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国家自然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共同家园——大自然的奇迹”展览在国博开展。此次展览是两馆首次联合办展,也是国博首个自然生态类展览。展厅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南6、南7展厅。展期三个月。图说:展厅现场。(新民晚报记者杜雨敖摄,下同)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人魏娜介绍,展览以缤纷动物为切入点,遴选出件动物标本,分为“尊重——动物多样之美”“共生——自然就在身边”“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三个单元,讲述了我国动物情况及近年来的保护成果,延展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历史,让观众深切感受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图说:兔狲标本。展览中展出的动物标本大部分为近两年来国家自然博物馆制作或征集的新标本,在本次展览中首次对公众展出。在展陈设计上,本次展览颇具匠心,努力营造出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展品与布景交相辉映,为观众营造良好的参观环境。第一单元“尊重——动物多样之美”重点讲述我国的动物多样性。根据版《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我国共发现物种个、含动物物种个。以物种类群划分,动物可分为哺乳动物、鸟类、鱼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以及无脊椎动物。万千动物与其生活的环境有机结合,既有自身的遗传变异,又与其他生物协同进化,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生命篇章。图说:丹顶鹤标本。第二单元重点讲述人与动物的共生。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不同的动物不仅满足了我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基本生存需求,我们在文化、审美、科学和技术方面更是向它们有诸多借鉴和学习,从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图说:江豚骨骼韧带及内脏标本、白鲸解剖标本。第三单元重点讲述近年来的动物保护成果。工业革命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数量持续增长,野生动物种群及其栖息地不断遭受破坏,在世界范围内,生物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图说:展厅现场观众驻足拍照。世界自然基金会于年10月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LivingPlanetReport)指出,监测范围内的个物种的近3.2万个野生动物种群,包括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自年以来平均下降了69%,淡水物种种群下降幅度最大,在短短几十年间平均下降了83%。非洲野生动物数量下降了66%,亚太地区野生动物数量整体下降了55%……报告还指出在世界范围内,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栖息地的退化、开发、外来入侵物种、污染、气候变化和疾病。当前,自然生态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行动,扭转生物多样性的退化趋势。图说:观众在现场体验互动游戏。策展团队形式设计何欣介绍,此次展览整体上注重标本之间眼神的联系和形体的动态呼应,用环境烘托出动物在自然界的状态,突出“生态之美”。为了更加强调标本的美感,对不同生物的生活空间进行抽象概括,用几何造型塑造不同空间特色,用统一色调突出标本的“造型之美”。此外,展览还通过互动设计,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借助橱窗设计“扁平化”的手法增加视觉上的丰富度,强化自然特点,塑造更好的氛围感。(新民晚报驻京杜雨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