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名粤丝路新旅歪果仁也爱看粤剧南拳,

广东省旅游局与南方日报联合推出

“海上名粤·丝路新旅”系列报道

—同根同游·粤韵风华篇—

今年10月10日至16日,青年粤剧演员吴泽东踏上了他演艺生涯中第一次欧洲巡演。欧洲人真的能看懂粤剧吗?带着这个问题,他一路有些惴惴不安。在结束了为期一周的巡演后,每场座无虚席的盛况,让他终于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新加坡南华儒剧社刚刚结束一场演出。

南方日报海丝采访组调查发现,粤剧、南拳等极具代表的岭南文化符号,早已在海外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在广东省内,岭南文化的宝贵遗产亦日益引起海内外的共情共鸣。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广东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互动日渐频繁,寻找文化共鸣,令海丝之旅别具深意。

“原来外国人这么喜欢我们的文化”

吴泽东,85后,湛江人,学习岭南戏曲11年。今年10月,作为广东粤剧院的主要演员之一,他参与了由广东省文化厅主办的“粤艺传情——广东粤剧欧洲巡演”活动。巡演共有四场,荷兰的两场对外售票,捷克的两场则面向当地政府和学校,四场演出均座无虚席。

▲新加坡南华儒剧社演出中。

出访之前,吴泽东还曾一度担心外国人是否能看得懂粤剧。“没想到,原来外国人这么喜欢我们的文化。”

事实上,为了让外国友人能够接受粤剧,广东粤剧院挑选了《钟馗嫁妹》《猴王借扇》《游园惊梦》等一批动作戏份比较重的折子戏。在《钟馗嫁妹》中担当花脸的吴泽东,三个连续摆腿起落的动作,就赢得了在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这种基本功对于武生演员而言再平常不过,却格外让外国人为之赞叹。

台上的吴泽东感到自己和场下不同肤色的观众无形中达成了某种默契,哪怕是一个亮相,一个眼神,观众都能心领神会,入戏十分。这样的反响让他相信,文化艺术真的没有国界之分。

不仅是粤剧,南派功夫作为岭南文化的另一种符号,也早已在海外传播开来。

已有多年历史的蔡李佛拳,由新会人陈享所创。他参加过太平天国起义,而后只身前往香港,再从香港转至南洋,把蔡李佛拳带到海外。陈享精湛的拳术赢得了武术界颇高的声誉,一个多世纪以来,蔡李佛拳已经成为了岭南文化在海外的一个特别符号。

▲新加坡南华儒剧社演出中。

“蔡李佛”始祖拳会执行总教练林万胜接受采访表示,“蔡李佛”在国外的发展规模甚大。目前有美国、新西兰、西班牙、俄罗斯、德国、意大利、加拿大、东部非洲、土耳其、印尼、印度、罗马尼亚、以色列、澳大利亚、挪威、瑞典、埃及、智利、阿根廷等超过35个国家和地区有“蔡李佛”的身影,海外学子数以万计。

而让更多外国友人爱上岭南功夫,还得益于香港的功夫电影。上世纪下半叶,香港电影业成就了“东方好莱坞”的辉煌。岭南文化给了香港电影业无穷的滋养和灵感,更解决了香港电影人文化溯源和家国想象的需求。

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功夫、侠义故事不断被演绎成武术题材的影视作品。黄飞鸿、方世玉、叶问、苏乞儿等大量广东历史传奇人物被搬上荧幕,不仅让世人对中华武术、岭南功夫有了感官上的认识,吸引大量拥簇者,更将广东的岭南文化、民风民俗一并传播出去,在海外扎根结果、开枝散叶。

文化共鸣驱使游客来粤溯源

在海外的华人华侨中,广东籍约有万,约占全国华侨华人总数的2/3,分布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使得岭南文化在海外有了更大范围的传播。广东籍的华人华侨在海外对岭南文化的传承、坚守,还有岭南文化向海而生、兼容并蓄的特性,也使其更易获得各国人民的文化共鸣。这种共鸣,犹如一根脐带,将海内外紧紧联系在一起,也驱使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来到广东,追根溯源。

▲南华儒剧社部分成员在新加坡标志性建筑鱼尾狮前合影,摆出潮剧剧中造型。

今年10月,为期十天的广府文化旅游嘉年华在广州北京路商业步行街热闹迎客。这次活动首次打造了中外文化旅游日,并举办“老外品广府文化游”活动。记载广州千年变迁的北京路、见证道教与广府建筑完美结合的城隍庙、康梁宣传维新思想的万木草堂,还有点心、茶道、书画、粤绣、武术等传统技艺,都让外国友人心生向往。

被形容为“上身穿西装,下身穿唐装”的开平碉楼,年被收录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吸引众多境外游客来访。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甚至可以找到古希腊、古罗马和伊斯兰的建筑元素,令人啧啧称奇。目前,开平碉楼的年接待游客人次已突破百万,并收获了“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最美丽地方”“外国人都向往的中国十大民居建筑”等殊荣。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的传奇故事也让沿线人民有了更多的共情共鸣,成为岭南文化传播的新热点。

吴泽东曾作为主要演员参演过新编粤剧《南海一号》。这部作品描写的是南宋高宗时代,广州航海通商大户李大用、李六哥父子,响应朝廷远航市舶、再兴大宋之号召,修造大船“南海号”远渡波斯的故事。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外景梁文栋摄

《南海一号》的故事原型,就躺在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古沉船,堪称我国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且文物储存最多的远洋货船。

▲福建·德化窑青白釉六楞瓷执壶

博物馆中,可以看到出水的船只构件与茶盏、锡碗、玉雕观音像等船员的生活用品,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还可以看到很多“洋味”十足的瓷器。

在广州、阳江等地演出后,年,该剧还远赴新加坡巡演并大获好评。“还有观众跟我说,看了剧后特别想到广东去看看‘南海一号’的真身。”吴泽东觉得很欣喜,在他看来,作为一个传播者,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岭南文化的兴趣和向往,是最大的成就感。而在“南海一号”的带动下,近年阳江旅游业也增速明显。年,阳江共吸引入境游客6.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63%。

改革中保留传统传承中谋求改变

岭南文化能在海外开枝散叶,能够得到广泛的共鸣,还得益于与时俱进的传播方式。

在华人比例超过七成的新加坡,潮州人属于第二大方言族群,潮剧拥有丰厚的生存土壤。采访组走访新加坡南华儒剧社发现,与潮汕地区相比,这里的潮剧被搬上了大剧院,服装、道具、灯光和舞美效果,无不更显得现代化。此外,该社还采取专业化管理、商业化运作。年,在社长卓林茂的带领下,南华儒剧社转型成为南华儒剧社有限公司。

更有意思的变化是,传统潮剧一部戏通常是3—4个小时,但南华儒剧社的剧目则会浓缩到两个半小时内。

▲新加坡南华儒剧社刚刚结束一场演出。

“现在年轻观众没有耐心花那么多时间听完一出戏。”卓林茂坦言,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需要针对当地年轻人作出改变。比如,尽量排练一些适合年轻人看的潮剧,除了将故事精简,歌曲、音效、灯光以及舞美等方面也要相应改变,让年轻人觉得潮剧是与时俱进的,转变他们对潮剧慢且古老的刻板印象。

和吴泽东一起出访欧洲的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广东粤剧院艺术指导蒋文端也有类似的感受。

“国外的观众对你这门艺术未必了解。在演出交流中,你会发现他们希望知道每个动作、身段的特殊含义,这种对艺术本身的







































白癜风治疗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gcjp/38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