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orrowisanotherday
生活不提供目的
大傻瓜:
你好呀!刚刚把《我与地坛》看完,就迫不及待向你报告。你一定很吃惊吧——明明是中学指定书目,我怎么现在才释卷?
可不就是因为“指定书目”这四个字!许是我天生反叛(确实如此),越是什么指定啊推荐阿的我就偏不看,偏拣些不指定不推荐的书。按部就班的根据老师指定来读,人人千篇一律可有个什么意思!这样当然也有坏处,因为书单里并不都是些鸡汤励志文,更有真正如珠如玉的读本,错过实在可惜。
那么怪谁呢——我肯定不怪自己。罪魁祸首还数那寥寥的推荐语,明明有趣的书给概括得生硬、了无趣味、标签化,真是糟蹋东西。比如《我与地坛》,推荐语向来都是:“史铁生残疾后依然不改对生命的热爱。”那这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中心主旨有何区别?既然只是为了让我们明白“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这些道理,推荐语又都已说得明明白白,把书读一遍又有什么意思?于是那时我赌气就都没看。
最后还是得亏了你。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你赞史铁生文笔——其实不止是文笔吧,更是那丰富甚至说得上澎湃的情感张力。尤其“比如摇滚和写作“,尤其两篇记忆与印象。同样写爱、写性,王小波的文字粗犷而原始,充满未经雕琢的力量;史铁生的文字纤丽、大气,又像一支牵人魂魄的歌,无尽意识流却字字直击心房。而《记忆与印象》是隔着一层薄雾的美好,是日落时的隐痛,我想起《台北人》。只是《台北人》更精致,而史铁生写的是老北京,烟火味重,人情味浓。
我真想回北京,去法源寺,沿着北池子大街一直走,我想去地坛、去国博——去看那光秃秃的枝桠伸进蓝湛湛的天,看那暖暖的阳光打在琉璃瓦上焕出的彩。老舍写北京,史铁生写北京,北京好美——在文字中的北京,在他们脑海中的北京真美。可惜我俩对这个城市都爱不起来——对我,或许是你不在身边?
最后最后,还有一件事。唉,我。算了,总之我会努力。
我爱你。
前几天我看完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我太喜欢那种自然生长的野劲儿了。既然如此也就没必要去做记录,也没必要慨叹。那些美好的感情或是痛苦的经历早已慨叹过无数次——虽然还是不同。在这本书中所有感情都是质朴的、充满了原始的力量。鄂温克语没有文字,我也不想试图用汉字、用寥寥数语就尝试去描摹一个民族的落日。我只是看了一本书,只是看了一本书罢了。但我希望你们都可以去看看,当感觉自己的情感钝化的时候,当感觉世界的阴暗多于美好的时候——会给你们力量的,就像《金色梦乡》一样。不过《额》所能带给人的,是让人相信善好的绝对存在。
另外还有一件事想和大家说,信件系列我不会再更新啦(因为我不会再给“柳梦梅”写信了)。过去七天里发生了很多事,我的生活一边维持着表面上的“井然有序”,然而实际上全是混乱。我整个人被彻底割裂成两个,每天靠着酒精带来的“不清醒”让自己逃离清醒的现实时空。
而在今天,正中心口的那条溃烂了五年——曾经从胸前的皮肤穿透我整个胸腔——的疤,它原来结上了一个增生严重的疙瘩。我把那块疙瘩剜了下来,它应该很快就会愈合如初。我给老诸打了电话,由平静到抽噎到哇哇大叫地哭。五年以来我哭得最酣畅淋漓的一次。
于是在过年时我许下的愿望似乎就能实现了。“重新学会激烈地爱”,我想现在我可以、我有底气告诉大家,我做好重新真正地爱一个人的准备了——没有隐藏,没有矫饰。割裂的我终于合二为一,勇气尽数回到身体。
这七天来我很感谢听我唠嗑,又或是陪我瞎逛的朋友们。每一个你们都太太重要了,真的。很矫情吧,但我还是要说:只要有你们在,我就能一直是个小女孩。永远可以不用看清现实——我厌恶残忍的现实,我不想知道,我只想躲在自己的小小乌托邦里去做一些solid的事。
最后,再次请你们放心。提问箱的是“混乱”的组成部分(提醒着我我最不愿意面对的所谓“现实”),却并不是令我割裂的原因。能让我气急败坏的、生气难过的永远只有我在意的人。
Tomorrowisanotherdady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