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伊凡审校
谈小胖全文共计个字,阅读仅需3.5分钟这次来国博最大的收获就是重新认识了朱元璋。我说的认识就是“表面”的认识——对他外貌形象印象的刷新。“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此时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选取了包含帝后画像,贤臣名士等50多副精品肖像图。这其中“明太祖朱元璋正形象”和“明太祖朱元璋异形像”两幅对比图让人驻足良久。?明太祖朱元璋正形象清俞明?明太祖朱元璋异形象明无款朱元璋在人印象中,大概大多数停留在这幅异形像上。异形像中的朱元璋,脸上坑坑洼洼,一脸麻子,下颚突出,眼角上扬,一副恶人的样子让人多看一眼都吓得魂飞魄散。这还不够,他上位后的确有把辅助他的良臣将士都杀个精光。久而久之,就默认了这个异形象的朱元璋是杀人如麻却能力出众的明代开国之君。一个人将自己要传世的肖像美化,属于情理之中,但将自己的形象丑化却有点匪夷所思。看着他的正常的肖像图和广为流畅的异形图,我思索良久,竟悟出一点道理来。其子朱棣,其孙朱高炽,其玄孙朱瞻基都是圆脸带点尖下巴,身板宽厚,高高大大的,作为他们的祖上人士朱元璋怎会丑到满脸麻子呢?也许,在王朝根基不是很稳固的时候,需要用丑化自己的肖像达到扰乱视听的效果。后来,不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留下了不少朱元璋异形像的肖像画。一想到这里,更觉得他谋略超群,为后世子孙攒下明王朝16代春秋基业也就不足为奇了。李清照告诉我们,美甲可不是近十来年才流行的。?李清照像清无款在明清肖像画中,清代人画宋李清照的肖像画别出一格。高高的发髻,挺拔的鼻梁,细嗅着手中的花香。看到这幅肖像图,一个内心细致,敏感多愁的大词人李清照跃然纸上。而细看她的手指,指甲护理得那么齐整那么长,说明那时对指甲的护理就已经深入人心了。在《甄嬛传》里娘娘们戴的护甲套其实在明代就有,只是在清代变得更普遍。这都说明,美甲业在中华大地上早已生根发芽,只是在新时代换了个样子而已。笏,它是臣子上朝议事的“笔记本“。?笏板明看古装剧,免不了君臣大殿议事的戏码。是不是大家也和我一样,偶尔会质疑,群臣上朝时手上拿块白色的板子是干什么用的?是为了礼仪威严,拿着这个东西启奏陛下显得正视一点?还是纯粹为了避免两手空空去上朝,强加的小物件?还真不是!笏有大作用,臣子上奏需要语言简练,为了不遗漏事项,可以把需要启奏皇上的事项写在笏的背面,起到一个提醒的作用。这样,威严也有,内容也提前准好了,早朝时就可以很潇洒地说:臣,有本上奏!用沉香做笋,像是埋在土里的冬笋。近段时间,国博的特展数量之多用一只手都数不过来,除了以上提到了明清肖像展,“格物匠心——福建传统工艺展”也正在展出。因为我生长在农村,小时候在冬天会陪妈妈上山挖笋。12月到1月左右,挖的是冬笋。冬笋大多埋在地底下的,挖笋人判断地下有没有笋有好几个依据。比如沿着竹根走向的土面看,有没有裂纹;比如这棵竹子竹叶颜色比旁的更深。如果选定了,就沿着一根竹根刨开。如果中了,可以挖到竹笋,有时候运气好,一条竹根就能挖到一背篓竹笋,但更多的时候刨开了一堆的土却什么也没挖到。?挖冬笋所需工具(摄影·张美兰)而春笋就比冬笋好找。春天到了,竹笋长的快,在竹林里找到刚冒出的笋尖就大功告成。而冬笋和春笋外貌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壳,冬笋因为深埋地底下不见太阳,笋尖尖是土黄色,而且笋衣之间包裹也很紧密。春笋呢,因为急着冒出头,笋尖尖是绿色,而且个头比冬笋大好几倍。所以,第一眼见这件沉香做的艺术品,就觉得和印象中的冬笋好像呀!而且沉香的毛刺类似笋衣表面毛绒绒的质感,看起来更加逼真。工艺品的制作是生活经验和审美追求于一体的产物,这件来自福建艺术家的作品让人倍感亲切。时隔一年再逛国博,发现很多变化。一是特展变多了。本来计划在有限的行程安排中去首博而不是国博,结果发现国博的特展多,就临时改变了主意。而且去年刚好碰上了回归文物特展,意义非凡,所以对国博的印象是很好的。二是发现指引人员增多。在每个展厅的门口,大厅的拐角,楼梯口都有指引人员,再也不用担心绕来绕去找不到展厅。在临近结束的时候,看到保洁人员下班都是排成列队,有些惊讶。国博的服务的确前进了一大截。希望国博再接再厉,让更多来北京的游客把国博写进“游北京攻略”!
本文为个人观展游记,若有描述错误的部分,虚心接纳和学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