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特·展
呦呦带您云看展
”红楼“缘起
_中国国家博物馆于近期举办了“隻立千古——《红楼梦》文化特展”,上百件精品展品构成的视听盛宴足以带大家梦回红楼,可是一场疫情困住了我们前往艺术殿堂的的脚步。
为了弥补大家“心向往之而身不能至”的遗憾,呦呦今日就带大家“云端”入展,走进国家博物馆的红楼特展!
揭开一座文化高峰的面纱
走进特展,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展览的第一部分“揭开一座文化高峰的面纱”——以文学发展简史的叙述展现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脉络。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戏曲小说",每一时期都有代表那个时代的文艺作品,《红楼梦》则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
《诗经集传》明刻本
(宋)朱熹集传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乐府诗集》明刻本
(宋)郭茂倩编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唐诗画谱》明天启刻本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是一个散发着古墨纸香的单元,以《红楼梦》为核心延展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悉数展开。不仅有许多的明清刻本古书古籍,包括《山海经》《诗经》《史记》《资治通鉴》,还有各版本的《红楼梦》刻本,可谓难得一见。
经典的创作背景
这一单云通过展现作者曹雪芹的家世和身世,反映其深厚的文化背景、精深的思想,表现出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所蕴含的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
国家博物馆还根据西山植物园的曹雪芹故居复原了曹氏书房,墙上素材也沿用了当年的题壁诗。
曾与曹雪芹有过交集或唱和的文人,其相关文物也一并展出。其中既有称颂曹氏的诗篇,也有友人互赠的玩物。
不朽的文学巨著
第三单元以丰富的文物体现《红楼梦》的表现题材、艺术形象、丰富记述,从而表现出曹雪芹的伟大,反映《红楼梦》的不朽,众多能与之呼应的明清文物纷纷呈现。
清代
嵌珠石点翠银簪
清代
盘锈花卉香囊
于是进了房门,便见迎面一个女孩儿,满面含笑的迎出来。刘姥姥忙笑道:“姑娘们把我丢下了,叫我碰头碰到这里来了。”说了,只觉得那女孩儿不答。刘老老便赶来拉他的手,咕咚一声却撞到板壁上,把头碰的生疼。细瞧了一瞧,原来是一幅画儿。
——《红楼梦》
书中所描写的这幅栩栩如生的画便是宝玉房中的西洋仕女图,这次特展也精选明清时期的真实画作企图重现当时的情貌。
曹家极盛于任职江宁织造府时,所以《红楼梦》对人物服饰着墨尤多,展厅内陈列着能与原著呼应的十余套清代服饰,默默诉说着那个时期的奢华与绚烂。
江宁织造府是皇室贵族丝织用品的直属机构,早在明朝就设立了。在明代的时候,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养蚕业、丝绸织造最为发达。
满清政府入关以后保留了这个机构,专门用来为皇室贵族提供绫罗绸缎。这些用传统的花楼织机生产的绫罗绸缎,工艺精致,美轮美奂,被称为云锦。
广泛的文化传播
第四单元是——广泛的文化传播,这是一个宏伟而精致的单元。驻足于此,各种各样的《红楼梦》的版本、续本及译本被齐齐整整地陈列在大书架上。
其中的许多版本为首次公开露面。这些珍贵的版本集中反映了《红楼梦》广泛的文化传播,也让我们更真切的感受到《红楼梦》的文化魅力。
《程甲本红楼梦》
乾隆五十六年辛亥
中国书店店藏
《程甲本红楼梦》是乾隆五十六年萃文书屋木活字本红楼梦的简称,共一百二十回。首次将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和高鹗的后四十回合二为一。该本对研究《红楼梦》的版本、后四十回的作者及《红楼梦》的成书过程,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红楼梦词》
《红楼梦图咏》
光绪五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红楼梦图咏》是根据《红楼梦》作图的木版画集,于光绪五年刊本。该画集绘制了50幅图像,其中共有55位出场人物。
与其他红楼梦人物图画相比,同样的一个人物,该书表现得更为隐约、含蓄,可谓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气质。
深远的文化影响
这个单元展出与《红楼梦》有关的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和生活日用,其中不乏珍贵的名家手稿、鲜见的报纸照片、精美的绘画书法,是《红楼梦》通过曲艺、影视剧、音乐、绘画、书法、文创等各种文艺形式的传播。
清代
《红楼梦》神游太虚图册
清代
《大观园全图》
清代
《大观园图》
从民国周璇版到87版《红楼梦》,戏曲、电影、电视剧……多种版本的视频,都被囊入其中。
梅兰芳曾于年1月在吉祥园首演《黛玉葬花》。梅先生用眉宇之间的情态,显示出一“颦”字来表达林黛玉的凄凉身世和诗人情致。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形象在舞台上得到了极佳的体现。《黛玉葬花》的演出,成为北京第一出立得住的“红楼戏”。而这次展览也首次展出了梅兰芳大师当年出演黛玉的戏服。
走向崇高深邃的中华文化精神
这个单元展现的是《红楼梦》的世界传播。一种骄傲与自豪会在这里油然而生。《红楼梦》目前有多种译本,在世界各地拥有千百万读者,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也是能与日月争辉、万古不磨的《红楼梦》。
展品欣赏
《怡红夜宴图》
《怡红夜宴图》是一幅创作于清代晚期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此画创作背景取自古典小说《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画中描绘了宝玉过生日那天,怡红院的丫鬟们凑份子,待到林之孝家的查夜之后,纷纷请来了黛玉、宝钗、探春等园子里的一众姑娘们为宝玉祝寿的情景。
这张画中除宝玉外皆为年轻女子,人物造型纤细俊秀,用笔轻柔流畅,敷色清雅明快、落墨洁净。
人物形象被描绘的栩栩如生,疏髻簪花、华冠丽服,坐卧间不失典雅。画中人物正“行酒令”、“占花名”,热闹非凡。
文化的欣赏也许在足不出户间就可完成,愿这个漫长的假日带来的不仅是担忧与焦虑,更有沉淀之后的深厚与成熟。
呦呦文化,与君共勉。
部分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