知道村民挖出的宝是什么样子,藏在哪里,于是派兵四处搜查。

值得称赞的是,当年只有18岁的吴培文没有把鼎献给日本人,而是想方设法与日本人周旋。为保住大鼎,他甚至买了假古董鱼目混珠,不过这一招还是没有骗过日本人。

终于,日本部队搜到了吴培文家院子里,万幸的是,由于情报有误,日本人最终还是没有发现近在咫尺的大鼎。但当时的情势已十分危急,吴培文不敢在家里久留,只好匆匆逃出武官村,背井离乡,开始了长达10年的逃亡生活。可以说,正是在吴培文的保护下,大鼎才避免了被日本人掠走的命运!

不过,吴培文在逃走之前敲掉了大鼎仅剩下来的一只耳,藏在了其他地方,为什么这么做?按照他本人的说法是,万一大鼎被夺走,好歹还能留下点东西。

蒋介石在南京参观后母戊鼎

抗战结束后,大鼎被国民党当局重新挖了出来,后来又作为蒋介石60大寿的贺礼,从河南运到了南京(当时的鼎一只耳也没有了,见上图)。

国民党败走台湾之后,大鼎留在了南京博物院。直到年,又转交中国历史博物馆,也就是今天的国家博物馆。从此,后母戊鼎终于有了一个安定的家。

说到这里,后母戊鼎的坎坷传奇故事也就告一段落了。然而,比后母戊鼎的经历更坎坷,最终没有逃脱流失海外命运的国宝更是不计其数。

自19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外国掠夺和战争,加上文物走私等因素,大量中国古代文物流失海外,其中不乏精品、孤品。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中国文物万余件。而据中国文物学会的估计,从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

这是何等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不得不感慨,乱世贫弱,国宝必然多难。只有国家强盛,才能保护国宝平安。

欢迎







































北京去哪家医院看白癜风
怎么样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gcjp/60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