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司徒乔、司徒杰捐赠作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司徒乔和司徒杰,来自广东开平的司徒家族。一位在绘画领域声名显赫;一位在雕塑领域卓有建树。他们牛到什么程度?
鲁迅生前只给两位中国画家写过评论。其一就是司徒乔。沈从文也为他写过文章,文章标题就是《我所见到的司徒乔先生》。郭沫若也曾为他“打call”。
司徒乔先生(—)
司徒杰,中国第二代雕塑家的杰出代表。他于年创作的《诺尔曼·白求恩像》,是新中国成立后具有经典意义的纪念碑式雕像之一。
回顾上世纪的中国美术,有两个鲜明揭示时代主题的关键词:“救亡”与“爱国”。司徒乔与司徒杰兄弟就生活在这个风起云涌的百年里。
司徒杰先生(—)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白云涛说:“这对兄弟的人生履历与艺术创作紧扣时代主题,为中国二十世纪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两位广东艺术家的故事,独家解读本次展览的看点。
1
司徒乔
含泪握竹笔,热血写悲凉。
在司徒乔的艺术中,不仅有对生命眷恋的至美表达,还有那些并不美丽的图画,如挣扎求生的乞丐、饥饿的难民、悲苦的老华工……他的艺术告诉人们,在真正的艺术中,比表现“美”更震撼的是要表现“真”。
“伏马穿林日欲昏,画囊载梦行孑孑”。这些画,是一个艺术家的世纪心曲,更是百年中国美术史不可错过的画卷。
鲁迅撰文称赞他,还购买了他2张画
鲁迅生前只给两位中国画家写过评论,一位是给他画书封的陶元庆,另一位就是司徒乔。上世纪20年代,鲁迅为来自广东开平的艺术青年司徒乔写下评论《看司徒乔君的画》,赞赏他“有时将自己所固有的明丽,照破黄埃……”
司徒乔是最早与鲁迅结缘的艺术青年之一。年,司徒乔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感召,离开岭南大学北上到燕京大学神学院学习。在北京,司徒乔阅读大量鲁迅先生的著作。
“我在校旁小巷里散步时,随处都看见祥林嫂、闰土、阿Q、小栓……他们又使我想起童年在开平乡间所见到的祥林嫂、闰土……我开始爱上他们,并痛恨那些压弯他们的脊梁、榨干了他们血液的吃人的制度;我便开始画,画他们的苦痛和愤怒。”
在鲁迅先生思想的启发下,年轻的司徒乔开始提笔作画,对准底层的苦难民众。
年,年仅24岁的司徒乔在北京中央公园水榭举办个人画展,没想到鲁迅先生不期而至,购买了司徒乔的两幅作品《五个警察一个O》和《馒头店门前》。
鲁迅购买司徒乔画作一事,对司徒乔的创作道路影响至深。他多年后曾写文章说:“从鲁迅先生买去的画,我得到这么一个启示:只有关切人民的画,才会得到鲁迅先生的喜爱。这个启示,一直指示着我的创作道路。”
为泰戈尔画比真人大三倍的半身肖像
“在穷境中守着自己一点希望,去发现人类的美真。”这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对司徒乔艺术的评价。
年,27岁的司徒乔第一次踏上异国之旅,远赴艺术之都巴黎,跟随法国画家比鲁学画。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西方油画技巧,然好景不长,半年后就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
但司徒乔没有放弃,他干脆终日泡在博物馆免费学习,整日跑到卢浮宫学习欧洲文艺复兴的大师画作。此外,伦勃朗、米勒的绘画也深深打动了这位来自东方的学生。
一个偶然的机会,司徒乔决定到美国碰碰运气,赚了学费再回法国继续完成学业。谁曾想到了美国之后,司徒乔因为留学生身份却画画赚钱而被捕入狱。
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到纽约演出,正在美国游学的司徒乔促成了罗马尼亚肖像画家斯托恩内斯库为梅兰芳画像,他第一次亲眼看到一幅肖像画是如何完成的。
同年,泰戈尔也来美国讲学,司徒乔大刀阔斧地画了一张比真人大三倍的泰戈尔半身肖像。游学欧美,让司徒乔在人物肖像画的创作上有所领悟。
3个星期夜以继日,完成《放下你的鞭子》
司徒乔的一生,曾多次辗转海外。他30多岁时患上了肺结核,这在当时是不治之症,为躲避战乱他不得不出国医治,辗转于美国以及东南亚等地。在海外的岁月,他饱尝了游子的辛酸,但无时无刻不心系祖国。
年,司徒乔在妻子冯伊湄的陪护下远赴缅甸教书,开始了在东南亚的四年旅居生活。两年后,巧逢新中国剧团赴东南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司徒乔在新加坡观看了剧团演出的《卢沟桥之战》《放下你的鞭子》等十多部剧目,他每场都在台下信笔速写。
放下你的鞭子司徒乔年×cm
麻布油彩中国美术馆藏
一幕幕激发人们反抗的话剧桥段,激起了司徒乔心中那支战斗的画笔,3个星期夜以继日,他创作出大幅油画《放下你的鞭子》,表现出强有力的愤怒和反抗精神,被认为是中国现实主义油画极为成功的一幅作品。
含泪画下去,在艺术的牢狱里过一生
抗战时期,司徒乔绘灾情画、著劫后史诗。
在广州,他用竹笔表现殉国战士留下的孤儿;在柳州,他目睹为生存不得不卖掉女儿的悲惨难民,含泪画下《卖女》;在湖南,他听闻饿死人的惨剧,亲眼目睹了啃食野草的孩子,满怀悲痛画成《啃野草》……在回武汉的途中,司徒乔见到逃难回家的难民仍居无定所,开始构思长卷《义民图》。
他削尖了竹笔,把这些难民一个一个画下来。奔涌的感情让他几乎来不及打草稿,略微打一下腹稿,就用竹笔蘸上墨汁,刷刷画到纸上。
“好像是难民的血,画家的泪,一点一滴往纸上倾注。”
年6月,“灾情画展”在南京举办,郭沫若为他的展览撰文《从灾难中像巨人一样崛起》。
他的一生,诠释了他在日记写下的那些滚烫的句子:“含泪画下去啊,蠢人,在艺术的牢狱里过你的一生。”
长卷《义民图》曾“遗失”半个世纪
司徒乔与国博的缘分始于年。
那年,司徒乔夫妇从美国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回京后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国博前身),不久后才去中央美院油画系任教授。像很多艺术家一样,司徒乔去美院时把自己的一箱画遗忘在革命博物馆,“自他去世之后,家属一直找不到这箱画的下落。”司徒乔之女司徒双、司徒乔外孙完强说。
在几近放弃之时,前几年,司徒乔之女司徒双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写信给国博当时的副馆长陈履生,最终起了作用。陈馆让藏品保管部的人去找,果然在地库里找到一个旧箱子。打开一看,全是司徒乔的画,其中就有“义民图长卷”。
“这个箱子躺在国博地库足足有半个多世纪,所幸没有遭到破坏。”之后,国博让司徒乔家属一件件看了箱子里的作品,登记在案,最后双方签订了捐赠协议,正是根据协议,举行了这次的捐赠作品展览,并同时出版了图录。
司徒杰
受到哥哥司徒乔的影响,出生于年的司徒杰17岁考入北平艺专雕塑系,跟随著名雕塑家王临乙先生学习中国传统民间雕塑。
郁达夫介绍他跟随德国雕塑家学习
年,他远赴新加坡留学,在郁达夫的介绍下跟随德国雕塑家杜迪希学习,系统地接受了西洋雕塑的训练。年,他任教于国立北平艺专,年起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至离休。
司徒杰曾主持创作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块大型浮雕作品—中央美院老美术馆两米多高的浮雕带,浮雕的主题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创作《白求恩》拒收七千元劳务费
作为中国雕塑第二代的代表性人物,司徒杰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包括《白求恩纪念像》,分别建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白求恩广场、医院广场和白求恩墓地,获首届全国城雕优秀奖。
在“白求恩”项目落成之后,司徒杰却谢绝了有关部门当时所给的块劳务费。“谈及原因,他说,白求恩为中国的革命献出了生命,我做这点事,不算什么。”司徒杰的女儿司徒蒙说。
他为纪念加拿大铁路华工创作的雕塑《加拿大太平铁路华工纪念浮雕》陈列在温哥华孙中山纪念公园。
“没有人给投资,所有的材料都是他自己买的。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尽快完成这件雕塑。为的是纪念中国工人为建设太平洋铁路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司徒蒙说。
2
展览看点
4月18日,“司徒乔、司徒杰捐赠作品展”在国博开幕,这对“艺术兄弟”也以展览的形式再次相聚。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18日。
展览共呈现“一门两杰”80件精品力作,其中包含司徒乔的战后灾情主题国画《义民图》及司徒杰的雕塑《诺尔曼·白求恩像》《孙中山像》等。
看点1
战后灾情主题国画作品《义民图》引人注目
本次展览的第一部分,通过51件馆藏艺术作品,以“国殇纪行”和“东方曙光”两个单元,呈现出司徒乔笔下旧中国的民生多艰和新中国的时代新象,展现出艺术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命担当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展览中,司徒乔创作的战后灾情主题国画作品《义民图》引人注目,这也是司徒乔捐赠给国博的作品中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最高的一件。
白云涛认为,《义民图》反映了司徒乔透过正义的目光深刻表现出中国劳苦大众的血和泪,展现了艺术家的“良心”与“良知”。“作品直接传达出的是灾难与恐惧,更深层的是要唤起人民的觉醒,号召大家‘从灾难中像巨人一样崛起’。”
看点2
司徒乔“亚太和会”主题作品首次集中展出
司徒乔之女司徒双、司徒乔外孙完强也来到了开幕式现场。完强提到,此次展览与众不同的一大特点,是展示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大型外事活动“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简称“亚太和会”)的风采。
这是司徒乔“亚太和会”主题作品的首次集中展出。
年,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还未承认新中国, 如火如荼,新政权面临国际反华势力的孤立。“亚太和会”是第一场大规模外交盛世,争取世界民众的反战舆论。作为大会特聘画家,司徒乔满腔热情地用画笔记录下一个个人民外交的感人画面:
比如美国和朝鲜士兵在战场上相互厮杀,但在亚太和会上,美朝代表紧紧拥抱;司徒乔还给每个代表团团长发言时画了速写,演讲结束后请他们过目并签字留念……
会后,司徒乔在一款巨幅丝绢上精心打了底稿,准备日后画一张大画以弘扬人民外交的巨大胜利。
“可惜死神过早夺去了他的生命(年过世),这就是后来妻子冯伊湄写的司徒乔传记取名《未完成的画》的由来。”完强说。
看点3
29件作品反映司徒杰独特雕塑创作经历
本次展览的第二部分通过“以碑立传”和“融贯东西”两个单元反映出司徒杰独特的雕塑创作经历,展现了他所秉持的“结合中西,以民族为本”的现代民族雕塑发展理念和独具匠心的个性化探索实践。
司徒杰是我国著名的雕塑家,他的艺术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下半叶,其作品主要围绕“爱国”主题。
他于年创作的《诺尔曼·白求恩像》、年浮雕作品《中国铁路工人在加拿大》和年创作的《孙中山像》,无不表现出司徒杰满怀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爱国热情。
这三件重要作品也均在本次展览中展出。
展览呈现两位艺术兄弟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在布展中着力呈现两人的血缘关系。例如司徒杰所创作的《司徒乔浮雕》这一作品,被摆在展览的显要位置。
3
部分展品一览
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明信片正面,年
司徒乔《义民图》局部
司徒乔《空室鬼影》(竹笔画),年
司徒乔《河南老百姓》,年
司徒乔《断桥烟雨》,年
司徒杰《中国铁路工人在加拿大》,年,××10cm,铸铜
司徒杰《白求恩全身像》年80×29×18cm铸铜
司徒杰《在战地》(白求恩),年,44×37×30cm,铸铜
司徒杰《孙中山》,年,55×45×30cm,铸铜
司徒杰《该归时》,年,14×16×8cm,铸铜
作者
南方日报记者刘长欣
编辑
陶明霞
实习生
李颖
图片
资料图(展览现场图为刘长欣拍摄)
策划
李贺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转发分享给朋友哦
回眸艺见:
他引领流行音乐一个时代,毛宁、杨钰莹、甘苹……这些歌手都由他捧红
真正属于中国的天籁之音,可学它的人远不如钢琴多
这群美国画家,在丹霞山一画就是12年
这部Madein广州的歌剧,汇聚了全世界“大神”
穿越到80年前的广东沿海,跟着这个英国人的镜头…
刘长欣赞赏