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携手中国国家图书馆四川博物

《国家宝藏》

这个节目不用小锦再介绍了吧?

央视制作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

它的第一季在豆瓣上获得9.0的评分!

第二季也于去年底首播,

目前豆瓣评分是9.3!

在《国家宝藏》第二季节目中

四川博物院推选的“后蜀残石经”亮相后,

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和反响!

图据cctv国家宝藏微博

今天,

“后蜀残石经”与四川

又续写了一段新的缘分。

今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国家宝藏》公开课之走进石室中学暨宋拓蜀石经(复制本)赠予仪式”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成功举行。

实际上,这也是《国家宝藏》第一次走出录影棚,走进校园,并和师生们一起零距离地接触历史、感受文化。同时,这也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向外传送的唯一一本“蜀石经”拓本。

为何是石室中学?

在赠予仪式上,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樱女士通过VCR表示:“年12月30日,《国家宝藏》后蜀残石经的故事一经播出,我看到了很多网友自发为存师道、传薪火的石室中学点赞,更有无数石室学子为自己是石室人而骄傲自豪。文翁石室建校于两千多年前,千余年来,人才济济,可以说是史上最强学校,所以国家图书馆特意制作了这件珍贵的礼物,非常荣幸此次能与《国家宝藏》节目组和四川博物院一同将它赠予石室中学。这份礼物就是宋拓蜀石经的高仿复制本,这也是国家图书馆目前唯一一本对外赠予的珍贵的复制品。此次,让石经重归石室的活动,是希望数千年的中华文化能在石室人中薪火相传,最后,我代表国家图书馆祝愿石室学子精进不休、竿头直上,愿石室精神生生不息,山高水长!”

蜀石经——传诵千年的“史上最强教材”

《国家宝藏》第二季节目中四川博物院推选的是“后蜀残石经”。其实,“后蜀残石经”原本并不“残”,而是一套整体完整、经文详备的石经。

我们今天无论是在四川博物院看到的“残石经”,还是珍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宋拓蜀石经”,它们都源自最早的“后蜀石经”,而这其中还有一段令人感叹的渊源。

国家宝藏节目截图

最早的“后蜀石经”为五代时期后蜀宰相毋昭裔主持刊刻的儒家经典石经,立于文翁石室,也就是彼时的成都学宫之内,为学子们研读摹拓。毋昭裔之后,宋人续刻,最终历时近年,集结了儒家十三经,奠定了儒家经典十三经的格局。蜀石经不仅刊刻经文,最为珍贵的一点是还刻有注释。它更以拓印本的形式影响全国,在宋代广为流传。而千余块后蜀石经因南宋末年的战乱而散佚,现仅存几块残石,顾名“后蜀残石经”,现仅可从宋拓本中窥得石经原貌。

国家宝藏节目截图

对于四川人民来说,“后蜀残石经”和“蜀石经宋拓本”都是珍贵的文物,对于研究四川的文化教育史,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在石室中学建校的整年之际,《国家宝藏》节目组希望通过赠予仪式,让“蜀石经”重回石室,也让文翁重视教育、传承文化的精神通过石室中学,绵延不断地传递出去,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成为历史与文明的守护者。

延伸阅读

“蜀石经”对后世儒学有深远影响。在历代石经中,“蜀石经”最早形成了“十三经”的规模。“蜀石经”首次收录了《孟子》,巩固了《孟子》在经部的地位,中国儒学经典体系的基本格局由此奠定。“蜀石经”还以拓印本形式影响学界。“蜀石经”不是简单刻石储藏,而是公开展示,任人校阅,对儒家“十三经”的广泛传播和规范起到了促进作用。

记者王嘉图片由四川博物院提供

编辑郑涵

校对凌晨

审核张婷婷李影

监制孟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lyzn/98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